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德國史 曆史 書籍

劍橋德國史 曆史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瑪麗·富布盧剋(MaryFulbrook)著 著,高旖嬉 譯
圖書標籤:
  • 德國史
  • 劍橋德國史
  • 曆史
  • 歐洲曆史
  • 德國
  • 曆史書籍
  • 學術著作
  • 傳記
  • 文化史
  • 政治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05686
商品編碼:13634934750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280
字數:241000

具體描述

作  者:(英)瑪麗·富布盧剋(Mary Fulbrook) 著;高旖嬉 譯 定  價:58 齣 版 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頁  數:28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3305686 2004年版序
1992年修訂序

導論:德意誌土地與德意誌人民
第二章中世紀的德國
德國史的開端
中世紀早期及昌盛期的德國
中世紀晚期的德國
第三章宗教改革時代(1500—1648年)
德國的宗教改革:早期基礎
德國農民戰爭
德國宗教改革的發展
反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
三十年戰爭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與戰爭的影響
第四章主義時代(1648—1815年)
主義與普魯士的崛起
宗教、文化和啓濛運動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第五章工業化時代1815—1918年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德國曆史的多麵性和復雜性引發瞭廣泛討論和不同詮釋。瑪麗·富布盧剋著的《劍橋德國史》是一部具有“導論、入門”性質的德國通史,利用豐富的曆史材料,用宏大的曆史敘事方式勾勒齣德國曆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瞭德國從中世紀早期至今的麯摺曆史,簡明扼要地探討瞭德國社會、政治、文化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英)瑪麗·富布盧剋(Mary Fulbrook) 著;高旖嬉 譯 瑪麗·富布盧剋(Mary Fulbrook),曾在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學習,倫敦大學學院德國史教授,曾任德國曆史學會會長,倫敦大學學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富布盧剋在歐洲史比較研究和德國曆史研究領域具有靠前影響力,主要著作有:《虔信與政治:英國、符騰堡和普魯士的宗教與主義的崛起》(1983年)、《德國史(1918―2000):分裂的國傢》(2002年)、《對專政的解析:東德內幕(1949-989)》(1995年)、《大屠殺後的德意誌民族認同》(1999年)、《史學理論》(2002年)、《人民的國傢:從希特勒到昂納剋的東部德國社會》(2005年)、《小城奧斯維辛:一般的納粹分等
《德意誌的黎明:從神聖羅馬帝國的餘暉到民族國傢的興起》 這是一部關於德國漫長而麯摺的近代史的宏偉敘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幾個世紀的動蕩與變革,深入探尋塑造現代德國麵貌的關鍵力量。本書著眼於德國從一個四分五裂的神聖羅馬帝國晚期邦國聯盟,最終走嚮統一民族國傢這一波瀾壯闊的曆程。 我們首先將迴溯至神聖羅馬帝國行將就木的時代,分析其脆弱的政治結構、深刻的宗教分裂(三十年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以及地區主義的頑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將審視啓濛運動的思潮如何悄然滲透,以及普魯士王國如何在強大的君主製和高效的軍事體製下,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德意誌地區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拿破侖戰爭的衝擊,雖然一度打破瞭舊秩序,但也無形中催生瞭德意誌民族意識的覺醒,激發瞭對統一和獨立的渴望。 接著,本書將詳細描繪19世紀初期的文化與政治復興。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不僅體現在文學、藝術和音樂的繁榮,更在民間歌謠、曆史敘事中,構建起共同的民族認同。同時,經濟上的發展,特彆是關稅同盟的建立,為政治統一奠定瞭物質基礎。法蘭剋福國民議會的嘗試,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標誌著自由主義和民主思想在德國的初步實踐,其所提齣的理想成為後代民族主義者追求的目標。 書中將重點剖析俾斯麥的鐵腕政治如何一步步實現德國的統一。從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到普法戰爭,作者將細緻解讀這些軍事衝突背後的外交策略、政治博弈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1871年德意誌帝國的成立,是這本書的核心高潮。我們不僅要理解統一的政治格局,更要審視其內部存在的矛盾:聯邦製下的邦國權力、新興工業強國與傳統農業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俾斯麥為維護帝國穩定所采取的一係列“高明”但同時也埋下隱患的政策。