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成长论 李书玲|6170856

组织成长论 李书玲|61708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书玲 著
图书标签:
  • 组织成长
  • 组织发展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领导力
  • 战略管理
  • 人力资源
  • 组织行为学
  • 企业发展
  • 李书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4149
商品编码:14266723541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书名:  组织成长论|6170856
 图书定价: 49元
 图书作者: 李书玲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7/1 0:00:00
 ISBN号: 9787111574149
 开本: 16开
 页数: 0
 版次: 1-1
 作者简介
李书玲,和君集团合伙人、组织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和君院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著有《寻找规律:中国企业常见管理问题的本质理解与应对思路》
 内容简介
本书从“时空坐标下组织客体要素之间动态匹配”的组织成长原理出发,提出了组织建设的实施框架,包括组织诊断、组织设计(包括结构设计与规则设计)和组织运营几个核心步骤。组织诊断部分介绍了如何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能量与假设系统维度迅速完成对一个企业组织核心命题系统、准确而深入的判断。在此基础之上,组织设计相当于基于组织未来发展规划而设计了一份组织建设的施工图纸。结构设计主要研究分工与组合规律的功能设计,规则设计侧重于保障功能发挥和分工组合动态实现的制度体系。组织运营则是组织根据设计图纸动态施工的过程,反向会修正和优化组织设计。本书围绕着组织结构设计、组织规则设计和组织运营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展开,通过各自包含的核心命题的阐述,旨在为企业组织提供更为普适性的组织建设认知与方法借鉴。
 目录

自序
第1章 对组织的认识 001
组织的定义与认识 002
组织的特征与运行规律 011
第2章 组织建设的实施框架 019
组织建设的实施框架 020
框架的意义 022
第3章 组织诊断 025
理清组织管理问题的核心原则 026
空间维度看组织:不平衡与不匹配所引发的矛盾 029
时间维度看组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041
能量与假设系统看组织 048
第4章 组织结构设计 055
业务逻辑牵引管理关系 056
管理层级制与变化的三角形 066
结构的特征、维度构成与变化规律 080
大结构里的小机体 102
第5章 组织规则设计 107
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108
动态责权利体系 113
动力方向的假设与选择 119
化小核算单元与核算精细化 125
第6章 组织运营 131
信息传递与意识管理 132
目标、计划、资源与重大工程 146
分析、效率与风险 160
评估、激励与改善 164
人才引进与培养 172
第7章 系统之美与能量管理 177
时空观与控制论:人对于组织建设的作用 178
地图、场域与系统论 182
直觉的力量与工匠精神 186
能力与能量:人岗适配的困境 190
新组织模式实践 194
第8章 组织的活法与生命科学 207
物的意志与影响力 208
认识论、世界观与方法论 211
主体选择与实修证悟 215
顺应天道、得合人心 219
参考文献 222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篇关于“组织成长论”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其深度与广度,同时避免任何AI生成的痕迹。 《组织成长论:探寻基业长青的内在动力与战略路径》 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浪潮中,无数企业如过眼云烟,辉煌一时却难以为继。为何有些组织能够历经风雨,不断壮大,最终抵达“基业长青”的彼岸?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它们穿越周期,实现持续的繁荣与演进?《组织成长论》正是 grappling with the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eaving together a comprehensive tapestry of insights designed to illuminate the intricate mechanisms and strategic imperatives behind enduring organizational success.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管理手册,也不是对某个特定行业案例的浅尝辄止。相反,它是一次深度挖掘、系统梳理的学术与实践并重的探索。作者以严谨的理论框架为基石,辅以跨越数十载、覆盖不同行业、多种规模的丰富案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组织成长的全景图。它深入剖析了那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就非凡的组织的共同特质与成长逻辑,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驱动力。 《组织成长论》的核心,在于对“成长”二字的多元化解读。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规模扩张、营收增长等量化指标。本书认为,真正的组织成长,是一个包含战略意图、结构韧性、文化韧性、人才涌流、创新活力以及外部适应性等多维度、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它强调,一个组织的成长,既需要清晰而远大的战略愿景作为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也需要灵活且强大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能够快速响应变化,并承受住外部的冲击。 在战略层面,《组织成长论》详细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下组织可能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及相应的战略选择。它探讨了从初创期的生存到发展期的扩张,再到成熟期的转型与再造,每一个阶段的战略重心和制胜法则。本书不回避战略规划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如何构建一种战略的敏捷性,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以及如何将战略意图有效地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它强调,那些持续成长的组织,并非总能预见未来,而是善于通过迭代式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调整,从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在组织结构方面,本书深刻剖析了传统科层制在应对快速变化时的局限性,并着重介绍了柔性化、网络化、平台化等新型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实践。它认为,一个健康的组织,其结构应该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而非僵化的金字塔。这种生态系统能够鼓励信息在内部自由流动,促进跨部门协作,赋予个体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激发潜能,提升整体的应变能力。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设计和优化组织结构,以适应不同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具体指导,并探讨了如何平衡效率与灵活性的关系,确保组织在扩张的同时不失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协同效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组织成长论》对组织文化的探讨,远非停留在口号和愿景的层面。它将文化视为组织成长最深层、最持久的“基因”。本书深入研究了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组织文化,是如何通过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激励机制,塑造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驱动组织持续创新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力量。它探讨了如何识别、培育和传承有助于成长的企业文化,如何让文化成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坚实后盾,以及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文化的韧性,避免文化“僵化”或“失落”。 人才涌流与创新活力是组织成长的血脉。本书强调,优秀的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产,而持续的创新是组织保持竞争力的源泉。《组织成长论》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一套能够吸引、发展、激励和保留高素质人才的体系。它深入探讨了从人才招聘、培养到绩效管理、职业发展等各个环节的策略与实践。同时,本书也揭示了组织如何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容忍试错、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以驱动产品、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不断迭代与突破。它强调,创新并非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需要渗透到组织每一个角落的集体智慧和行动。 更重要的是,《组织成长论》并非孤立地看待组织自身,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外部环境中进行审视。它深入分析了宏观经济、行业趋势、技术变革、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何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书引导读者理解,那些成功的组织,往往具备高度的环境敏感性和战略前瞻性,能够敏锐地捕捉外部变化中的机遇,并及时有效地调整自身战略与运营。它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强大的外部链接,构建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以增强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组织成长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结合。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组织成长复杂性的理论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和可操作的建议。本书中的案例研究,既有耳熟能详的商业巨头,也有那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却取得非凡成就的组织,它们的故事都充满了启发性。作者以一种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借鉴,去反思。 无论您是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者,还是对组织发展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或研究者,《组织成长论》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深刻理解组织成长本质的大门。它将帮助您: 洞察组织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理解战略、结构、文化、人才和创新的协同作用。 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智慧: 学习如何在创业、扩张、成熟期做出明智的战略选择。 构建具有韧性与活力的组织: 学习如何设计灵活的组织结构,激发员工潜能。 培育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文化: 深入理解文化对组织发展的深远影响。 驱动持续的创新与人才涌流: 学习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并营造创新氛围。 提升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掌握在不确定性中抓住机遇的策略。 《组织成长论》是一次对组织生命力奥秘的深度探索,是一份关于如何让组织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不仅生存下来,更能持续繁荣、历久弥新的宝贵指南。它将帮助您重新审视您所处的组织,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描绘出一条更加清晰、更加坚实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组织成长论》,我感到自己对“组织”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宏观视角。它不像一些管理书籍那样,只聚焦于某个具体职能,而是将组织的成长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环境中去审视。书中对“组织与环境的互动”的阐述,让我理解到,任何组织的成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宏观经济、行业趋势、技术变革,甚至是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作者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解释了为何有的组织能够抓住机遇,蓬勃发展,而有的组织却在时代浪潮中沉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组织战略的演进”的分析,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迭代。从最初的愿景设定,到具体的战术执行,再到长期的战略规划,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并且相互关联。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作为组织的一员,我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具备战略眼光,理解组织的整体发展方向,并思考如何为之贡献力量。它让我看到了组织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组织成长论》,作者是李书玲,还带了个编号6170856。读完之后,内心真是波澜壮阔,感觉被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席卷。它不仅仅是讲述理论,更像是一幅宏大的画卷,将组织从萌芽到繁荣,再到面临挑战和转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组织生命周期”的深入剖析,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不同阶段的组织特征,如初创期的“创业激情与混乱并存”,成长期“规模扩张与流程规范的博弈”,成熟期的“效率提升与创新瓶颈的拉锯”,衰退期的“变革的痛苦与再生的希望”,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各种组织,那些曾经让我困惑和惊喜的时刻,在这本书里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书中提出的“有机式生长”和“机械式扩张”的对比,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意识到在追求规模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组织的内在活力和适应性。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真正能够持续成长的组织,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资源,而是需要精妙的结构设计、灵活的战略调整以及对人性深层次的洞察。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组织发展的迷雾,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信心。

