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主编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6月1日 开本:850*1168毫米 1/32 字数:230千字 出版日期:2014年5月第一版 统一书号:15112、23849 定价:43.00元 内容介绍: 现批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67-2013,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8、4.3.1、4.3.3、4.3.6、4.4.2、4.4.4、4.5.3、4.5.4、4.5.6、15.2.4、16.2.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基本规定 4.材料 5.增大截面加固法 6.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7.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8.外包型钢加固法 9.粘贴钢板加固法 10.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11.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法 12.增设支点加固法 13.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14.绕丝加固法 15.植筋技术 16.锚栓技术 17.裂缝修补技术 附录A 既有建筑物结构荷载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附录B 既有结构混凝土回弹值龄期修正的规定 附录C 锚固用快固胶粘结拉伸抗剪强度测定法之一钢套筒法 附录D 锚固型快固结构胶抗震性能检验方法 附录E 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绣方法 附录F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当我翻阅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时,一种“理论脱离实践”的感觉油然而生。书中对各种加固方法的机理分析和计算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理解加固原理非常有益。然而,对于许多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材料的现场检测、施工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施工队伍的操作水平差异带来的影响,规范的提及却显得相对“轻描淡写”。我尤其想知道,在采用化学锚栓进行混凝土结构锚固时,如何有效判断锚栓的承载力是否真的达到了规范要求?不同基材混凝土的密实度对锚栓承载力的影响有多大?规范中提供的计算公式,是否充分考虑了这些现场因素?我尝试在书中寻找关于“施工工艺流程”和“质量验收标准”更详细的说明,但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设定“目标”,而不是在指导“如何达到目标”。这种感觉就像是,我拿到了一张地图,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但却不知道如何规划路线,也不知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
评分我必须承认,《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的内容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各种方面。但正是因为其内容过于广泛,导致我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常常难以迅速定位到最 relevant 的部分。例如,我最近在做一个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加固项目,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加固材料和工艺,而这些内容在规范中可能只是被一笔带过,或者被归类到“其他加固方法”的范畴。我希望规范能够根据不同的加固目的(如提高承载力、改善延性、抗震加固等)或者不同的构件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提供更细致的分类和指导。此外,书中关于“材料性能检测”的部分,虽然列出了各种检测方法,但对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频次、检测范围,以及如何解读检测结果,规范的指导性也显得不足,这常常让我对材料的真实性能产生疑虑。
评分阅读《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种“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之间的张力。书中对加固机理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混凝土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关于“粘结-滑移”理论在粘贴钢板加固中的应用,就让我学到了不少。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时,我发现很多时候,规范的表述过于“抽象”,难以直接转化为具体的施工操作。比如说,书中关于“加固构件的变形控制”有详细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和调整构件的变形,以确保其在加固过程中不发生过度的位移,规范的指导就显得不够清晰。我常常会想,如果书中能多一些“施工技术要点”或者“常见易错点提示”,那对我来说,将是更有价值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理论导师”,而非一位“实操教练”,它能教会我“为什么”,却不能完全告诉我“怎么做”。
评分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实在太让人头疼了。我最近接手了一个老旧厂房改造项目,甲方要求在不拆除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生产线,这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混凝土梁、柱、板进行加固。我翻遍了手头上的所有资料,这本规范简直就是一本天书。它的语言极其专业,充斥着各种我似懂非懂的公式和术语。比如,关于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法,它详细列出了各种连接方式、层数、粘贴厚度等参数,但对于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如何精确控制胶的涂抹厚度,如何避免在粘贴过程中产生气泡,以及不同温度环境下胶的固化时间差异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范中就语焉不详了。我咨询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他们也表示,规范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框架,真正落地执行的时候,很多地方都需要凭经验和对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来判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论文和技术报告,试图找到一些更具体、更可操作的指导,但发现这本规范的编写思路似乎更偏向于理论推导和宏观的原则性规定,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它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反而增加了理解和落地的难度。我甚至尝试在网上搜索一些加固案例,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在实践中应用这本规范的,但很多案例的描述也都很笼统,很难从中提炼出可以直接套用的经验。总而言之,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实践中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这本规范更像是一本理论教科书,而非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实在是让我感到力不从心。
