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工程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方法及应用

城市地铁工程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方法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志鹏,李启明著李启明丛书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地铁工程
  • 安全风险
  • 实时预警
  • 城市工程
  • 风险评估
  • 安全管理
  • 工程安全
  • 预警系统
  • 数据分析
  • 智能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8629
商品编码:13209987190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志鹏,李启明 著;李启明 丛书主编 定  价:48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17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4168629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1.2.2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前馈信号在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1.2.4新兴信息技术在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2.5现有研究现状评述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目标
1.3.2主要研究内容
1.3.3研究内容的框架结构
1.3.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5研究方法
1.4本章小结
第2章地铁施工事件数据库(SCID)构建
2.1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相关基本概念
2.1.2事件/事故/险兆事件和不安全行为/状态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2.1.3比较分析险兆事件与事故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城市地铁工程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各种类型的地铁施工事故却频繁发生,其为城市地铁发展带来无形的阴影,给国家、企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如何保证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杜绝地铁施工事故发生,具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铁工程施工事故案例,发现大部分事故并非毫无征兆偶然发生,其发生之前均会出现相应的前馈信号。识别事故之前的前馈信号具有提高安全绩效的巨大潜力,许多组织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事故前馈信号,并且从中获益。《城市地铁工程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方法及应用》主要目标就是基于前馈信号角度研究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将传统的“问题出发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发展为“问题发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扎根理论分析事故前馈信号的发生机理,运用新兴信息技术(传感器、射频识别、ZigBee技术等)对事故前馈信号进行实时监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模型,以ArcGIS和Micr等 周志鹏,李启明 著;李启明 丛书主编 周志鹏,男,籍贯江苏南通,获得东南大学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曾担任香港大学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ista rlt)、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Reseat‘ch Assista rlt)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Reseat。ch Fellow)。目前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Journal of 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安全保障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风险挑战,并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涵盖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及应急响应的综合管理框架。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化需求与地下资源的高效开发,确保工程建设和既有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现代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聚焦于地下工程建设的特殊性,从地质环境、施工工艺、结构安全、环境影响等多个维度,剖析了潜在的危险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 第一部分:地下工程风险的本源与特征 城市地下空间,包括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地下商业设施、深基坑等,其建设和运营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潜在后果的严重性。 1.1 地质环境的异质性与不确定性 地下工程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对工程地质条件的精确掌握。本书详细分析了城市复杂地质环境的特征,如软弱土层、断层破碎带、高渗透性砂层、岩溶发育区等。重点阐述了勘察阶段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涌水、流砂、地层突然失稳等问题。强调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在风险预测中的核心作用。 1.2 施工过程的动态耦合与连锁反应 地下工程施工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涉及土体开挖、支护结构安装、降水、混凝土浇筑等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本书深入剖析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机制。例如,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环境沉降,可能对邻近既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损害;降水作业对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可能诱发区域土体固结甚至地面塌陷。对这些动态耦合效应的量化分析,是有效控制施工风险的关键。 1.3 既有地下基础设施的相互影响 城市地下空间日益密集化,使得新开挖工程与既有的地铁隧道、管线廊道、地下人防工程等之间的相互干扰日益突出。本书探讨了这些交叉、并行、穿越等复杂空间关系下的相互影响机制,包括:对现有结构荷载的改变、扰动范围的重叠、以及在极端事件(如火灾、洪水)发生时,不同地下设施间的协同风险。 第二部分:风险识别与量化评估体系 有效的风险管理始于准确的识别和量化的评估。本书构建了一套适应地下工程特点的多层次风险评估体系。 2.1 风险因素的系统化识别 从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极端降雨)、工程固有风险(如支护失效、材料缺陷)、人为管理风险(如设计失误、操作不当)三个主要维度,对地下工程的潜在风险源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关注了在不同施工阶段(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初期)的主导风险因素的转换规律。 2.2 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本书引入了概率论和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历史案例数据,建立了针对地下工程的风险量化评估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风险发生的概率,更注重风险后果的严重性。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等工具,对多重风险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得出综合风险指数。对于特殊的、难以量化的风险,探讨了专家咨询法(Delphi法)的应用边界和校准方法。 2.3 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融合 强调现代监测技术在风险评估中的不可替代性。详细介绍了地应力、沉降、渗流、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技术。重点阐述了如何将海量的监测数据与预设的风险阈值进行比对分析,实现对风险状态的动态量化,为后续的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地下工程安全保障与工程实践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本书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工程应用案例,旨在提升地下工程的本质安全水平。 3.1 优化设计与本质安全化策略 强调将风险控制融入设计源头。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支护结构形式(如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支护、预应力锚索系统)、改进注浆加固技术、以及采用先进的盾构/TBM设计参数,来降低工程固有的风险暴露度。介绍了“分级卸荷”和“多重冗余”等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地下结构安全中的应用。 3.2 施工安全控制技术与信息化管理 详细介绍了针对涌水、坍塌等重大风险的专项控制技术,例如,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探测超前突水方面的应用;冻结法、注浆堵水等控制突水灾害的先进工艺。在管理层面,本书倡导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如BIM技术在地下空间冲突检测和施工过程模拟中的应用,提升施工方案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3.3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机制 突发事件的快速、有效响应是减轻损失的关键。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强调了应急预案必须与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和施工进度紧密结合。同时,提出了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的要求,以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效率。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复杂地下工程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实际工程的风险演变过程进行回溯分析,验证了前述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最后,本书展望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安全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在风险预测模型优化中的应用、新型传感技术对地下环境的深度感知、以及多专业、多尺度地下信息平台的集成与共享,以期推动城市地下工程安全管理水平迈向更高层次。 本书是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城市规划、安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未来感的城市剪影和动态的线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科技感与严谨性。初次翻开,内页的排版布局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纸张质量上乘,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内容组织上,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梳理和架构,逻辑层次分明,图表和案例的运用恰到好处,极大地增强了专业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微妙平衡,既没有沦为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也没有流于表面化的操作指南。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去审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那些棘手问题,让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对既有的工作流程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指引我们如何更安全、更高效地建设城市地下动脉的智慧结晶。

