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追尋法蘭西 | 作者 | [法] 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 著;劉文玲 譯 |
| 定價 | 128.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20103329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匯總瞭作者關於法國身份特徵和記憶的主要論述,展現瞭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傢形象,即成熟時期的民族國傢形象。本書的主題是由民族、共和國及革命相互交錯構成的,闡述瞭從普遍民族到集團民族,從戰爭共和國到遺産共和國,從武力徵服的革命到革命思想的衰竭這一係列過程。本書是作者以個人的方式書寫的法國曆史。在看似零散的曆史片斷當中,作者對每一段輝煌耀眼的曆史都進行瞭深刻的分析,從而反映瞭法國整段曆史那神秘的獨特性。 |
| 作者簡介 | |
| [法]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1931年11月17日齣生於巴黎。法國著名曆史學傢,法蘭西學術院院士。1965年開始在巴黎政治研究院任助教。因為極為關注“評論工作”和對“現實的調查工作”,所以他決定“齣版曆史學傢的原始檔案材料,並讓廣大群眾得以瞭解”。此項計劃得到硃利亞齣版社大力支持,並於1964年成功推齣《檔案》新係列叢書。20世紀80年代初他與法國著名思想傢郭捨共同創建瞭雜誌《爭鳴》。主要著作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1961年)、《現在、國傢、記憶》(2011年)、《公共曆史學傢》(2011年)。 劉文玲,女,博士,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係主任,副教授,從事社會語言學、傳播與社會、城市文化、中法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發錶過多篇論文和多部著作。主要著作有《中國招牌》(法文),譯著有《媒介學引論》等。 |
| 目錄 | |
| 緒 論/1 第 章 革命的牢固性/5 一 國傢的降臨/5 二 共和政體的起源/17 三 馬剋思與1848年革命/32 第二章 共和國的錶現/40 一 儒勒·米什萊:身份特徵的癔癥/40 二 拉維斯:國傢教員/49 三 皮埃爾·拉魯斯的名人集/88 四 費迪南·比鬆的《教育法和初級教育詞典》/95 第三章 國傢、共和政體與革命/119 一 共和派的綜閤:厄爾內斯特·拉維斯的《法國史》/119 二 “法國行動”或者共和的反麵/171 三 戴高樂-共産主義時期/186 第四章 反美國模式/234 一 革命/234 二 憲法/239 三 知識分子/245 四 記憶/260 第五章 身份認同之路/287 一 “代”的概念/287 二 國傢迴憶錄的王道/326 三 法國和猶太人——相互交織的命運/373 四 從繼承到變化/390 索 引/409 曆史叢書/431 一 已齣版著作/431 二 插圖曆史叢書/435 皮埃爾·諾拉著作目錄/437 |
| 編輯推薦 | |
| 《追尋法蘭西》匯總瞭作者皮埃爾·諾拉關於法國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有關法國身份特徵和記憶的論述。這部閤集自然有序,渾然一體,充分體現瞭一個成熟的民族**的統一形象。**民族、共和國及革命的相互交錯構成瞭本書的主題:本書就是對從普遍**到集團**,從戰爭共和國到遺産共和國,從武力徵服的革命到革命思想的衰竭這一係列過程加以闡述的。 書中不僅包括作者自己的研究分析,也包括曆史學傢、學者、政治傢、藝術傢、作傢以及法國人自己在集體事件、場所、社會習俗、風景、文化等方麵所體現的探索。這本著作通過細膩的分析,清晰闡明瞭法國的復閤多樣性,為遠去的法國做瞭一個令人驚奇的肖像描述。 |
| 文摘 | |
| 序言 | |
| 緒 論 我曾齣版過兩本關於法國的書:一本是《公共曆史學傢》,這本書希望通過個人的活動途徑來勾勒齣時代的特徵;另一本是 《現在、民族、記憶》,希望通過這三個詞,體現齣當代曆史意識的各個極端。本書是我對法國研究工作的Z後一個層麵,匯總瞭我關於法國、法國身份特徵以及法國記憶的主要論文。 這部閤集的組織結構自然有序,強烈反映瞭一個統一的形象:一個民族國傢在其成熟時期的形象。 雖然這本書分五個章節展開,但在我看來,其中Z活躍、Z中心的是第三章。在這一章中,羅列瞭錶麵上看起來沒有什麼關係的幾個主題:分析用27捲寫成的20世紀初以來法國的曆史;研究早已成為遙遠記憶的極右派運動;同時喚起對戴高樂主義和共産主義的記憶,而這兩種主義30多年來都早已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瞭。這些主題的對照恰恰錶達瞭本書的真正議題,即:國傢、共和政體和革命的相互交錯。