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統一後的德意誌帝國在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方麵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先地位,科學研究的突破,以及社會福利製度的初步建立。然而,繁榮之下暗流湧動。軍國主義的抬頭,帝國主義的擴張野心,以及與其他歐洲強國之間日益加劇的猜忌與對抗,都為即將到來的災難埋下瞭伏筆。 我們將考察兩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社會內部的政治分化、社會思潮的激進以及外交政策的失誤,是如何一步步將這個年輕的帝國推嚮深淵。作者將以嚴謹的態度,分析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復雜原因,以及戰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嚴酷懲罰,如何為後來的極端民族主義的滋生提供瞭溫床。 《德意誌的黎明》並非止步於曆史的悲劇,它更關注德國如何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並在冷戰的陰影下,分裂與重聚,最終走嚮現代聯邦德國的民主與繁榮。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德國近現代史的全麵、深入而引人入勝的視角,理解這個國傢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掙紮、轉型,並最終在世界舞颱上扮演起重要的角色。這是一部關於國傢構建、民族精神、權力鬥爭與時代變遷的史詩,值得每一個關注歐洲曆史和世界格局的讀者細細品味。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尤其被作者對德國經濟發展脈絡的梳理所吸引。這不僅僅是關於工業革命的簡單敘述,而是更深入地探究瞭德國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濟結構、發展模式以及對外經濟政策的演變。我看到瞭早期萊茵河沿岸的商業活動,看到瞭普魯士在重商主義政策下,如何通過改革推動工業化,以及後來德國如何憑藉其在科學技術上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工業強國。作者對德國經濟發展中的區域差異、城鄉差距以及階級矛盾的分析,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仿佛聞到瞭煤炭燃燒的焦味,聽到瞭工廠裏機器運轉的轟鳴聲,看到瞭那些在貧睏中掙紮的工人,以及在財富中享受的資本傢。書中關於德國統一後,如何建立統一市場,如何發展重工業,以及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經濟是如何服務於戰爭機器,都讓我對德國經濟的獨特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特彆是作者對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如何從廢墟中重建,如何實現“經濟奇跡”的分析,都讓我看到瞭德國民族的韌性和創造力。我開始理解,經濟因素在塑造德國曆史進程中,扮演瞭多麼關鍵的角色,它既是繁榮的源泉,也可能是衝突的導火索。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對19世紀德國統一曆程的解讀。那是一段充滿戲劇性與張力的時期,民族主義的浪潮席捲歐洲,而德國,這個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邦國聯閤體,也迎來瞭它命運的轉摺點。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普魯士的勝利歸因於俾斯麥一個人的雄纔大略,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德國各地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社會各階層對統一的不同訴求。我讀到瞭巴伐利亞王國的保守與獨立精神,讀到瞭漢堡商人的精明與對貿易自由的渴望,也看到瞭那些在小邦國裏安於現狀的民眾,他們對改變的抵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固然是推動統一的關鍵,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揭示瞭這場統一是如何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中,在外部環境的壓力與機遇下,最終得以實現的。我仿佛看到瞭外交傢們在沙龍裏的密談,聽到瞭政治傢們在議會裏的慷慨陳詞,也感受到瞭普通民眾對於國傢認同感日益增強的微妙變化。特彆是作者對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復雜關係的剖析,以及對法國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分析,都讓這段曆史的輪廓更加清晰。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德國的統一會伴隨著如此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這種情緒是如何在之後的曆史中,被放大並導嚮瞭更加極端的道路。書中關於邦聯製和聯邦製之間的討論,以及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對政治決策的影響,都讓我對德國政治體製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曆史事件時,那種客觀冷靜的態度,既不迴避德國曆史上黑暗的一麵,也不抹殺其取得的成就,而是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更真實的德國。

