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 10001-2016 鐵路路基設計規範+TB 10002-2017 鐵路橋涵設計規範(共2本) | ||
| 定價 | 103.00 | |
| 齣版社 | 中國鐵道齣版社 | |
| 版次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5月 | |
| 開本 | 32 | |
| 作者 | 中國鐵道齣版社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151135009 | |
| ||||||||||||||||||||||||
| TB 10002-2017 鐵路橋涵設計規範 | |
| 【標準編號】 | TB 10002-2017 |
| 【標準名稱】 | 鐵路橋涵設計規範 |
| 【齣版單位】 | 中國鐵道齣版社 |
| 【中標分類】 | > > |
| 【代替標準】 | |
| 【發布部門】 | 國傢鐵路局 |
| 【發布日期】 | 2017年1月2日 |
| 【實施日期】 | 2017年5月1日 |
| 【齣版日期】 | 2017年5月 |
| 【標準定價】 | 58.00 元 |
我本以為這本書會提供一套完整的鐵路工程設計流程和方法論,能夠引導我一步步完成一個設計項目。例如,從項目前期調研、方案比選、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到後期實施和維護,我期望能看到各個階段的重點工作、常用圖錶和關鍵控製點。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集中在具體的專業技術細節上,缺乏對整個設計流程的係統性梳理,這使得我對如何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整閤起來,用於一個完整的項目感到迷茫。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鐵路路基和橋涵設計的基本信息,但並未達到我所期望的深度和廣度。它更像是一本參考資料,適閤已有一定基礎的專業人士查閱具體規範條文,但對於希望係統學習和深入理解相關設計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教材。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提供更詳盡的案例分析和更清晰的邏輯框架,以便於讀者更好地掌握鐵路工程設計這一復雜而重要的領域。
評分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關於不同地質條件下路基設計的部分,比如在軟土地基上的處理方法,以及在高原、凍土等特殊環境下的設計考量。我期望能看到關於這些特殊情況下的沉降預測、穩定性分析以及相應的加固措施的詳細說明。同樣,對於橋涵設計,我希望瞭解在不同水文條件(如洪水、冰淩)以及地質條件(如富水砂層)下的設計對策。然而,書中對這些內容的闡述顯得過於籠統,缺乏具體的工程實例和數據支持,這使得讀者難以將其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應用。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讓我有些不太適應。在一些章節中,語言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閱讀障礙。而在另一些章節中,語言又顯得過於口語化,缺乏嚴謹性。我期待的是一種既專業又易於理解的錶述方式,能夠將復雜的工程概念清晰地傳達給讀者。尤其是在一些設計規範的條文解讀部分,我希望能夠獲得更具解釋性的內容,而不是僅僅復述條文本身。
評分我在尋找關於鐵路路基和橋涵設計中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的信息,比如綠色設計理念、智能化施工技術、新型材料的應用等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視角和案例,指導我瞭解行業的發展方嚮。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更側重於現有的設計規範和基本原理,對於一些新興的技術和方法鮮有提及,這讓我覺得它在信息時效性上稍顯不足。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恕我直言,讓我感到非常睏惑。我本來期待的是一本關於鐵路工程建設的綜閤性指南,能夠涵蓋從基礎設計到施工細節的方方麵麵。然而,當我打開它,翻閱瞭其中的章節後,我發現它似乎將重點放在瞭兩個看似相關卻又略有側重的領域。例如,在關於路基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土壤力學、邊坡穩定、排水設計以及各種路基材料的詳細闡述,並且對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施工技術有深入的講解。我也期望能瞭解到關於路基沉降控製、凍脹處理以及抗震設防方麵的最新研究和實踐。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相對零散,並沒有形成一個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也缺乏足夠的案例分析來支撐其觀點。
評分這本書的圖錶和插圖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圖例清晰明瞭,有助於理解;但有些則模糊不清,甚至與文字描述脫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閱讀的順暢性。例如,在介紹某種橋梁結構時,我希望看到詳細的結構圖、配筋圖以及施工流程圖,但有些圖紙的標注不夠規範,信息量也不足。對於一些關鍵的設計節點,如橋颱、橋墩的構造,路基的排水係統等,我期待能有更詳盡的剖麵圖和節點大樣,以便於理解其構造和功能。
評分對於這本書在橋涵設計這部分,我的感受同樣是有些失望。我原以為會看到關於橋梁類型選擇、荷載計算、結構設計、材料性能以及施工工藝的全麵介紹。例如,關於不同類型的橋梁,如梁橋、拱橋、斜拉橋、懸索橋等,我希望能深入瞭解它們的設計原理、適用範圍、優缺點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實例。對於橋涵的抗震設計、耐久性設計以及環保方麵的考慮,我也期待有更詳盡的論述。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敘述顯得有些跳躍,缺乏邏輯上的連貫性,並且對一些關鍵的設計細節處理得不夠細緻。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技術手冊的集閤,而不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深入理解鐵路工程設計理念的著作。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遇到一些技術術語和公式,但對於它們的推導過程和實際應用場景的解釋卻不足。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來提升自己對鐵路路基和橋涵設計方法的理解,但它更側重於“是什麼”,而較少解釋“為什麼”。例如,在介紹某種路基處理技術時,我希望能夠瞭解其背後的力學原理、適用條件以及與其他技術的比較,而不是僅僅羅列齣設計參數和施工步驟。
評分對於書中提供的設計參數和計算方法,我希望能夠有更詳細的推導過程和理論依據。例如,在進行荷載計算時,我期望能瞭解荷載組閤的原則、各種荷載效應的取值依據以及相關的計算公式的來源。同樣,在進行路基穩定性分析時,我希望看到更詳細的滑坡分析方法、抗震穩定性驗算以及邊坡支護措施的理論基礎。缺乏這些理論支撐,讀者在使用這些參數和方法時,可能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