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戰地日記 9787511215116

利比亞戰地日記 97875112151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閭丘露薇 著
圖書標籤:
  • 利比亞
  • 戰亂
  • 日記
  • 遊記
  • 中東
  • 阿拉伯之春
  • 戰爭
  • 見聞
  • 紀實
  • 時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美美陽光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215116
商品編碼:1255496621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利比亞戰地日記

:36.00元

作者:閭丘露薇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51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時隔八年,戰地玫瑰再度綻放!
拋開觀點,放下偏見,不設立場,
讓我們跟隨閭丘露薇的腳步走進利比亞,
直擊*純粹的新聞真相!
讓我們再次見證一個強權的覆滅!
利比亞究竟發生瞭什麼?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是什麼讓一個貌似烏閤之眾的草根“山寨軍”,
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戰勝瞭實力強大的政府軍?

內容提要


本書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利比亞采訪見聞。在這本書裏麵,記錄瞭在采訪過程中,在利比亞東部地區,遇到的利比亞人民,他們對於這場衝突的感受,他們的生活因為這場衝突所遭受的影響,以及對於未來的希望。
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作者努力用客觀中立的方式進行記述,用一個第三者的姿態,來觀察這個地方發生的變化。本書講述的是記者在當地每一天的所見所聞,用日記的方式呈現,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態也在不斷的發展,而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每一天也在不斷的變化。
透過這些記敘,作者希望嚮讀者呈現,在紛繁的國際事務中,不同的國傢,特彆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亞以及中東的變革中,來為自己謀取*的利益,也希望讓讀者看到,穩定的社會,對於個人來說,是如何的重要,戰亂,衝突,人民總是*的受害者。
作者作為在美國反恐戰爭打響之後,個進入阿富汗采訪的華人記者,2003年伊拉剋戰爭,個進入巴格達采訪的華人女記者,在書中也進行瞭縱深的比較,希望透過這些觀察和記錄,嘗試讓讀者看到,國際關係在過去十年發生瞭不少變化,也因為這樣,麵對像利比亞這樣的國傢所發生的變革,任何政府都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這樣纔能夠更好的保護國傢利益。

目錄


Day 1.齣埃及記
Day 2.初到班加西
Day 3.“捲毛大叔”卡紮菲
Day 4.遙望的黎波裏的
Day 5.兩個利比亞司機
Day 6.意大利的殖民史
Day 7.辦報紙的年輕人
Day 8.點燃利比亞風暴的人
Day 9.班加西的中國項目
Day 10.卡紮菲和他的綠寶書
Day 11.戰爭中的媒體
Day 12.拉登死訊
Day 13.利比亞版的薩哈夫
Day 14.卡紮菲口中的基地組織大本營
Day 15.從古希臘到阿拉伯
Day 16.耐心等待的利比亞人
Day 17.利比亞的部落社會
Day 18.卡紮菲的雇傭兵
Day 19.利比亞的貧富差距
Day 20.利比亞和埃及的恩恩怨怨
Day 21.來訪的波蘭外長
Day 22.民眾眼中的卡紮菲
Day 23.利比亞民眾眼中的好人——穆巴拉剋
Day 24.親曆槍擊事件
Day 25.巴勒斯坦的受難日
Day 26.阿拉伯媒體的力量
Day 27.不要成為自己反對的那種人
Day 28.東邊和西邊的相互想象
Day 29.利比亞的學術自由
Day 30.不受歡迎的美國
Day 31.真假難辨的時刻
Day 32.歐盟的到訪
Day 33.美國人的到訪
Day 34.戰亂中的受害者
Day 35.告彆班加西
Day 36.埃及的解放廣場

作者介紹


閭丘露薇,鳳凰衛視記者,資深媒體人。復旦大學哲學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尼曼學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剋戰爭時作為在巴格達地區進行現場報道的一位華人女記者,而獲得中國觀眾極大關注,被譽為“戰地玫瑰”。著作有《我已齣發》、《行走中的玫瑰》、《不分東西》。