評分

這本書對德國政治體製演變的分析,是我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部分之一。作者並沒有將德國政治簡單地看作是民主與專製的簡單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復雜變革與內在的演變邏輯。我讀到瞭神聖羅馬帝國的鬆散結構,看到瞭19世紀德意誌聯邦的形成與解體,以及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民主製所麵臨的挑戰。作者對納粹政權的崛起,以及其如何摧毀民主製度的分析,讓我對極權主義的危險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也看到瞭戰後西德如何建立起穩定的民主體製,以及其在政治製度上的成功經驗。我仿佛看到瞭皇帝的禦座,聽到瞭議員們的辯論聲,也感受到瞭普通民眾在不同政治體製下的生活體驗。書中關於德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長期爭論,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鬥爭,都為我理解德國政治的復雜性提供瞭重要的綫索。我開始理解,政治體製的穩固與否,是如何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傢的穩定與發展,以及普通民眾的權利與自由。

評分

本書對德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描述,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反復咀嚼和思考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將社會僅僅看作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有機體,其內部的張力、矛盾與演變,深刻地影響著國傢的命運。我讀到瞭中世紀封建等級製度的森嚴,看到瞭城市市民階層的興起與壯大,以及他們在政治和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看到瞭19世紀民族國傢形成過程中,社會階層的重塑,傳統貴族勢力的衰落,以及新興資産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崛起。作者對魏瑪共和國時期社會分裂的刻畫,讓我看到瞭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深刻的隔閡與對立,這種分裂最終為納粹的崛起提供瞭溫床。我仿佛看到瞭古老城堡的衰敗,聽到瞭工人們在街頭抗議的聲音,也感受到瞭社會變革帶來的希望與恐懼。書中關於社會流動性、傢庭結構的變化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分析,都讓我對德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特點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開始理解,社會內部的穩定與分裂,是如何直接影響著國傢的政治走嚮,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帶領我穿越迴那片被曆史的風雲變幻所塑造的土地。作者並沒有像許多同類著作那樣,以枯燥的年代順序堆砌事件,而是另闢蹊徑,從地理、文化、民族性格等更為根本的層麵入手,試圖解釋德國為何會在曆史長河中,呈現齣如此復雜而矛盾的麵貌。閱讀初期,我仿佛置身於一片迷霧之中,那些關於日耳曼部落的零星記載,那些早期封建國傢的裂痕,那些試圖凝聚統一的努力卻又屢屢被分裂所阻礙的景象,都讓我感到一絲睏惑。然而,隨著文字的深入,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碎片信息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看到瞭古羅馬的邊境綫上,日耳曼戰士的身影,聽到瞭他們與羅馬帝國碰撞時的戰鼓聲,感受到瞭基督教東漸帶來的文化衝擊,以及那些早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們,是如何在權力鬥爭的漩渦中掙紮求存,試圖建立一個真正強大的帝國。那種既渴望統一又深受分裂之苦的德國特質,似乎從一開始就已埋下伏筆,並在之後的曆史進程中,不斷地以各種形式顯現齣來。書中的細節描寫尤為齣色,例如對不同地區風俗習慣的細緻描繪,對不同時期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態的生動刻畫,都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産生瞭更深的共鳴。我仿佛能聞到中古時期集市上的喧囂,看到手工業者辛勤勞作的身影,聽到吟遊詩人在酒館裏彈唱著古老的歌謠。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的鮮活故事。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民族的曆史,不僅僅是記住那些帝王將相的名字和他們發動過的戰爭,更是要深入到構成這個民族肌體的文化、信仰、社會結構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德國曆史中的“非主流”敘事方麵所做的努力。除瞭那些耳熟能詳的帝王將相和重大事件,作者還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普通人,關注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以及他們在曆史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讀到瞭農民起義的悲壯,看到瞭手工業者在城市中的辛勤勞作,也感受到瞭婦女在傢庭和社會中所承擔的重任。作者通過對這些“小人物”故事的呈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生動、更為立體的德國曆史。我仿佛聽到瞭農夫的嘆息,看到瞭織女手中的梭子,也感受到瞭普通傢庭的溫暖與辛酸。書中關於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性彆、不同地區的民眾的生活狀態的細緻描繪,都為我理解德國曆史提供瞭更加全麵的視角。我開始理解,曆史不僅僅是宏大敘事,更是由無數個體的生命故事所構成的,而這些個體的命運,同樣值得被關注和銘記。這種關注普通人的視角,讓曆史變得更加有溫度,也讓我對德國人民的堅韌與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對於德國戰後曆史的梳理,同樣是細緻入微、引人入勝。當我翻開這一部分,仿佛從煉獄般的地獄迴到瞭現實世界,但德國的重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挑戰與抉擇。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講述“經濟奇跡”的輝煌,而是深入剖析瞭分裂東西德的政治背景,東西方冷戰格局對德國命運的影響,以及兩德人民在不同政治體製下所經曆的生活。我讀到瞭西德在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如何快速恢復經濟,如何建立起民主製度,以及社會是如何逐漸走嚮穩定和繁榮。同時,我也看到瞭東德在蘇聯影響下,如何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以及那裏的人民在政治壓迫和經濟睏境中所承受的痛苦。作者對兩德統一前夕社會情緒的描寫尤為真實,我能感受到東德人民對自由的渴望,以及西德人民對於國傢統一的期盼。書中關於“去納粹化”進程的討論,以及戰後德國如何麵對曆史罪責,都讓我對這個民族的自我反思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仿佛看到瞭柏林牆倒塌的瞬間,聽到瞭來自兩德人民的歡呼聲,也感受到瞭統一後,德國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種對復雜曆史進程的客觀呈現,讓我對現代德國的形成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兩德關係時,那種超然的視角,既看到瞭意識形態的對立,也看到瞭兩國人民之間剪不斷的聯係。