厄內斯特·拉維斯(Ernest Lavisse)的《法國曆史》體現瞭共和主義者的綜閤分析,希望調解一個來自革命的法國和一個來自舊體製的法國。法蘭西運動(Action fran?aise)錶現的是共和主義相反的一麵,是戴高樂主義和共産主義,持有不同政見,同時也錶達瞭在 共和政體的同時實現共和政體的願望。因此描繪齣這個統一的法國各個時代的麯摺道路,直到它的分裂:從1789年革命到戴高樂主義和共産主義末期,法國這兩個Z終版本以不同的程度融閤瞭民族和革命性。從一個全麵的民族到一個共同體式的民族,從戰鬥的共和國到遺産式共和國,從徵服性革命到革命思想的枯竭。這是一個混閤性民族計劃的完結。所有從一開始就已經確定的政治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或者自由主義、歐洲主義、獨立主義或者生態主義)的突破口隻是進一步動搖瞭這一傳統曆史身份特徵。 馬剋思從法國看到古典曆史的模式,因為從中世紀的封建製度到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度,從資産階級的革命政體到無産階級的鬥爭,法國提供瞭一個從曆史到純粹國傢政府Z清晰、Z明瞭的發展模式。我倒是很願意在改變馬剋思的實踐辯證法的同時藉用他的這種錶達方式。法國是一個在純粹的國傢政府中匯集瞭大多數支配現代歐洲甚至世界的政治參數的國傢。但是,它以獨特的方式經曆著這種普遍性的共同使命。我通過各種途徑所要理解的,通過多次接觸所要描述的正是這種 而又奇特的混閤:曾經服務於一個即將來臨的法國肖像。 在一本關於法國民族獨特性的著作中,閱讀到一係列關於美國的章節,這一點並不奇怪。因為,在所有離法國Z近的國傢當中,它們也是離法國Z遠的國傢,是真正反對美國模式的。法國和美國的兩次基本革命是在同時代發生的,法國的革命藉鑒瞭美國革命的經驗。但是,在舊世界的革命創造瞭一個世界並圍繞世界轉瞭一圈的時候,美國的革命依然隻限於美洲大陸。盡管美國內部發生過變化,但是它的憲法一直沒變;而法國跌宕起伏的民族命運卻強加給法國很多憲法,每次隻是在為瞭更好地同美國相區彆時纔提起美國。正如美國著名曆史學傢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所說的那樣,美國是一個“沒有意識形態的國傢,但是美國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意識形態”。關於這一點,盡管美國的知識分子生活十分緊張,但在美國,知識分子沒有承擔法國知識分子所承擔的獨特作用,也沒有享受同法國知識分子一樣的地位。美國因為成立的時間晚(1776年建立),所以依然生活在奠基人的承諾之下,沒有承擔我們所要擔負的“曆史重任”(黑格爾語)。革命、憲政、知識分子、記憶,這四個詞、四個方麵,通過比較曆史,來明確闡述法國模式的基本麵貌。 《追尋法蘭西》這個書名,在它樸素的外錶下,同16世紀中葉法國曆史學傢埃蒂安·帕斯基耶(étienne Pasquier)的著作 《法國研究》(Les Recherches de la France)遙相呼應,可惜現在隻有一些專傢學者纔會想起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對那些非內行的讀者來說,Z令人吃驚的是,作者以自由的口吻,娓娓道來各種各樣的主題,從政治機構到風俗特徵,從教堂的曆史到語言的起源。讀者很快會發現,書的內容和形式統一與一緻,方法的新穎性同內容的新穎性緊密結閤。也就是通過各種淵博學識的探索,切斷瞭法蘭剋人是特洛伊英雄後代的神話,確定瞭(或者說“創造”瞭)法國高盧人的曆史事實,這就意味著在有國王以前,在它的教堂齣現以前,在貴族甚至羅馬以前就已經有法國瞭。 不需要進行太多的比較,我們發現帕斯基耶的時代同我們的時代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在一個新的時期,即如同濛田的《隨筆集》(Essais)中所描述的新的時期(而且帕斯基耶也知道,我重新采用瞭他的書名來命名這本書。我們麵臨著建立綫性敘事的同樣障礙,本著調動遙遠的學識,闡明現狀的同樣利益,有以曆史客體建立法國,通過強有力的閤法曆史,維護和證明過去的高盧民族,現今的國傢體製和共和國政體的必要性,有著同宗教戰爭時期一樣重新定義國傢政府身份(過去是君主製度,現在是民主製度)的緊迫性。 Z後,也許我們會提齣這樣一個問題,即在《追尋法蘭西》和《記憶場所》之間有什麼關係?因為在這本書中我引用瞭我自己在《記憶場所》中寫的幾篇文章。《記憶場所》是一項集體工作,它分好幾捲齣版。這項工作在於研究曆史積纍下來的有關目前記憶的沉澱物。根據特徵,穿越時間,摒棄所有時代的界限。而現在這本書是由我個人的許多文章構成,前後用瞭50年的時間。這些文章基本上是關於兩個世紀以來的法國政治曆史。隻舉兩個相近的例子:在《記憶場所》中被視為封存的建築,就像費迪南·比鬆(Ferdinand Buisson)的 《教育法詞典》一樣,或者尋找什麼樣的記憶能夠錶達“代”的範疇,現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甚至以非傳遞的方式使用“代”的範疇。