文摘


序言



硝煙中的迴響:穿越戰火的生命印記 這不是一本流水賬式的流水賬,也不是一本聳人聽聞的煽情錄。它是一部沉甸甸的生命史,一麯在槍林彈雨中艱難譜寫的生存之歌。當那些熟悉的、令人心悸的戰地影像如潮水般湧來,當那些關於遠方的報道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我們是否曾停下來,去傾聽炮火背後,那些普通人真實的呼吸與心跳?《硝煙中的迴響:穿越戰火的生命印記》便是一扇窗,它沒有直接將我們拋入飛沙走石的戰場,而是邀請我們跟隨筆者的腳步,去觸碰那些被戰火撕扯過的靈魂,去感受那些在絕境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 這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觀察。作者並非一位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更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記錄者。他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用飽含情感卻又剋製的筆觸,描繪瞭一個被戰爭深度侵蝕的國度。這本書,如同一個被精心打磨過的棱鏡,摺射齣戰火紛飛之下,個體生命的脆弱與堅韌,迷茫與希望。它不迴避戰爭的殘酷,不掩飾暴力的血腥,然而,它更不甘於僅僅展現死亡與毀滅。在這片焦土之上,生命依然有著頑強的生長力,人性的光芒在黑暗中迸發,那些微小的善意、不屈的意誌、對未來的渴望,都如同星火,在絕望的夜空中閃爍,指引著方嚮。 本書的敘事,並非以宏大的曆史進程為綫索,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構成戰爭畫捲的無數個細微的“點”。這些點,是散落在戰火中的無數個鮮活的生命。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一個孩子在斷壁殘垣中拾起一顆彈殼,眼神中既有孩童的好奇,也摻雜著超越年齡的滄桑;一位母親在逃離戰火的漫漫長路上,用瘦弱的身體緊緊護住懷中的嬰兒,她的眼神中寫滿瞭恐懼,但更多的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守護;一位老人,在曾經熟悉的傢園化為廢墟後,獨自坐在自傢門口,望著遠方,仿佛在追憶逝去的歲月,又仿佛在等待一個遙不可及的明天。這些個體生命的故事,匯聚成瞭一幅波瀾壯闊又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詩。 作者的敘事,充滿瞭現場感和代入感。他並非站在高高的道德製高點上指責,也非扮演一個救世主。他隻是一個行走在硝煙中的人,用他的眼睛去觀察,用他的心去感受,用他的筆去記錄。讀者跟隨他的文字,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你可能聽到遠處傳來的槍炮聲,感受到彌漫在空氣中的塵土和血腥味,你甚至能觸摸到人們臉上的絕望與疲憊,也能看到他們眼中那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之光。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瞭戰爭的見證者,成為瞭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個體命運的參與者。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是細膩而入木三分的。作者深諳,戰爭不僅僅是軍隊之間的對抗,更是無數個傢庭的破碎,無數個夢想的湮滅。他筆下的人物,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他們都是在極端的環境下,被命運推搡的普通人。有的是為瞭生存不得不做齣艱難選擇的母親,有的是在失去一切後依然選擇堅守信念的年輕人,有的是在戰火中依然保持著善良和尊嚴的老者。作者通過對他們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對他們內心獨白的展現,讓我們看到瞭他們作為“人”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他們的痛苦、恐懼、憤怒、悲傷,他們的愛、勇氣、堅持、希望,都如同潮水般湧動,觸動著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硝煙中的迴響》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記錄。它更深刻地探討瞭戰爭對個體精神的影響,以及生命在極端壓力下的韌性。當傢園被毀,親人離散,當未來變得一片渺茫,是什麼支撐著人們繼續活下去?是本能的求生欲望,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是對未來一絲渺茫的期盼,還是對人性中最美好品質的堅守?作者沒有給齣標準答案,他隻是將這些問題拋給瞭讀者,邀請讀者一同去思考,去體味。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的。作者避免瞭過度煽情和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樸實、真摯、甚至略帶粗糲的筆觸,去描繪那些殘酷的現實。然而,正是這種剋製,反而增添瞭文字的力量。那些樸素的語言,如同最真實的傷口,直接撕裂瞭虛假的平靜,讓我們直麵戰爭的本質。他的文字,沒有尖銳的批判,卻有著強大的震撼力;他沒有宏大的敘事,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硝煙中的迴響:穿越戰火的生命印記》是一次對生命尊嚴的禮贊。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下,作者通過對個體命運的細緻描繪,讓我們看到瞭生命本身所蘊含的強大能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依然能夠閃耀。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重新思考和平的可貴。它提醒我們,每一次的戰火,都不僅僅是新聞報道中的數字,更是無數個鮮活生命的悲歌。而這些悲歌,不應該被遺忘,它們應該化作我們內心深處的警醒,化作我們對和平的堅定追求。 閱讀此書,你將不再僅僅是一個遙遠的觀察者,你將成為一個見證者。你將看到,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之上,生命依然綻放著最耀眼的光芒。你將聽到,那些被戰爭掩埋的聲音,在作者的筆下,重新迴響。這是一次沉重卻又充滿力量的閱讀體驗,它將讓你對戰爭,對生命,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悟。這本書,如同一個遠方的信號,穿越重重阻礙,抵達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受到,即使遠隔萬裏,我們與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人們,血脈相連,情感相通。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偉大;它是一盞燈,照亮瞭在黑暗中前行的生命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利比亞戰地日記 9787511215116 當翻開這本《利比亞戰地日記》,我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扯,瞬間置身於那片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書頁的觸感粗糲,如同經曆風霜的肌膚,字裏行間彌漫著塵土、硝煙和絕望的氣息。作者並非以宏大敘事的筆觸描繪戰爭的策略與進程,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個人化、也更具衝擊力的路徑——他記錄瞭最真實、最鮮活的個體感受。那些關於恐懼、關於失落、關於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掙紮與閃光,如同一根根尖銳的刺,直刺讀者的內心深處。我無法想象,在一個槍林彈雨、傢園破碎的環境裏,一個人是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又是如何用文字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日記的形式更是加劇瞭這種代入感,每一頁都像是從一個破碎的靈魂中挖齣的碎片,拼湊齣一個完整而令人心碎的故事。我讀到那些關於飢餓的描寫,關於對親人的思念,關於在絕望中尋找一絲微光的努力,甚至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血腥味和火藥味。這種體驗是如此直接,如此震撼,讓我不禁反思,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否已經習慣瞭對苦難的麻木,是否已經遺忘瞭那些為瞭生存而付齣的代價。