評分

這本書在處理20世紀上半葉的德國曆史時,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洞察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到魏瑪共和國的民主嘗試,再到納粹政權的崛起和最終的覆滅,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理性,剖析瞭導緻這些災難性事件的深層原因。我閱讀時,心情無比沉重,卻又無法停止。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直指德國社會在那個動蕩年代所麵臨的睏境。我看到瞭戰敗帶來的屈辱感,看到瞭凡爾賽條約苛刻的賠款對經濟造成的重創,看到瞭政治分裂和經濟危機如何滋生瞭極端思潮。作者對魏瑪共和國時期社會各階層心理的描繪尤其深刻,無論是那些懷念舊日榮光的軍國主義者,還是那些渴望自由民主的知識分子,亦或是那些在貧睏中掙紮的普通民眾,他們的聲音和情緒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現齣來。我仿佛能聽到納粹集會上煽動性的演講,感受到人們在經濟危機中絕望的心情,也看到瞭在動蕩年代裏,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們所做的努力與掙紮。對希特勒個人動機的分析,以及他對德國社會心理的精準把握,都讓我對這個魔鬼的崛起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作者並沒有將所有責任都推給希特勒,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納粹上颱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根源,這使得這段曆史的解讀更加全麵和深刻。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一個曾經輝煌的文明,會走嚮如此黑暗的深淵。書中關於集體心理、社會動員以及宣傳機器的運作機製的分析,都為我理解20世紀的許多曆史事件提供瞭重要的啓示。

評分

這本書對德國文化與思想史的探討,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將文化視為曆史的附屬品,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核心的位置,力圖揭示文化是如何塑造德國民族的性格,又是如何影響其政治走嚮的。我讀到瞭德國哲學中對理性與精神的追求,對個體存在與社會責任的思考,以及對藝術與音樂的獨特熱情。我仿佛聽到瞭康德哲學中關於“絕對命令”的論斷,看到瞭歌德筆下“浮士德”對知識與生命的渴望,也感受到瞭貝多芬音樂中蘊含的磅礴力量。作者將這些思想成果與德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聯係起來,探討瞭啓濛運動、浪漫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等思潮是如何影響瞭德國的民族意識和國傢認同。特彆是對德國浪漫主義的分析,讓我理解瞭它既包含對鄉土的深情眷戀,也暗含著一種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而這種理想主義,在後來的曆史中,被扭麯和濫用。書中對德國文學、藝術和音樂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精神層麵的獨特創造力,以及這些創造力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扮演著復雜的角色。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德國會在短短幾十年內,從一個以思想文化聞名於世的國傢,走嚮戰爭與毀滅。這種對文化與政治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為我理解德國曆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德國的軍事史和對外關係時,展現齣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德國的曆史視為一部戰爭史,而是將其置於歐洲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下,分析德國的軍事戰略、外交政策以及其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讀到瞭普魯士軍隊在腓特烈大帝時期的輝煌,看到瞭德意誌帝國在俾斯麥領導下的崛起,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軍事擴張與最終的失敗。作者對德國外交政策的分析,特彆是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失誤,讓我對曆史的必然與偶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仿佛聽到瞭戰場的呐喊聲,看到瞭外交傢們在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也感受到瞭國際關係中的復雜博弈。書中關於德國與法國、俄國、英國等主要歐洲國傢的關係的梳理,都為我理解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德國在追求自身國傢利益的同時,也常常捲入到歐洲的衝突之中,以及這種衝突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