在這本書中卻並非如此,而是將比鬆那部令人驚奇的《教育法詞典》同拉魯斯詞典、米什萊和拉維斯的《法國曆史》放在一起,形成共和國化身的長廊,或者尋找法國各“代”接替的延續邏輯性。 不可掩飾地說,在《記憶場所》和《追尋法蘭西》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密切聯係,即錶現在主題的交叉關聯,筆法的相似性以及目的的相似性。在這兩本書中,都不是法國的個人曆史,而是以個人的方式書寫這部曆史。這是一部充滿光輝的曆史,深入分析它的每一道光芒,都會摺射齣整部曆史的神秘特殊性。 總之,我花瞭很多時間和精力來關注法國。我曾經開始寫一篇論文(可惜從來沒有完成),是關於1914年戰爭中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的民族思想。在Z終統計政治言論中詞語的齣現頻率時讓我失去完成這篇論文的勇氣。然而,誰能想到,在半個世紀以後,這篇論文終於呈現在讀者麵前,它的主題也稍微擴大瞭一些。它Z終也沒有擺脫自己的命運。也許這就是命運的諷刺性,它通過各種巧妙的途徑和意想不到的迂迴輾轉,Z後還是將我帶迴到齣發點。 皮埃爾·諾拉 |
《追尋法蘭西》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品嘗一杯陳年的葡萄酒,入口醇厚,迴味悠長。作者並非是簡單地羅列法蘭西的風景名勝,而是將一種深沉的文化底蘊,一種獨特的生活哲學,通過文字傳遞給我們。他用極其優美的語言,勾勒齣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法蘭西。我尤其欣賞他對曆史細節的捕捉,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往事,那些被人們忽略的角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機。比如,在描寫某個古老小鎮時,作者會娓娓道來關於這個小鎮的由來,關於那些曾經在這裏生活過的人們的故事,讓我仿佛能看到百年前的景象,聽到古老的鍾聲。而當他談論到法國的文學藝術時,那種激情與浪漫,那種對自由與個性的追求,更是讓我感同身受。我仿佛能看到梵高在阿爾勒的陽光下創作,聽到肖邦在巴黎的沙龍裏彈奏。這本書,讓我對法蘭西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埃菲爾鐵塔的浪漫,而是深入到瞭它深厚的文化積澱,它獨特的民族精神。它讓我看到,法蘭西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物質財富,更在於它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佳作。
評分初讀《追尋法蘭西》時,我曾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旅行指南,或是某個曆史學傢的學術專著。然而,當書頁在我指尖翻動,那些或細膩、或磅礴的文字躍然紙上,我纔發現自己錯瞭。這本書所描繪的法蘭西,遠不止地圖上的地理標識,或是史書裏的陳年舊事。它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法蘭西的靈魂深處一點點揭示齣來。作者以極其生動的筆觸,穿梭於曆史的長河與現實的街角,仿佛一位飽經滄桑卻依然充滿好奇心的智者,帶領我們一同體驗法蘭西的浪漫、堅韌與不屈。從巴黎街頭咖啡館裏飄齣的陣陣醇香,到普羅旺斯薰衣草田的紫色海洋,再到盧瓦爾河榖城堡群的巍峨壯麗,每一個場景都被賦予瞭生命,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故事。我仿佛能聽到塞納河畔的低語,感受到裏昂老城裏彌漫的市井氣息,甚至能聞到阿爾薩斯葡萄酒的芬芳。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景點,而是將人文、曆史、藝術、美食巧妙地融閤,讓我們不僅僅是“看”法蘭西,更是“感受”法蘭西。那些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激昂陳詞,關於印象派畫作的斑斕色彩,關於法國料理的精緻考究,都躍然紙上,引人入勝。這本書,讓我對法蘭西的理解,從錶麵的光鮮亮麗,深入到瞭其民族性格的深層肌理,那些隱藏在曆史與文化中的精神內核,逐漸清晰可見。
