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 10001-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共2本) | ||
| 定价 | 103.00 |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5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151135009 | |
| ||||||||||||||||||||||||
| 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 |
| 【标准编号】 | TB 10002-2017 |
| 【标准名称】 |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
| 【出版单位】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中标分类】 | > > |
| 【代替标准】 | |
| 【发布部门】 | 国家铁路局 |
| 【发布日期】 | 2017年1月2日 |
| 【实施日期】 | 2017年5月1日 |
| 【出版日期】 | 2017年5月 |
| 【标准定价】 | 58.00 元 |
这本书的图表和插图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图例清晰明了,有助于理解;但有些则模糊不清,甚至与文字描述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顺畅性。例如,在介绍某种桥梁结构时,我希望看到详细的结构图、配筋图以及施工流程图,但有些图纸的标注不够规范,信息量也不足。对于一些关键的设计节点,如桥台、桥墩的构造,路基的排水系统等,我期待能有更详尽的剖面图和节点大样,以便于理解其构造和功能。
评分我在寻找关于铁路路基和桥涵设计中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信息,比如绿色设计理念、智能化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视角和案例,指导我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现有的设计规范和基本原理,对于一些新兴的技术和方法鲜有提及,这让我觉得它在信息时效性上稍显不足。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铁路路基和桥涵设计的基本信息,但并未达到我所期望的深度和广度。它更像是一本参考资料,适合已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查阅具体规范条文,但对于希望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相关设计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材。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更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更清晰的逻辑框架,以便于读者更好地掌握铁路工程设计这一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有些不太适应。在一些章节中,语言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而在另一些章节中,语言又显得过于口语化,缺乏严谨性。我期待的是一种既专业又易于理解的表述方式,能够将复杂的工程概念清晰地传达给读者。尤其是在一些设计规范的条文解读部分,我希望能够获得更具解释性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复述条文本身。
评分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提供一套完整的铁路工程设计流程和方法论,能够引导我一步步完成一个设计项目。例如,从项目前期调研、方案比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后期实施和维护,我期望能看到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常用图表和关键控制点。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具体的专业技术细节上,缺乏对整个设计流程的系统性梳理,这使得我对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用于一个完整的项目感到迷茫。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恕我直言,让我感到非常困惑。我本来期待的是一本关于铁路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指南,能够涵盖从基础设计到施工细节的方方面面。然而,当我打开它,翻阅了其中的章节后,我发现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两个看似相关却又略有侧重的领域。例如,在关于路基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土壤力学、边坡稳定、排水设计以及各种路基材料的详细阐述,并且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技术有深入的讲解。我也期望能了解到关于路基沉降控制、冻胀处理以及抗震设防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实践。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相对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也缺乏足够的案例分析来支撑其观点。
评分对于这本书在桥涵设计这部分,我的感受同样是有些失望。我原以为会看到关于桥梁类型选择、荷载计算、结构设计、材料性能以及施工工艺的全面介绍。例如,关于不同类型的桥梁,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我希望能深入了解它们的设计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对于桥涵的抗震设计、耐久性设计以及环保方面的考虑,我也期待有更详尽的论述。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叙述显得有些跳跃,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并且对一些关键的设计细节处理得不够细致。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路基设计的部分,比如在软土地基上的处理方法,以及在高原、冻土等特殊环境下的设计考量。我期望能看到关于这些特殊情况下的沉降预测、稳定性分析以及相应的加固措施的详细说明。同样,对于桥涵设计,我希望了解在不同水文条件(如洪水、冰凌)以及地质条件(如富水砂层)下的设计对策。然而,书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显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工程实例和数据支持,这使得读者难以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评分对于书中提供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我希望能够有更详细的推导过程和理论依据。例如,在进行荷载计算时,我期望能了解荷载组合的原则、各种荷载效应的取值依据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的来源。同样,在进行路基稳定性分析时,我希望看到更详细的滑坡分析方法、抗震稳定性验算以及边坡支护措施的理论基础。缺乏这些理论支撑,读者在使用这些参数和方法时,可能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技术手册的集合,而不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铁路工程设计理念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技术术语和公式,但对于它们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释却不足。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来提升自己对铁路路基和桥涵设计方法的理解,但它更侧重于“是什么”,而较少解释“为什么”。例如,在介绍某种路基处理技术时,我希望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力学原理、适用条件以及与其他技术的比较,而不是仅仅罗列出设计参数和施工步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