评分

我花了整个周末沉浸在这本册子里,感触良多,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性情沉稳的导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钢筋水泥之下的隐患与应对之道。它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和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工程案例作为引子,将那些晦涩的风险评估模型讲解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对地质突变风险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某几个标志性项目的具体地质报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惊险的施工现场,深切体会到事前预警体系建立的极端重要性。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挖下去的兴趣,让我意识到,安全管理绝非简单的合规性检查,而是一门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具备前瞻性思维的艺术。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严谨性令人称赞,每一个论点都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详尽的推导过程支撑,绝无半点含糊不清之处。尤其在涉及数值模拟和可靠性分析的部分,作者的数学功底和工程直觉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对比了市面上几本同类著作,发现本书的创新点在于其对“动态反馈”机制的强调。它没有将风险预警视为一个静态的“检测-报警”流程,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持续学习、自我优化的闭环系统。书中的附录部分提供了数个关键算法的伪代码示例,这对于希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软件工具的研发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操作手册”。这种从宏观理念到底层算法的全景式覆盖,使得该书的价值链条非常完整,具备了从学术研究到工程实施的无缝衔接能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专业震撼感。它不仅仅是总结了现有的安全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扩展的思维框架,来应对未来城市地下工程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往项目中那些本可以避免的遗憾,如果当时能有这样一套系统化的、前瞻性的预警机制指导我们的决策,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安全风险的管理从“被动响应”彻底提升到了“主动预防”的哲学高度。它迫使每一个从业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责任,思考如何利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脉络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读完后,我立刻推荐给我的团队,相信它将成为我们未来数年内部门学习和项目借鉴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显然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读物,而是面向有一定行业基础、寻求突破的专业人士。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其核心预警框架时,大量引入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这使得整个风险预警系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实时性和精准性。书中的多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如何将异构数据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风险指标体系,这一点对于我们目前正在推行的数字化工地转型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尝试按照书中提出的某一特定预警阈值模型进行测算,发现其对某些潜在的微小位移变化的捕捉能力,远超我们目前使用的传统监测手段。这套方法论的引入,无疑为提升超大型、复杂地下工程的安全冗余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