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4位系统分类研究人员和18位特邀专家,在总结了中国海域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分类区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并参考靠前外近期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系统记录了细菌界、真菌界、色素界、原生动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主要门类的已知全部现生种,共46门,22629种;比1994年(相同门类共17511种)增加了5118种,达29%以上。本名录按生物六界分类系统排列。详列了各门、纲、目、科、属、种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命名人(作者)姓氏和发表年代。每个种还列出了主要同物异名、中国海域和世界各大洋的地理分布,以及部分种栖息水深等内容,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信息全面、资料翔实。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中国海岸线的虚拟旅行。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咋舌,它涵盖了从寒冷的北海到热带的南海的各种生物,并且在不同海域的特有种方面做了详尽的区分。不同于一些只关注“明星物种”的科普读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但生态上同样重要的生物,比如各种底栖的、微小的甲壳类和蠕虫。这些“幕后英雄”的介绍,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物种分布描述中,会细致到具体的经纬度范围,这种精确性使得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识别,还可以作为海洋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海洋生态的层次感和丰富性,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海域,远比想象中要波澜壮阔得多。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去收集和整理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多源信息的整合,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评分这本厚重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简直就是海洋生物爱好者的福音!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想找一本能快速查阅中国近海常见物种的工具书。没想到,它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首先,它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从浮游生物到大型鱼类,再到无脊椎动物,分类得井井有条。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力求详尽,不仅有标准的学名和俗名,还有非常细致的形态特征描述,甚至连一些关键的鉴别特征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作为一名业余的海洋观察者,以前很多时候面对相似的物种总是感到困惑,但有了这本书,那种“脸盲”的情况大大改善了。更重要的是,随书附带的高清彩色插图,质量之高简直令人惊叹,那些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让我感觉就像是把标本直接摆在了桌面上。很多物种的细节,比如触手的纹理、鱼鳍的边缘色彩,都能通过这些图片得到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名录,不如说是一部精美的视觉百科全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双重追求。我几乎每天都会翻阅几页,总能发现一些以前忽略的细节,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它的定价。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理预期是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参考资料,那种只有文字和拉丁文的堆砌,读起来会非常费劲。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我对它的偏见完全被打破了。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尽管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但在描述某些特定类群时,作者似乎加入了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笔触。比如,在介绍一些濒危或特有物种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让我深有感触。这本书的深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还尝试去探讨一些物种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甚至一些历史变迁。比如,某一类海藻的记载中,提到了它们在不同年代的采样点变化,这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视角。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在最后附带的“名词解释”和“采样方法简述”,这些内容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进入海洋生物学领域的门槛。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探索和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应付任务的压力。这本书无疑是为真正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激发了我去实地考察的强烈愿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治愈心灵的力量。每当我感到工作压力大,或者心情低落时,我就会打开它,随机翻到任何一页。可能是某种色彩斑斓的海葵,也可能是某种结构奇特的深海鱼类。这些来自深邃海洋、独立于人类喧嚣之外的生命形态,总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抚慰我的思绪。书中的文字和图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科学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生物适应性的描述,比如某种鱼类如何在极低光照下进化出巨大的眼睛,或者某种软体动物如何演化出坚硬的保护壳来对抗洋流和捕食者。这种对自然界生存智慧的观察,让人类自身的烦恼显得微不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宁静宇宙的窗户,每一次开启,都能带来片刻的超脱与宁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力的顽强与美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这是我拿到实物后最直观的感受。市面上很多工具书为了压缩成本,纸张薄得像报纸,印刷质量也粗糙不堪,但《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纸张厚实,采用的是那种哑光的高克重纸,即便是大量使用彩色印刷,文字和图片也不会相互渗透,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经常需要用荧光笔标记重点,这本书的纸张完全抗墨,这点让我非常满意。此外,书本的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这本书很厚,内容量巨大,如果装订不好,很快就会出现散页现象。但它平摊在桌面上时,能保持一个很好的角度,这在做笔记或者与其它书籍对比参照时非常方便。从物理属性上讲,它具备了成为“传家宝”级别的工具书的潜质。它的沉甸甸的手感,本身就象征着其中蕴含的知识的重量。对于经常需要处理重型参考书的用户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衡量一本优秀出版物的关键指标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