評分

《利比亞戰地日記》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紀實文學,不如說是一麵扭麯的鏡子,照齣瞭戰爭的殘酷本相,也映齣瞭人性的復雜麵嚮。作者的筆觸粗獷而有力,沒有過多的修飾,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能感受到他記錄每一個字時的顫抖,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沉重。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無論是身體上的創傷,還是精神上的摧殘,都被他 unfiltered 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是一種近乎殘忍的坦誠,也是一種無畏的勇氣。書中的每一個場景都仿佛電影畫麵般在我腦海中定格:破敗的建築,逃難的人群,孩子眼中空洞的光芒,以及那些被戰爭扭麯的麵孔。我甚至能聽到遠方傳來的炮火聲,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焦灼與不安。然而,就在這片黑暗之中,作者也捕捉到瞭微弱的光芒——戰友間的扶持,陌生人間的善意,以及對生的渴望。這些零星的亮點,如同黑暗中的星辰,雖然渺小,卻足以支撐起一個絕望的靈魂。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信息,不如說是一場與作者一同經曆的洗禮,一種對生命尊嚴的重新審視。

評分

當翻開《利比亞戰地日記》時,我並沒有期待一場宏大的敘事,而是準備好迎接一份來自前綫的,未經雕琢的真實。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記錄。作者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描繪著身邊的混亂與危險。然而,在這份冷靜之下,我卻能感受到一股洶湧的情感暗流。他沒有試圖去解釋戰爭的根源,也沒有去評判任何一方的對錯,而是專注於記錄那些在戰火中發生的,最具體、最微小的事情。那些關於食物短缺的描述,關於躲避炮火的經曆,關於與陌生人短暫的交集,都仿佛一幕幕真實的電影片段,在我腦海中不斷閃現。我讀到的是一個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掙紮,是那些在生死邊緣閃爍的人性光輝。書中的某些片段,讓我感到心如刀絞,比如看到孩子因為飢餓而哭泣,看到人們在恐懼中互相安慰。這本書讓我明白,戰爭的殘酷,從來都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身上。

評分

讀完《利比亞戰地日記》,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卻又無比真實的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時代留下的傷痕,被作者用血淚和墨水記錄下來。他沒有站在道德製高點上評判對錯,而是以一個親曆者的視角,細緻入微地描繪瞭戰爭對個體命運的碾壓。我被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所打動,那些簡短的記錄背後,蘊藏著驚心動魄的生死瞬間。每一段文字都充滿瞭現場感,仿佛置身於炮火連天的街頭,感受著腳下土地的震顫。作者對於細節的刻畫,既精確又充滿感染力,無論是對炮彈呼嘯而過的聲音的描述,還是對飢餓時那種深入骨髓的空虛感的描繪,都讓我感同身受。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戰爭麵前的渺小與無助,看到瞭他們如何在絕望中掙紮求生。然而,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描繪悲慘,他更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中湧現齣的堅韌與溫情。那些互相扶持的眼神,那些共享一塊乾糧的時刻,都成為瞭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讓我看到瞭希望的種子。

評分

《利比亞戰地日記》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那些經過精心雕琢的文學作品,反而充滿瞭原始的、未經修飾的力量。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直接,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句式,但卻像一把尖刀,直接刺破瞭讀者內心的防護。我仿佛能夠觸摸到那些粗糙的牆壁,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感受到每一次心跳加速時的恐懼。書中所描繪的場景,是如此具體,又如此令人心悸:一位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一個孩子在廢墟中尋找食物,還有那些眼神裏充滿瞭迷茫和絕望的士兵。這些畫麵,沒有經過任何藝術加工,卻比任何虛構的故事都更加真實,更加觸動人心。我讀到作者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和平的渴望,對於傢人的思念,這些最樸素的情感,在戰火的烘烤下,變得愈發濃烈。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不僅僅是政治的犧牲品,更是無數個鮮活生命的悲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