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学良与阎锡山秘闻录
原价:25.00元
作者:胡全福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506021944
字数:290000
页码:3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21年晋奉合作,阎锡山与张作霖誓志以盟;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又与阎锡山父辈子交。数十年间,彼此仇仇爱爱、分分合合——仇时剑拔弩张,兵戎相见,不共戴天;亲时握手言欢,情同手足,相互利用。
数十年间,无论张学良,还是阎锡山,虽有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恩恩怨怨,总还不至有什么大恨深仇,惟对西安事变中的这笔帐,无论是张学良,亦还是阎锡山,始终刻骨铭心。
张学良指责阎锡山:在酝酿西安事变中,你嘴上讲的“好汉做事好汉当”,是如何“英雄”!可真到了要“做”的时候,一下成了稀泥软蛋,你简直连“龟孙子”都不如!
阎锡山怨恨张学良:西安事变本是一次政治上的重大转机,可你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共产党,使即将做成的一盘大偌大的“生意”给泡了汤!由此给俺内心深处留下的隐痛,真不亚于1930年。
阎锡山在西安事安中的食言而肥,曾激起张学良的极大愤慨,决心不再同阎锡山打交道。即使在抗战开始以后,阎锡山当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以至南京国民政府倒台前,阎锡山又成为行政院长,张学良也决不乞求于他。后来两人先后殊途同归于台北,彼此相距咫,竟成仇雠,老死不相往来……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作者介绍
胡全福,山西忻州市人。从青年时代步入社会,即以文秘工作见长,书写翰墨人生之路。步入晚年以后、文、史两栖,笔耕墨耕耘,集采、编、写、摄、校、印于一身,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其业绩众人皆晓。仅1984年至2001年的十八年间,共计编著《忻口战役亲历记》、《三晋同仇》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带着一股子老派历史学家的沉稳和犀利。它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堆砌,而是用精准、克制的笔触,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既不偏袒,也不苛责,只是冷静地陈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写作态度,让人对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更加信服。它像一把手术刀,剖析着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权谋和无奈,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于喜欢纯粹、硬核历史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盛宴,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力,但回报是远超预期的认知提升。读完,你会感觉到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深沉的宿命感和对“历史必然性”的重新审视。它没有给出简单的英雄或奸贼的标签,而是将所有参与者都置于时代洪流的无可奈何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沉思于那些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关口所做的选择,那些选择在当时看来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但事后回看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作者对“局限性”的把握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理解了历史的沉重。它不是在评判过去,而是在努力还原过去的真实重量。读完后,心灵受到了一番洗礼,对我们理解“选择”和“命运”的关系,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巧妙地采用了“碎片化叙事与主题串联”相结合的方式,读起来非但不乱,反而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带着读者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每到一个新的章节,都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核心事件,不断丰富和修正读者原有的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关键信息点上的处理——那些看似不经意间埋下的伏笔,到最后才集中爆发,形成一种强烈的“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探索乐趣,让人忍不住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字面下的联系。相比起那种线性叙事,这种网状的结构更贴合历史本身的复杂性,让人在阅读中保持高度的思维活跃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简直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剪辑的谍战片。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选取和侧重点的处理,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摹,尤其是关键时刻的抉择和挣扎,读起来非常过瘾。比如,在描述某些重大会议场景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几乎要穿透纸面,让人屏息凝神。很多地方的转折出乎意料,却又在合乎逻辑的范围内,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出色的文学想象力。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罗列,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体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恨不得马上翻回去重读细节,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微妙的暗示。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是很多历史读物所欠缺的,值得称赞。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度令我这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都感到敬佩。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工夫去考证那些犄角旮旯的史料,书中引用和旁征博引的细节,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通俗读物,而是带有强烈考证精神的作品。每次读到一个关键性的论断,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想,“他从哪里找到的依据?”这种对源头材料的尊重和运用,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可靠。更难得的是,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作者的语言风格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没有让枯燥的史料束缚住故事的张力,这在历史写作领域是非常难得的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