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日] 大井喜久夫、大井操、铃木康平、板谷聪
译 者:高远、蒋莉
字 数:212千
书 号:978-7-210-09285-8 页 数:128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印 张:8
尺 寸:889 毫米 ×1194 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6月第1版 装 帧:精装
印 次:2017年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8.00元
正文用纸:铜版纸
编辑推荐
轻松的语言、欢快的漫画、浅显易懂的物理知识,让你骑自行车的时候,不仅锻炼身体,还能锻炼大脑。
自行车的构造、力、运动、能量,各式各样与自行车相关的物理学规律,为你全面展现自行车的工作原理。
这是一本科学探索式图说。有点烧脑、比较通俗、非常有趣,知识点层层递进、明晰准确,作者仿佛名家侦探,带领你一步步探索隐藏在自行车上的物理学奥妙。
看过这本书,大朋友可以修理自行车,小朋友梦想发明自行车,家长与孩子更能联手改造自己的自行车。
著者简介
大井喜久夫,理学博士。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物理系。先后担任御茶水女子大学助教、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现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
大井美佐穂,理学博士。毕业于御茶水女子大学理科学院物理系。先后担任计量研究所(现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官、东京学艺大学教授,现任东京学艺大学名誉教授。
铃木康平,毕业于自由学园高等学院。后攻读早稻田大学研究生,获得理工学研究科物理学硕士学位。在神奈川县立高中工作12年之后,至今一直担任自由学园高等系教师。
板谷聪,其作品分别入选了意大利1999年和2002年的博洛尼亚国际绘本原画展。
译者简介
高远,1991年出生,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日语系,后取得广西师范大学日语笔译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日企,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
蒋莉,1976年出生,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后赴日深造,取得广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曾翻译《让孩子越吃越聪明——儿童大脑营养专家》。
内容简介
正准备翻开本书的你,是否仔细观察过自行车、喜欢骑自行车,还掌握了不少高超的骑车技巧呢?可你是否想过:我们怎么使静止的自行车动起来,并使它一直处于运动状态的?我们又怎么让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并让它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为什么我们骑车上坡觉得很费劲,下坡却觉得很轻松?为什么自行车的运动轨迹不是笔直的?在我们司空见惯的“自行车动作”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物理学知识?
本书的小主人公健太,是一位好奇心满满的小朋友,他将和胖乎乎的“大熊博士”一起,带你走进自行车背后的物理学世界。通过生动的卡通插画和简单轻快的语言,本书将为你全面展现自行车的具体构造和工作原理。本书所包含的科学技术知识,不仅能让你懂得修理、甚至改良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更能培养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说不定,本书还能激发你的灵感,引导你亲手造出一辆自行车呢。就让我们骑上自行车出发,去领略物理学的魅力吧!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宝藏”!我一直认为物理学是那些聪明绝顶的人才能掌握的学科,自己从来不敢涉足。然而,《自行车的物理学》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友好的姿态,向我展示了物理学的魅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智者,用最朴实、最幽默的语言,为你揭开物理世界的面纱。他会从你最熟悉的骑行体验出发,比如骑车上坡时感觉到的阻力,或者下坡时速度的飞快,然后用严谨的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惯性”的讲解,他用骑车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前冲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概念,而且还体会到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自行车历史、设计以及著名自行车手的趣闻轶事,这些内容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物理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他分析自行车传动系统时,讲解到的关于“效率”和“力矩”的原理,让我对自行车链条和齿轮的巧妙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物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觉得,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充满着科学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简单化,并且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书籍。这本《自行车的物理学》,无疑是一本让我非常满意的作品。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精彩,他能够巧妙地将自行车这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转化为一个生动的物理学实验室。从自行车如何保持平衡,到骑行时身体受到的各种力,再到不同路况下的骑行技巧,书中几乎涵盖了与自行车相关的所有物理学知识。我尤其欣赏他对“角动量”的讲解,他用自行车轮的旋转来比喻,然后深入分析了它在维持自行车稳定方面的作用,让我对“惯性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自行车材料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我记得有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轮胎的摩擦力差异,以及车架设计如何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这些内容都让我对自行车的构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它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充满乐趣和智慧的探索过程。
评分我一直认为,物理学是那种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接触到的学科,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自行车的物理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极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将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物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自行车这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物品中。我记得有一章详细讲解了自行车为什么在高速行驶时比低速时更稳定。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我们骑行时的直观感受入手,然后一步步地揭示了惯性、角动量等原理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物理“小白”也能够轻松理解。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自行车发展史的趣事,以及一些著名自行车手的传奇经历,这些内容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我尤其喜欢他分析自行车转弯时的物理原理,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身体倾斜、重心转移等动作如何帮助我们实现平稳转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自行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每一次骑行都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有趣的对话,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物理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和物理学是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高中时期的物理课,对我来说就像一场噩梦,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总是让我头昏脑涨。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自行车的物理学》时,内心是有些抵触的,生怕它又是另一本让我望而却步的“天书”。然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充满活力和好奇心。我翻了几页,发现它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像我印象中那些严肃的科普读物。作者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用一种非常轻松、诙谐的语气,向我讲述那些关于自行车和物理学的奇妙故事。他没有上来就讲什么“牛顿第三定律”,而是从“为什么自行车不会摔倒?”这样一个最基本、最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入手。我看着那些生动的插图,脑海里仿佛就能看到自行车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或者在崎岖的山路上稳稳前行。他解释惯性的时候,会用骑车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前倾的例子;解释力矩的时候,会用拧动扳手或者摇动曲柄的动作来类比。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关于自行车设计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车架的材料选择、轮胎的抓地力、变速系统的原理等等。这些内容对我这个对自行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之前一直觉得这些都是“高科技”,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它们背后都有着严谨的物理学原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物理学的看法,让我觉得物理学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生活,甚至能用来解释我每天都在接触的事物。
