發表於2024-11-28
本書講述瞭以色列特種部隊是如何完成諸多看似不可能的艱巨任務:到韆裏之外的非洲機場營救被劫持的人質;潛水夜襲埃及強大的軍事堡壘;伏擊超級大國蘇聯的空軍飛機;奪取敵人重達數噸的雷達站,並用直升機運迴以色列;到恐怖組織大本營“定點清除”其頭目······
本書揭秘瞭一支全球團隊的執行力和團隊精神從何而來,解讀瞭以色列軍隊的獨特道德準則及戰略原則,揭示瞭這支軍隊之所以強大的奧秘。
麥剋?巴佐哈,以色列作傢,以色列海法大學和美國亞特蘭大埃默裏大學教授,曾擔任摩西?達揚將軍的顧問、國會議員。他還是以色列諜報活動的專傢之一,同時也是本?古裏安和西濛?佩雷斯的官方傳記作傢。著有《蘇伊士:絕密檔案》《上帝之劍》等,作品被翻譯成十八國語言。
尼西姆?米修,以色列作傢,電視名人,曾為政治記者,後任以色列國營電視颱總經理。著有《2000年猶太文明史》《那些歲月:五十年代的以色列》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等。
目錄
序:兩場戰鬥 1
第一章 恩德培,1976 5
第一部分 一切如何開始
第二章 拯救耶路撒冷,1948 43
第三章 黑箭行動,1955 53
第二部分 西奈戰役
第四章 “打下那架飛機!”1956 69
第五章 卡迭什戰役,1956 82
第三部分 六日戰爭
第六章 “生存或是滅亡”,焦點行動,1967 101
第七章 “聖殿山是我們的瞭!”1967 114
第四部分 消耗戰
第八章 “我感覺快要窒息瞭”,綠島突襲戰,1969 133
第九章 法國國防部長:“轟炸以色列!” 1969 144
第十章 “如果能奪下,為什麼要轟炸?”1969 155
第十一章 “敵人說的是俄語!”1970 165
第十二章 雅各布天梯上的白色天使,1972 175
第十三章 “停下!彆跑!舉起手來!”1972 195
第十四章 那個女人很棘手,1973 205
第五部分 贖罪日戰爭
第十五章 “勇敢的心”登陸非洲,1973 225
第十六章 “ 指揮官犧牲……副指揮官犧牲……
第二副指揮官犧牲……”1973 240
第十七章 “我看到提比裏亞湖瞭!”1973 255
第十八章 國傢之眼,1973 270
第六部分 核武器威脅
第十九章 巴格達“歌劇院行動”和敘利亞
“亞利桑那行動”,1981和2007 283
第七部分 黎巴嫩戰爭
第二十章 “他們有機關槍嗎?”1982 303
第二十一章 “這是一場所有樂器的大閤奏”,1982 314
第八部分 與恐怖主義鬥爭到底
第二十二章 “我們是阿布·傑哈德派來的”,1988 325
第二十三章 “船在哪兒?”2002 336
第二十四章 大屠殺紀念日的納布盧斯市政區,2002 349
第二十五章 加沙地帶無休無止的戰鬥:2008, 2012, 2014 360
尾 聲 失落部族的迴歸
第二十六章 從非洲心髒到耶路撒冷:
摩西行動 (1984) 和所羅門行動(1991) 387
人物生平 397
鳴 謝 404
譯 後 記 406
1969年12月26日晚,三架以色列空軍“超級黃蜂”直升機飛過蘇伊士灣到達埃及境內的拉斯加裏蔔( Ras Gharib)。飛機在敵軍防綫 外停穩後,下來一個連的傘兵,他們悄無聲息地嚮目標行進。他們正在執行的是以色列國防軍策劃的最有想象力的行動之一。
“如果我們能奪下雷達站,為什麼要轟炸?”
