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朱镕基讲话实录 4册 |
| 作者: | 《朱镕基讲话实录》编辑组 编 |
| 市场价: | 328.00元 |
| ISBN号: | 9787010101248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32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1-09-1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1-09-11 | 印次:1 | 字数: |
| 主编推荐 | |
| 《朱镕基讲话实录》的独有特色: (1)极强的真实性。 (2)“朱氏风格”的可读性。收录篇目多为朱镕基即席讲话的实录,反映出深刻、简单、直接的“朱氏风格”,有编辑称是继《毛泽东选集》之后为好读的领导人著作之一。 (3)宝贵的史料价值。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历程的总结。 (4)全面反映朱镕基经济思想和心路历程。 (5)全面透露高层领导处理国家和个人事务的真实状况。 (6)全面展示朱镕基直面问题的勇者作风。 (7)全面揭示朱镕基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超艺术。 (8)全面刻画朱镕基有血有肉的总理形象。 |
| 目录 | |
| 《朱镕基讲话实录 一卷》 关于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工作 (1991年5月15日)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要强调内因为主 (1991年6月2日、3日)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1991年6月18日) 地方政府是地方煤矿的安全责任者 (1991年6月28日) 振兴阜新首先要振奋精神 (1991年8月1日) 做好棉花的产供销工作 (1991年8月18日) 清理三角债要抓住固定资产投资拖欠这个源头 (1991年9月3日) 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见 (1991年10月1日) 大力发展船舶工业 (1991年10月5日) “正点”是民航服务质量的中心 (1991年10月7日) 加快技术进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 (1991年10月10日) 对江西发展的几点意见 (1991年10月16日一22日) 控制重复建设的关键在银行 (1991年10月29日)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重要的是质量 (1991年10月30日) 机关要为基层办实事 (1991年11月13日) 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 (1991年12月20日) 关于组织“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批语 (1991年12月21日) ……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二卷》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三卷》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四卷》 |
| 内容简介 | |
| 《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这些讲话、谈话、文章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领导中国经济的历程,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问题。不仅是读者深入了解朱镕基经济社会管理思想、领导风格、个人魅力和心路历程全面的读本,也是读者回顾和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一部丰富史料。 |
我刚读完的这本《地球深处的声音:板块构造理论的百年探索与科学哲学思辨》,老实说,这本书的门槛稍微有点高,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硬核科普。它不仅仅是介绍地质学知识,更像是一部科学思想史。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过程为主线,清晰地展示了科学界是如何一步步推翻根深蒂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束缚,最终实现范式革命的。书里对那些早期持反对意见的权威学者的观点、他们提出的反驳证据,以及支持者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的历程描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海洋地质勘探和深海热液喷口的发现如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段叙述简直扣人心弦,充满了戏剧张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妥协、争论乃至“傲慢”的对抗。对于那些对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复杂未知世界时应有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评分最近翻阅的《文艺复兴的匠心:从佛罗伦萨到尼德兰的艺术密码》这本书,简直是为艺术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盛宴。它摒弃了传统艺术史那种枯燥的年代顺序和流派划分,而是另辟蹊径,从“手工艺与技术创新”的角度切入,重新解读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传世之作的诞生过程。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颜料的研磨、透视法的几何学原理、雕塑石材的选择标准,甚至包括当时画坊里的学徒制度和师傅之间的竞争关系。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光影的科学”那一章所吸引,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精确的光线计算,营造出宗教画中那种神圣的、仿佛能触摸到的立体感。它让你明白,那些被后世膜拜的“天才之作”,背后其实凝聚了多少代匠人的经验积累和对物理世界的精确把握。读完后,当我再次面对达芬奇的素描或者扬·凡·艾克的油画时,眼光完全不同了,不再只是欣赏美感,更像是理解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工程学和化学体系。这本书的图版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令人赞叹,每一个细节的放大都仿佛能让你闻到松节油的味道。
评分哇,最近淘到一本叫《世纪的抉择:大国博弈的暗流涌动》的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可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它深入剖析了冷战结束后,全球权力格局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现在的多极化趋势。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比如某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或者某次突发的地区冲突,他总能把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各方利益纠葛讲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他分析那些“幕后推手”的部分,那些我们平时在新闻里看不到的,关于情报、外交博弈和经济杠杆的较量,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部高智商的谍战片,但每一个情节都有据可查,非常扎实。比如,书中对某个中东小国的政治光谱变化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外部干预如何在微妙的平衡中打破,最终引发连锁反应。这本书让我对“国际关系”这门学问不再感到晦涩难懂,它把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到了一个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层面,读完后,你会对国际新闻里那些似是而非的报道多了一层审慎的思考,明白任何一个“意外”的背后,都隐藏着精密的计算和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于想理解当代世界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硬货。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名为《迷雾中的都市传说:城市边缘的非自然现象调查录》的奇书。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缝隙”——那些被主流科学斥为迷信,却又在民间流传甚广的都市怪谈和未解之谜。作者非常擅长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来记录这些故事。他不是简单地罗列“鬼故事”,而是深入到那些发生地——比如废弃的工厂、深夜空旷的地铁站台、偏远山村里的古老习俗——去采访那些亲历者。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集体无意识”和“地方性记忆”的探讨。他认为很多传说并非虚构,而是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压力在人们精神层面的投射和具象化。书里记录了大量细节,比如某种特定颜色的光线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频率,或者某种特定的气味与特定事件的关联性,这些非理性的、感官层面的描述,反而比冰冷的学术论证更有说服力。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深夜关灯后感到后背发凉,它成功地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和黑暗的原始敬畏。如果你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但又厌倦了那些哗众取宠的“灵异小说”,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真实感”的渴求。
评分最近的阅读体验中,一本名为《失落的东方花园:丝绸之路沿线消失的植物与生活智慧》的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慰藉和平静。这本书的基调非常舒缓,与其说是地理探索,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慢生活”和“生态记忆”的追溯。作者沿着古老的商道,探访了那些在现代农业和全球化进程中几乎被遗忘的乡野角落。他重点记录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流通、但现在已经极少被提及的特色作物、草药和纤维植物。比如书中对某种特定产地葡萄干的详细描述,不仅有口感的差异,更有它在当地仪式和嫁娶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写阳光如何穿过干旱山谷的空气,洒在那片古老土地上,写当地人如何根据天象和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安排一整年的生活。这本书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们,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我们正在失去与土地最本真的连接和许多代人积累下来的、关于生存的朴素智慧。读完之后,人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自己日常饮食中的“来源”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