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华、沈原、陈鹏主编的《居住的政治(当代 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精)》以一种实践社会 学的基本立场,即强调将社会事实看作一种动态的实 践过程,将“居住”视作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 并力图将其提升到“居住的政治”这一高度来解析其 中**、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其内在的机 制与逻辑。
在此意义上,本书也可作为从微观社区开始对中 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的社会学 考查与评估。
另外,本书还引入了公民权理论、行动社会学理 论等新的理论视角,力图对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 于社会运动范式有所**,进而*加有助于揭示当前 城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郭于华,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口述历史研究;重点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正与公民社会建设。著有《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2013)、《倾听底层》(2011)、《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1992)等。 沈原,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主持“都市运动与社区自治”、“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著有《市场、阶级与社会》(2007)、《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六辑,2013)及论文多篇。 陈鹏,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师。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城市社区治理;主要研究成果有《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2010)、《**—市场—社会三维视野下的业委会研究》(2013)等多篇论文。
**章 导论: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转化
一、城市化进程与居住形态的演变
二、日常生活的政治
三、维权行动——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转化
第2章 都市运动的基本谱系
一、都市运动的实践:抗争空间、组织机制与行动策略
二、都市运动的谱系:权利认同、公民生产与社会重建
第3章 社会生产的双重困境:“**化”与“市场化”
一、社会生产的新契机
二、理论回顾
三、社会生产的两条进路
四、困境抑或路径
附录:业主委员会的四种基本类型
第4章 产权界定的权利实践:“主体错位”与产权建构
一、经租房问题:一项用于透视产权界定的关键个案
二、产权界定的主体错位
三、产权界定的策略
四、产权错位界定的逻辑碰撞与原因探析
五、产权具有建构属性
第5章 业主维权的诉讼策略:“加码逻辑”及其意外后果
一、问题的提出
二、MLY案业主的维权过程与诉讼策略
三、MLY小区业主诉讼维权的行动策略分析
四、加码逻辑的形成及其制度空间
五、结论与讨论
第6章 业主维权的组织形式:社区自治与“跨区联合”
一、万人联署事件:发出全国业主们的声音
二、“业申委”的兴起:在跨社区层面新的“中间群体”的形成
三、公民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吸纳211
四、结论
第7章 社区政体的二重维度:从“维权”到“自治”的转型
一、业主维权:从“上访”到“立法”
二、业主自治:从“内部”到“外部”
三、业主运动:从“产权”走向“公民权”
第8章 迈向对公民成长的社会学理解:公民的勇气与智慧
一、案例概况与制度背景
二、抗争空间的营造
三、抗争空间的形态
四、简单的结语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深沉的蓝色调,仿佛浓缩了都市夜晚的静谧,又隐约透出背后隐藏的复杂人际关系。书名《居住的政治》本身就带着一股力量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权力博弈。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小区里关于物业费涨价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大家意见不一,争吵不断。我当时就在想,我们这些普通业主,在面对这些集体决策和潜在利益冲突时,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翻开书,期待能找到一些共鸣,一些关于我们如何在这种“居住的政治”中找到自己声音的线索。作者似乎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发生,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业主们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是如何组织、沟通、协商,甚至是妥协的。那些关于“维权”的篇章,是否会给我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思路,帮助我理解我们小区当前面临的困境,甚至可能找到解决之道?而“社区建设”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它超越了单纯的利益对抗,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共存与和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描绘出当代都市居住生态的真实图景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颇具文艺气息的书店里瞥见这本书的。它静静地躺在“社会学”的架子上,书名《居住的政治》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来都对城市发展和居住模式的变化很感兴趣,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城市议题层出不穷,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到老旧小区改造,再到高科技住宅的出现,都让我们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本书的副标题“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更是直击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疑问。我常常在想,当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购买或租赁一套房产,我们获得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吗?还是说,我们还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归属感”,以及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权利?尤其是当我们入住一个大型社区,邻里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和潜在的权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书中会不会去探讨,为什么有些社区能够和谐共处,而另一些则矛盾重重?我特别关注“业主维权”的部分,因为我深信,只有当业主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社区才有可能建立。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去审视业主维权的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业主们采取的不同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色大胆而富有张力,仿佛预示着书中所要探讨的内容绝非平淡无奇。而《居住的政治》这个书名,更是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在当下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着这场“居住的政治”。无论是为了维护自己心爱的阳台花圃不被拆除,还是为了争取小区内更合理的停车位分配,抑或是为了改善社区的整体环境,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这本书的副标题“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存在的疑问:在现代都市的居住环境中,业主们的权益是如何被保障的?又是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业主维权”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例如,业主们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他们会采取哪些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会遇到哪些阻碍?是来自物业、开发商,还是政府部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更能提供一些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分析。同时,对于“社区建设”这部分,我同样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示,当业主的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之后,他们又将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社区的各项建设中来?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社区共治、邻里互助的案例分享,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从个体维权走向集体建设,最终实现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都市生活环境。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居住的政治: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我最先想到的是自己曾经在老家小区里经历过的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投票。那时候,大家为了这件事争论不休,有人觉得这是好事,有人觉得是瞎折腾,还有人根本就不关心。最终的投票结果,也并没有让所有人满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事情,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也会演变成一场复杂的“政治”。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种“政治”的本质——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居住”空间里,发生在日常的“社区”生活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政治”概念,落地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的。会不会有很多真实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关于公共绿地使用权的争议,关于停车位分配的不公,或是关于小区安全隐患的集体投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利益的得失,更可能是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的碰撞。同时,“社区建设”这个词,也让我看到了超越冲突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示,在业主们通过维权争取到应有的权利之后,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将一个充满矛盾的居住空间,转化为一个有温度、有活力的社区。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成功的社区组织模式,或者一些创新的社区活动案例?
评分我是一个对社会观察非常着迷的人,尤其关注城市空间中的人际互动和权力动态。《居住的政治》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并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权力博弈,而“居住”本身,就是这些博弈的重要场域。副标题“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更是精准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这两个看似有些对立的命题。通常我们认为,维权是一种对抗性的行为,而社区建设则是一种合作性的活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当代都市的背景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上是如何相互依存,甚至相互促进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业主们在维权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集体行动能力、策略选择,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另一方面,我也很想知道,当业主们通过集体努力,争取到了一些权益之后,他们又是如何从“维权者”转变为“建设者”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那些成功将一个利益冲突的居住空间,转化成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区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