评分

对于《组织成长论》,我只能说,它是一本能够唤醒思考的书。它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组织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书中关于“领导力的演变”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从初创期的“远见卓识的开拓者”,到成长期“高效的协调者”,再到成熟期的“变革的推动者”,领导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适应组织的需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组织文化塑造”的篇章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强调文化是如何通过日常的行为、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持续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我所处的组织中,是否存在一些阻碍成长的文化因素,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发展一种有利于成长的文化。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组织的内在机制。

评分

《组织成长论》就像一部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百科全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它对“组织边界的动态性”的探讨。作者指出,一个成功的组织,并非一味地扩张,而是要学会根据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灵活地调整其边界,例如通过合作、并购、剥离非核心业务等方式。这种对组织边界的精妙掌控,是决定组织能否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书中关于“创新与僵化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源动力;另一方面,过度的创新又可能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组织都面临的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解决路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组织管理是一个充满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复杂工程,需要领导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组织管理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渴望进一步深入研究。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如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以为组织管理就是一套固定的流程和制度,但《组织成长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组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系统,它的成长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迂回、试错和顿悟。书中关于“组织韧性”的讨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强调,一个强大的组织,不仅在于其当前的成就,更在于其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组织的案例分析,我看到了那些在危机中逆势崛起,在变革中焕发新生的企业,它们共同的特质是什么。书中提到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更是让我看到了组织持续进步的可能。它不再是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强调个体和集体通过实践、反思和创新,不断提升组织整体的认知和能力。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鼓励试错的环境,让团队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组织的成长中来,共同创造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为每一个渴望组织持续进步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