评分我平时是个对理工科知识不太感冒的人,之所以会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后浪”这个出版社的品牌效应,以及“趣味物理”这个标签,想着或许能读点有趣的。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趣味物理”的认知!它真的太有趣了!作者的文笔简直太棒了,他没有用那些枯燥乏味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贫嘴”的风格,来讲述物理学。他会把你拉到骑行的场景中,让你去感受那些物理现象。比如,他会问你:“为什么你骑车拐弯的时候,要把身体往里倾斜?”然后,他会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解释这背后的角动量和离心力的道理。我记得他讲到“刹车”的时候,真的是把我逗笑了,他把刹车的过程比喻成“驯服一匹野马”,用不同的刹车方式来类比不同的“驯服”手法,然后深入讲解了摩擦力和能量转化的物理原理。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自行车历史的轶事,比如早期自行车的设计缺陷,或者是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这些内容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物理学可以这么好玩,可以和我们每天骑的自行车联系得这么紧密。这本书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而是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奥秘。
评分我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平时也喜欢骑自行车,但从未想过它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的科学道理。这本书彻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给你讲授知识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带你一步步地去探索。他会从你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比如骑车时遇到的颠簸、刹车时的感觉,然后用严谨的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惯性”是如何影响我们骑行的。他还详细分析了自行车在不同坡度下的受力情况,以及变速系统是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骑行。这些内容让我觉得,原来物理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自行车历史、设计以及著名赛事的故事,这些内容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关于物理学的书,更像是进行了一次关于自行车运动的深度探索。这本书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自行车这项运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自行车的物理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我一直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从孩提时代在街头巷尾的穿梭,到成年后偶尔的郊外骑行,自行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自由的象征。然而,我从未真正思考过它背后的科学原理。拿到这本书,最初只是抱着一丝好奇,想知道“自行车”和“物理学”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词语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结果,它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甚至有些“不正经”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的物理概念,比如惯性、力矩、角动量、摩擦力等等,与骑行时的各种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讲解了为什么自行车在高速行驶时比低速时更稳定,甚至可以不用手扶把手。我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形象的比喻和幽默的插图,一点点地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我日常骑行中遇到的各种体验出发,比如转弯时的倾斜、刹车时的顿挫感、甚至爬坡时的发力技巧,然后才慢慢引入相关的物理定律。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而且,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自行车发展史、著名自行车赛事以及一些趣味历史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一点都不枯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自行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每一次骑行都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有趣的对话,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感悟。我甚至开始尝试去理解一些更深奥的物理概念,因为我知道,它们都隐藏在那些我习以为常的骑行体验之中。
评分我是一名数学系的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严谨的逻辑和抽象的符号,对物理学一直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而且很多东西太过宏大,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这本《自行车的物理学》,我才发现,原来物理学也可以如此接地气,如此有意思!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角度”——它以自行车这样一个我们生活中最熟悉、最常见的物品为载体,来讲解物理学原理。这就像是在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和视角去解读宇宙的奥秘。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给你灌输知识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在用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引导你一步步地去探索。我尤其喜欢他分析自行车转向时的那种细腻描写,那种微妙的平衡感,以及背后隐藏的角动量守恒定律,简直让我拍案叫绝。他还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用陀螺来比喻飞轮的稳定性,用抛物线来分析刹车时的制动力。这些例子都非常生动形象,让我这个对物理学不太感冒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融入了许多关于自行车运动的技巧、历史以及与自行车相关的文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对物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对自行车这项运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如此简单的自行车,也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物理学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对机械原理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各种运动器械背后的工程学和物理学原理很感兴趣。而自行车,作为一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妙设计的运动,更是吸引了我。这本《自行车的物理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而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能够将复杂的物理学概念,例如牛顿定律、角动量守恒、摩擦力学等,用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融入到自行车运动的各个环节中。我尤其欣赏他对“惯性”和“稳定性”的讲解,他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骑行中的突然加速或减速,车辆在不同路面上的表现,来解释这些原理是如何影响骑行体验的。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有帮助,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各个物理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记得有一章详细讲解了自行车轮胎的抓地力问题,作者从橡胶的分子结构到胎纹的设计,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对轮胎的选择和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它还涉及到一些实际的骑行技巧和安全知识,将物理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自行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不仅能欣赏它的设计美学,更能理解它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
评分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只是觉得“自行车”和“物理学”这样的组合很有新意,想随便翻翻看看。但没想到,它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讲解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反的是那种枯燥、晦涩的传统教材。作者的语言非常活泼,充满了个性,就像在和你聊天一样。他不会上来就甩一堆公式,而是先抛出一个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一点点地引导你思考,让你自己去发现答案。我记得其中关于“为什么骑自行车不会摔倒”的章节,他从惯性、稳定性和控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自行车运动中的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简单的转弯、刹车、起步动作,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物理学原理!他还会穿插一些自行车历史上的趣事,或者是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一点也不会觉得乏味。我尤其喜欢他对“过弯”这一动作的物理学解读,他用了“离心力”和“向心力”来解释,并且详细分析了倾斜角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每次转弯时都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物理学原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自行车”的物理学,更是关于“如何用物理学去理解生活”的启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现它们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