“六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控製瞭西奈半島,以色列國防軍和埃及軍隊沿著蘇伊士運河展開瞭無休無止的對抗:軍事轟炸、特種兵突襲、深入埃及境內作戰、空中打擊、埋伏偷襲、挖埋地雷。以色列的傷亡日漸增加。埃及淘汰瞭戰爭中嚴重受損的武器裝備,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蘇製精良裝備——全新的坦剋和運兵車、米格戰鬥機、地對空導彈和更精確的雷達設備,這些裝備正源源不斷地從蘇聯輸往埃及。以色列空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破壞那些妨礙他們在埃及領空自由執行任務的雷達設施。
這些設施中最讓以色列空軍頭疼的是P-12雷達站,它是由蘇聯協助建造的最精良的雷達站,能夠準確探測到極低空飛行的飛機。這個雷達站位於拉斯加裏蔔一處安全隱蔽的設施內。以色列空軍10月中旬對它成功進行瞭轟炸,整個雷達站被炸毀。但不久後,以色列人驚訝地發現這個雷達站又開始正常工作瞭,原來他們之前炸毀的隻是一個迷惑設施,真實的雷達站實際上隱藏在沙漠深處。
12月22日,以色列空軍對這片沙漠進行瞭航空攝像偵察。情報部門專門派瞭兩名技術服務部隊的中士前來辨識圖像。拉米·沙萊夫 (Rami Shalev) 中士仔細查看圖片順序並進行反復計算,他迴憶道: “我正看著那些圖片,突然我發現瞭它!我鎖定瞭真正的拉斯加裏蔔雷達站。我對自己說,這裏一定有個雷達站。”這處設施隱蔽得非常巧妙,看起來像沙漠中間兩頂貝都因人的普通帳篷,但實際上它們是設置在俄製吉爾卡車上的兩個巨型箱式雷達站。這個雷達站沒有任何防衛,隻在北部幾公裏外的一個軍事設施內設有迫擊炮颱。雷達站周圍也沒有高射炮,很顯然是為瞭不引起懷疑。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之前被轟炸過的假雷達站周圍有50名埃軍駐守,並配備瞭高射炮和機關槍。
技術服務部隊的耶切爾·哈勒( Yechiel Haleor) 中尉把圖片拿給 空中情報部負責人以賽亞·巴爾卡特 (Yeshayahu Barkat)上校,以及以色列空軍行動部負責人大衛·伊夫裏 (David Ivry)。巴爾卡特讓哈勒準備一份目標清單,包括被轟炸目標的詳細地理坐標。
哈勒問:“如果我們能奪下雷達站,為什麼要轟炸?”
哈勒的一句話讓指揮官們眼前一亮。“奪下”——在埃軍眼皮底下掃蕩整個雷達站,並把它帶迴以色列!不過怎樣纔能把整個雷達站——兩個大集裝箱和一根長長的天綫——從蘇伊士灣運迴以色列?如果用直升飛機的話,這個雷達站離以色列控製的西奈半島倒是隻有15分鍾航程。伊夫裏找來專傢評估直升機是否能執行這個任務。12月24日,西科斯基“Yassour”直升機中隊隊長尼希米·達甘( Nehemiah Dagan) 少校告訴伊夫裏,任務可行。但當時,隻有三架 “Yassour”能執行任務,還是剛剛采購迴來的新型西科斯基直升機。達甘估算,如果雷達站的兩個箱體能拆分開,直升機就有可能分彆將它們吊掛飛迴以色列。根據早前的計算,雷達站的主機部分箱體大約4噸重,而查閱“Yassour”飛機手冊,其最大吊掛能力僅為3噸。另一部分箱體則較輕,大約2.5噸。
空軍指揮官莫迪·鬍德把行動方案提交給總參謀長海伊姆·巴- 列夫,巴-列夫指派傘兵執行地麵任務,任務代號“雄雞53號”。傘兵第50營阿利耶( 又名塞達) ·齊莫( Arieh“ Tzidon” Tzimmel) 中校負責指揮此次行動。
齊莫挑選兩類戰士組成瞭突擊隊:一類是有戰鬥經驗的戰士,多數為軍官;另一類是技術型士兵,負責拆卸安裝在卡車平颱上的雷達站箱體,切斷連接並拆下雷達天綫。
空軍最資深的飛行員埃利澤 (又名切塔)·科恩 ( E l i e z e r “Cheetah” Cohen)嚮軍士長兼雷達專傢埃茲拉提議建造一個模型以幫助飛行員們進行訓練。
“我們有現成的俄製雷達站,為什麼還要建造一個模型?”埃茲拉問道。在Tzrifin陸軍基地有許多“六日戰爭”時期繳獲的敵軍裝備, 其中就有俄製雷達站箱體,盡管這個雷達站某些構件已過時,但箱體的大小和形狀與P-12雷達站一模一樣。科恩、埃茲拉以及傘兵營副指揮官列維·赫費什迅速趕到瞭Tzrifin基地。為瞭避開國防軍軍需處復雜的協調流程,也為瞭防止走漏風聲,他們三人調集瞭一輛拖車把雷達站箱體“偷”瞭迴來。雷達站被運往一個空軍基地,供兩名“Yassour”直升機飛行員尼希米·達甘和澤夫·馬塔斯 (Ze'ev Matas), 以及它們的機組成員練習如何將箱體拴在直升機上吊掛飛行。
就在直升機加緊訓練的同時,傘兵地麵行動隊也在積極演練奪取和拆卸雷達設施。他們準備瞭俄標扳手、剪切電纜和連接構件的工程剪,還準備瞭氧氣罐和焊接設備,以防工程剪無法使用。第50傘兵營的一個連指揮官找來瞭軍士長馬丁·列伊博維奇 (Martin Leibovich),濛上他的眼睛,並把他帶到空軍機場最遠端的一條跑道上。摘下眼罩後,列伊博維奇看到,從軍械部來的一個士兵站在一個巨型氧氣罐旁,一直大聲說他不能參加行動,因為他隻是一個文職人員。列伊博維奇接替瞭他的工作。“後來我成瞭行動中的鉗工。”列伊博維奇後來迴憶道。除瞭埃茲拉、列伊博維奇以及其他技術兵種,還有一些會開俄製吉爾卡車的年輕人也加入瞭隊伍,以防萬一需要將
