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瑟夫·古尔登 | 上市时间: 2017.8 |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书号:978-7-5596-0447-7 | 产品线:历史、军事、纪实 | |||
是否精装: (是或否)是 | ||||
是否系列书: (是或否)否 | ||||
定价: 108元 | 开本:16 | 成品尺寸:166*235 | ||
印张:49 | 印刷工艺: 硬精装 | |||
CIP分类:朝鲜战争(1950-1953)-史料-研究 Ⅳ. ①K312.52 | ||||
约瑟夫?古尔登,美国知名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后投身新闻业,任《费城问讯报》华盛顿分社主管。古尔登在《朝鲜战争》前一部著作《黄金时代:1945-1950》(The Best Years:1945-1950)涵盖了从美国对日战争胜利(V-J Days)到朝鲜战争的历史,是美国z有权w的文化机构每月一书俱乐部力荐读物。另一著作《超级律师》(The Superlawyers)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24周之久。
(1)2014年平装版出版,单册发行量超过150 000册。目前在网店是朝战类图书销量第y。
(2)作者充分利用70年代末解密的官方有关朝战的档案,幸运地收集到了美国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后来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出版后就成为军史研究的权w著作。
(3) 书中从3个层次对朝战进行了描述,一为战略决策层,二为战争决策层,三为战场亲历者。比起其他书单一角度的写法,读者更能看到战争的全貌。
(4)本书非常适合“参与式”的读法,磨炼自己的判断力和智慧:在书中人物的重要关头,要做抉择时合上书——想像自己如果是他,会怎么办——想清楚后打开书,看看这个人是怎么做决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后果是什么——比较自己和书中人物,选择和方法上的异同。
(5)文字生动流畅,翻译得特别棒,像小说一样好读。
(6)朝鲜地区目前形势高度不确定,关注度高。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决策和战争的真实进程。
书中更有很多美国z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jia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① 权w来源和权w作者。
作者古尔登是美国著名的政治作家,曾长期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写作本书时,他收集到的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出奇地好,包括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也就是“五角大楼朝战文件”。特别难得的是,他得以看到美国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加上情报分析背景,能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整理和“翻译”成大众容易理解的情境和语言。
② 全景式写法,提供了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书中从三个层次对朝鲜战争进行了描述,分别是战略决策层、战争决策层和战场亲历者。着墨z多的,是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决策和停战和谈的极尽详细的内幕。这种全景式的再现,比起单一角度的写法,读者更能看到战争的全貌。
③ 像故事书一样好看的军事史书,还有好译者、好译本的加持。
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军事、政治各方斡旋张力很强,战争场面既见宏大叙事,又见人性的细微刻画,呈现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读来就如同小说一样好看。
90年代初期,译者于滨、谈锋和蒋伟明翻译了本书,由解放军出版社作为内部版本发行。20多年后谈锋老师和于滨老师以极为认真慎重的态度,重新校订,增补文字逾5万字。全译本更为精准流畅,生动易读,是难得的好译本。
④ 作为军事历史好书被媒体、书店等广为推荐。
推荐名单包括但不限于:财新文化、《财新周刊》、凤凰好书榜、《解放日报》、《北京晨报》、虎嗅网、澎湃新闻、百道网、大佳网、《深圳晚报》、深圳读书月、《深圳商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佳木斯“书香满三江”全民阅读活动、季风书园、广州唐宁书店、季风书园、黑天鹅图书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那略带斑驳的字体和深沉的色调,仿佛带着读者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的分量所吸引,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历史严肃性的承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考证和梳理这些“加密文件”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期待历史真相被揭开时的激动,是任何描述都难以言尽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克制,没有过多花哨的图表来分散注意力,而是用清晰、严谨的布局,将复杂的历史脉络一一呈现出来,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让我们可以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扎实,它没有诉诸煽情或武断的结论,而是像一个冷静的法庭检察官,一步步搭建证据链。我尤其欣赏它对信息来源的审慎态度,每一次引用“加密文件”中的核心内容时,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力求还原当时情境的真实性与局限性。这种尊重史料原貌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很多历史书籍在试图“揭秘”时,容易滑向过度解读的陷阱,但这本书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和批判性思维,它提供材料,引导我们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喂给我们一个预设好的答案。这种引导性的力量,远比直接灌输要深刻得多,它促使读者自己动脑去重建历史的拼图。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叙事的节奏感,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你会发现,有些章节的推进犹如暴风骤雨,信息量巨大,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微妙之处。而另一些段落,则会突然放缓,转而深入到具体的个体遭遇和不为人知的幕后博弈中,那种冷静的笔触下,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这种叙事上的抑扬顿挫,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非枯燥的档案堆砌,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宏大史诗剧,每一个转折点都恰到好处地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步”,这无疑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体现。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融合了官方文件的严谨性与深度调查报道的犀利感。在处理那些高层决策或军事部署的部分时,语言是精准、凝练、不容置疑的,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电报机的嗒嗒声和密室会议的紧张气氛。然而,一旦涉及到对特定事件的分析和定性时,作者又会迅速切换到一种极富洞察力的评论模式,文字变得富有穿透力,直指核心矛盾。这种文体的转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对军事术语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逻辑力量所吸引,真正体验到历史细节背后那种复杂的人性与权力角逐。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对既有历史认知的“深度校准”。它不满足于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已经被高度提炼和简化了的宏观叙事,而是执着于挖掘那些被时间迷雾和官方叙事所遮蔽的细枝末节。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点燃一支烟,去消化那些关于决策失误、战略误判乃至信息不对称的细节。它没有提供廉价的“一锤定音”,而是提供了一副更精密的望远镜,让读者得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历史的复杂肌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已知”的历史事件,重新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具争议性的背景之下,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那场战争的全部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