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发现纵横谈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定价:38.00元
作者:王梓坤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352561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内容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目录
总序
引子 天高可问
编 谈德识才学
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谈德识才学兼备
欧勒和公共浴池——根扎在哪里?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向劳动人民学习
骡驹与盐碱地——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本草纲目》的写作——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工夫在诗外——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冷对千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真理的海洋——谈勤奋
原因的原因——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倚天万里须长剑——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疾病是怎么回事——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天狼伴星——一谈才:实验与思维
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谈才:洞察力等
挑灯闲看牡丹亭——二三谈才:善于猜想
康有为与梁启超——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
一个公式——二谈学:精读与博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谈学:灵活运用
涓涓不息将成江河——四谈学:资料积累
剑跃西风意不平——五谈学:推陈出新
钱塘江潮与伍子胥——六谈学:关于学术批判
斗酒纵观廿一史——读点科学史
彗星的故事——简谈我国古代的发现、发明
万有引力的发现——长江后浪超前浪
第二编 实践·理论·实践
从普朗克谈起——科学发现的
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
大自然的无穷性——认识为什么是逐步逼近的
赵县石桥等等——科研开始于观察
此曲何必天上有——巧妙的实验设计
原始地球的闪电——各种各样的实验
奇妙的“2”与“3”——谈仪器、操作与资料整理
走到了真理的面前,却错过了它——谈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恒星自行、地磁异常及生物电等等——再谈正确的理解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想象
对称、类比、联想、移植与计算等——谈分析方法
麻醉的启示——淡概念
“我用不着那个假设”——各种各样的假设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假设的检验
海王星的发现——谈演绎法
物体下落、素数与哥德巴赫问题——再谈演绎法
在一切天才身上,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谈科学研究方法
电缆、青年与老年人的创造——定性与定量
华山游记与镭的发现——坚持、再坚持
胸中灵气欲成云——智力的超限
苯与金圣叹的观点——谈启发与灵感
征服骡马绝症及其他——循序渐进与出奇制胜
能创造比人更聪明的机器吗——逻辑思维与科学幻想
放射性、青霉素及其他——谈偶然发现
香榧增产记——对归纳法的两点新的认识
朝霞国里万舸争流——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附录
漫话治学之道
评文论史便神飞——学理者如是说
读书面面观——读书的乐趣
王梓坤和《科学发现纵横谈》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尽管我并非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丝毫没有给我带来阅读上的障碍。王梓坤先生的文笔流畅、优美,即使是关于最艰深的科学概念,也能被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阐释。他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茅塞顿开。例如,在解释某个量子力学概念时,他可能会将微观粒子比作调皮的孩子,或是将时空比作一张富有弹性的画布,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同时,书中穿插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更是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他会讲述科学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重大发现的传奇经历,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伟大。我常常在阅读这些故事时,被深深地感动,也更加敬佩那些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这本书的叙事技巧堪称一绝,它在严谨的科学论证与生动的文学描写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变得如此引人入胜,令人欲罢不能。
评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王梓坤先生的笔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文章,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他以一种温和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剥茧抽丝,层层递进,让即便是对科学素养要求不高的读者,也能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科学的魅力。他仿佛能够洞察我们内心深处的疑问,并用最恰当的比喻和最贴切的例子来解答。读到某些章节时,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文字,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并非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书中所涉及的科学领域之广,涵盖之深,令人惊叹。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奥秘,从物质的基本构成到人类的思维方式,似乎无所不包。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科学事实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科学发展背后的人文价值和历史进程。他会提及那些为科学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探索精神、他们的坚韧不拔,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让冰冷的科学术语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的那种“科学精神”。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解读某个科学理论时,作者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他鼓励我们质疑权威,挑战固有观念,拥抱不确定性。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观点淹没,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作者对于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他会分析某个理论是如何被提出、被验证、被修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界经历了怎样的争论和演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了对科学的片面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所强调的“探索未知”的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更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鼓励我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探索中发现无限可能。
评分从这本书的篇章结构来看,它展现了一种高度的组织性和逻辑性。虽然内容跨越了不同的科学领域,但作者却能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恰如其分地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并逐步深入,层层展开。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不仅会引用大量的科学事实和数据,还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和历史轶事,使得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追根溯源”的写作风格。作者不会满足于仅仅介绍一个科学发现的结论,而是会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以及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深信不疑。同时,书中对于科学前沿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及时捕捉到最新的科学动态,并将其纳入书中进行探讨,让这本书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这种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引人入胜的写作方式,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
评分这本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开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问自己:“我所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吗?我所认为的,就是正确的吗?”这种自我反思,让我更加警醒,也更加谦逊。书中对于“不确定性”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是万能的、绝对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相、不断修正自身的过程。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包容,让我不再惧怕未知,反而将其视为探索的动力。作者的洞察力非同一般,他能够从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科学的规律,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书中。这些“纵横谈”的内容,虽然跨越了不同的科学领域,但却展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仿佛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源于同一个宇宙的奥秘。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科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充满了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王梓坤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将科学视为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会探讨科学发现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人类在追求科学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哲学思考。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循规蹈矩、一帆风顺,它也充满了曲折、争议和挑战。而人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权衡,以确保科学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书中对于“科学的边界”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万能的,有些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解答。这种对科学的审慎态度,让我更加珍视科学的价值,也更加警惕科学的潜在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墨色的底纹上,烫金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几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智慧火花。仔细观察,字体的设计也颇为讲究,既有古代书法的端庄,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封面的设计并非华丽的图腾,而是选取了一幅抽象的、富有想象力的星空图,或是复杂的分子结构,抑或是深邃的宇宙景象,它象征着科学无垠的探索领域,也暗示了书中内容的多样性与深度。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带有淡淡油墨香的纸张触感,以及清晰、排版疏朗的文字,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内页的插图,如果书中配有的话,必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无论是写实的科学图解,还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概念图,都能在视觉上增强我们对复杂科学概念的理解。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封面,而是传递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让读者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科学的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这本书在众多科普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触感、视觉到整体氛围,这本书都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场智慧的远征。
评分作为一名经常接触各类科技资讯的读者,我深知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需要具备的特质。而《科学发现纵横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能够准确传达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入口,将我带入一个全新的科学世界。我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对某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主动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是任何填鸭式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也值得称赞。他所选择的那些科学发现,无一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或是对我们理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他能够从浩瀚的科学史中,甄选出那些最精彩、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用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点石成金”的功力,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学才华都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包含的知识量,更在于它所点燃的求知之火,以及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阅读时的乐趣,它所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在阅读了王梓坤先生的《科学发现纵横谈》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开始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我开始对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探究其科学奥秘。例如,在观察自然现象时,我会联想到书中介绍的物理定律;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我也会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这种“科学思维”的养成,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书中所倡导的“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它鼓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启迪人生的智慧之书。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愉悦的智识之旅。从封面设计到文字内容,都充满了匠心独运。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带领我们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王梓坤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笔,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化繁为简,使其易于理解,又充满了启发性。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之广、之深,以及作者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哲学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认识世界的经典之作。当我合上书本,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我们的求知之火,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加有思想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拓展视野、启迪智慧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