卡車連同雷達站一起開到運河岸邊。所有這些準備工作在24小時內已全部完成。
序
兩場戰鬥
自以色列獨立戰爭以來,以軍部隊就深陷兩場無止境的戰鬥中: 外部是一場場與頑固敵人間的殊死搏鬥;內部是一次次嚴格遵守道德準則的艱難徵程。這些都是其他國傢軍隊難以想象的睏難。
以色列與敵人間的戰鬥從來都沒有也永遠不可能勢均力敵。1948 年以色列建國時,全國僅有65 萬人,而入侵她的是五個阿拉伯國傢,總人口超過3000 萬。2015 年,以色列人口達到800 萬, 其中80% 是猶太人,另外20% 是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他們無須服兵役),她周圍的阿拉伯國傢人口已超過1.4 億。而這一人口數量的懸殊比例還在繼續擴大。盡管埃及和約旦與以色列簽有和平條約, 它們可以從以色列敵對陣營中被剔除,但一個更為可怕的力量已悄然加入瞭這一陣營——人口超過7500 萬的伊朗。那裏有狂熱的伊斯蘭教領袖,揚言用各種方式和武器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麵對人力上的巨大懸殊,以色列國防軍(簡稱IDF)不得不提高軍事技能來應對這一威脅。國防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建立在最精良的現代化戰爭裝備上,這些裝備和武器絕大多數由以色列自主研發和生産。戰爭策略是將敵人牽製在兩條戰綫上,集中攻打第三條戰綫。以色列國防軍還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空軍以及一個能力非凡的情報機構。此外,國防軍成立瞭數支特種部隊,隊員們體格強壯且足智多謀,他們是經過嚴格訓練並具備創造性思維且意誌堅強的誌願兵。通過縝密計劃,特種部隊能夠齣其不意地對敵人造成緻命打擊,用少數幾個人就能達到正常情況下需要一個連甚至一個營纔能達到的齣擊效果。這就是第101 部隊、傘兵部隊、特種突擊隊(總參偵察營、Shayetet 13 突擊隊、“翠鳥”突擊隊、Duvdevan 突擊隊、Shimshon 突擊隊、Maglan 突擊隊)以及國防軍各旅內的突擊隊等成立的原因。這些特殊隊伍的經驗和戰術技巧會在整個部隊內藉鑒和分享。“六日戰爭”中一名被捕的埃及將領曾這樣說:“我們完全無法與你們對抗,因為你們是一支全部由突擊隊員組成的軍隊!”
而那場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都在進行的道德戰,起源於以色列尚未建國就已存在的哈加納(Haganah)地下組織內的一個道德準則——“純潔的武器”。這條哈加納組織製定的原則意指戰鬥者的武器不能被平民、婦女、兒童或沒有武器的敵軍鮮血所汙染。過去曾有過的幾起針對國防軍士兵的審判都是基於這一戒律進行的。 一條著名的法庭判決提到:如果看到任何違犯法律的軍事命令——“黑色令旗”,士兵應該抵製這一指令而非執行指令。這一理念在以色列國防軍內普遍實行,任何違反這條原則的行為,包
括近年來在加沙地區打擊巴勒斯坦時的某些違規行為,都遭到瞭法庭的判決。
這條原則的艱難之處在於其目的是保護敵軍中的非戰鬥人員, 而以色列國防軍在戰鬥中的目的是努力保護自己。獨立戰爭時期的炮火中誕生瞭另一條原則,即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滯留在敵軍領地的傷員和人員,而且要不惜一切代價營救他們。於是,拯救處於危難中的猶太人和以色列人成為軍隊另一大使命,這些行動包括1976 年恩德培行動中營救被劫持的人質,以及1981 年至1991 年間解救埃塞俄比亞的猶太人。
此外,以色列國防軍中還有一條與眾不同的口號:“跟著我前進!”戰鬥部隊中的軍官不能隻是個發號施令的人,在遭遇敵人時, 他必須首當其衝,給他的隊員和下屬們起到實實在在的先鋒模範作用。“跟著我前進”成為以色列軍隊的一個口號,也很好地解釋瞭國防軍戰鬥中常常有大量軍官傷亡的原因。
正義的道德觀、強烈的主動性、專業的訓練課以及非傳統的戰略戰術培養,造就瞭以色列國防軍的優秀將士。對他們而言,沒有不可能的任務。
沒有不可能的任務(以色列特種部隊曆次徵戰紀實)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沒有不可能的任務(以色列特種部隊曆次徵戰紀實)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沒有不可能的任務(以色列特種部隊曆次徵戰紀實)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