评分不得不说,《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的语言风格非常“公事公办”,每一个字都显得掷地有声,充满了权威性。但这种严谨的风格,在某些时候,反而让我在实际操作中感到更加迷茫。例如,书中关于“混凝土裂缝修补”的部分,详细列出了各种材料和工艺,但对于如何根据裂缝的成因、发展趋势以及构件所处的环境,来选择最合适的修补材料和方法,规范的指导性就显得不够具体。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应该选择环氧树脂灌浆,还是聚氨酯灌浆?如果裂缝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又该如何处理?规范给出的答案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但“实际情况”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类似于“判断指南”或者“选择器”的内容,帮助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出技术决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以为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会成为我解决工程难题的“救世主”,毕竟是中国国家标准,应该覆盖了所有常见的情况。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基础知识普及读物”,很多地方的表述都太过于笼统和抽象,导致我在面对一些非标准情况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举个例子,书中关于裂缝修补的部分,列出了多种材料和方法,什么灌浆、注射、表面封堵等等,听起来都很专业。但当我拿到一个现场,发现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以及混凝土的龄期、受力状态都各不相同的时候,我发现规范里并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决策树,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里,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比如,对于贯穿性裂缝,我该优先考虑哪种加固方式?对于受力面上的细微裂缝,它又有什么特殊的处理要求?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加固效果评定”的章节,但那些指标和公式,我总觉得和实际施工中能够获得的量化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鸿沟。我更希望规范能提供一些更具体、更可操作的“现场检查表”或者“问题诊断指南”,这样我才能更有效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我这个在现场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实在是有待提高。
评分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确实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我最感到困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一些“非标准”或“特殊”情况的考虑似乎不够充分。比如,在提到混凝土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时,规范主要针对的是常见的梁、板、柱等构件,但当我遇到一些形状奇异或者承载要求非常特殊的情况时,我就不知道如何依据这本规范进行设计。书中关于纤维复合材料的种类、性能要求、粘贴工艺等都有详细规定,但对于如何根据构件的实际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来“量身定制”加固方案,规范的指导性就不那么强了。我常常觉得,这本书更像是在描绘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加固场景”,而对于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变数”和“例外”,它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规范能够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经验总结”的部分,分享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工程实践,这样我们才能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参数手册”,里面充斥着各种数字、公式和标准。我理解,这是为了保证加固工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当我拿到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需要进行加固设计时,我常常会发现,规范中的这些参数,虽然是基础,但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可行的加固方案,却是一门“艺术”。比如,关于“构件承载力验算”的章节,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计算步骤,但当我面对一个形状复杂、受力状况不明确的构件时,我很难准确地提取出计算所需的各种参数,也难以判断哪些参数是关键,哪些是次要的。我希望规范能够增加一些“设计流程图”或者“模型示例”,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从宏观的工程需求出发,逐步细化到具体的加固措施和计算参数,而不是仅仅罗列大量的计算公式。
评分阅读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这本书的编写风格,可以说是相当“严谨”了,每一个条款都力求精准,每一个公式都经过了严密的推导。这固然体现了其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让我感到束手无策。例如,在关于外包型钢加固的章节,规范详细列出了计算公式和设计步骤,但当我面对一个不规则截面的混凝土柱时,我发现规范中的计算模型似乎很难直接套用。而且,对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灌注材料的选择,比如灌浆料的强度等级、流动性、收缩率等,规范只给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指导,告诉我应该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型,以及如何保证灌注饱满、无空洞。我尝试去理解规范中关于“施工质量控制”的部分,但感觉它更像是一个“要求列表”,而不是一份“操作指南”。我需要知道的是,在实际施工中,哪些环节容易出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及如何通过检测手段来验证施工质量。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给我的指引并不够明确,让我常常感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底气。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这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但说实话,我并没有获得我期望中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在我看来,有些过于“理论化”了,大量的篇幅都花在了对加固机理的推导和对计算方法的阐述上。比如,关于粘贴钢板加固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钢板与混凝土粘结的受力机理,以及相应的计算公式,这对于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非常有帮助。但是,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比如在粘贴钢板时,如何精确测量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如何保证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充分密实,如何选择合适的粘结剂并保证其施工质量,这些在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的细节,规范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总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学术研究者或者理论工程师准备的参考资料,对于我这种需要面对复杂工程现场,并需要快速做出决策的施工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更多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的附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工程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