評分《追尋法蘭西》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我一直對法國這個國傢充滿嚮往,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直到我捧起這本書,纔仿佛身臨其境。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每一個地方的描寫都充滿瞭畫麵感。我甚至能感受到南法普羅旺斯午後陽光的溫度,聽到馬賽港口海鷗的叫聲,聞到巴黎左岸咖啡館裏飄齣的濃鬱香氣。他不僅僅是在介紹風景,更是在講述故事。那些隱藏在古老街巷裏的傳說,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情感,都被作者用一種詩意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法國文化的反思,那種對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的執著追求,以及在現實中遇到的挑戰與睏境,都寫得入木三分。讀到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部分,我能感受到那種變革的力量,那種對新世界的渴望;讀到關於法國文學藝術的部分,我能體會到那種浪漫的激情,那種對美的極緻追求。甚至在描述法國的日常生活時,作者也能從中提煉齣一種獨特的法式情懷,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細節的關注,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化身為一個親曆者,去感受法蘭西的呼吸,去品味法蘭西的靈魂。
評分對於《追尋法蘭西》這本書,我隻能用“驚艷”來形容。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法國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流暢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法蘭西的魅力展現得淋灕盡緻。他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者,而是更像一個同行者,帶著我們一起去探索,去發現。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旅行,從北部的諾曼底風光,到南部的蔚藍海岸,再到曆史悠久的盧瓦爾河榖,每一個地方都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於法國曆史事件的解讀,他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比如,他對拿破侖的評價,既看到瞭他的雄纔大略,也看到瞭他的局限性,這種客觀而深刻的分析,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化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法國藝術、哲學、社會思潮的闡述,也同樣精彩。我仿佛看到瞭波德萊爾在巴黎街頭漫步,聽到瞭薩特在咖啡館裏慷慨陳詞。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描繪法國文化的同時,也觸及到瞭法國人民的情感世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矛盾與掙紮,都被寫得真實而動人。這本書,讓我不再將法蘭西視為一個遙遠的國度,而是感覺它如此鮮活,如此貼近我的內心。
評分讀完《追尋法蘭西》,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並非是一次簡單的閱讀體驗,而是一場與法蘭西靈魂的深刻對話。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傢,將法蘭西的每一個側麵都打磨得棱角分明,卻又飽含溫度。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解讀,並非是枯燥的年代梳理,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比如,在描繪凡爾賽宮的輝煌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建築的奢華,而是深入剖析瞭那個時代法國社會的階級矛盾與權力鬥爭,讓讀者在驚嘆之餘,更能體悟到曆史的復雜與深邃。而當筆鋒一轉,觸及到法國文學和藝術的殿堂時,那種浪漫主義的色彩、對自由平等的極緻追求,更是通過作者的文字,感染著每一個讀者。我仿佛能看到雨果筆下的人物在街頭穿梭,聽到莫奈的畫筆在畫布上揮灑色彩時的低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法國美食文化的描繪,不僅僅是簡單的食材介紹,而是將美食與生活方式、與人情世故緊密相連,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精緻的追求,通過味蕾的體驗,傳達齣一種獨特的法式生活哲學。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浪漫”這個詞的內涵,它不僅僅是花前月下的柔情,更是對生活品質的極緻追求,是對精神世界的不斷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