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二版 林达作品集)作者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奔赴巴黎 文学肖像

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二版 林达作品集)作者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奔赴巴黎 文学肖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巴黎
  • 革命
  • 林达
  • 文学肖像
  • 旅行文学
  • 文化
  • 散文
  • 法国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ISBN:9787108044303
商品编码:1455089080

具体描述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图书名称: 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二版 林达作品集)
作者或编译者: 林达 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44303
原价: 45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13年8月
装帧及开本: 平装32K
页数[仅参考]: 287页
其他参考信息:

2006-04-11 09:15:38 来自: 田方萌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评论 3 star rating3 star rating3 star rating 3


对于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林达谈美国的系列丛书曾经是这一代青年自由主义的启蒙读物。作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宪政的设计原理。我的一位老师对每一届本科生都推介这套丛书,并要求他们写出读书报告。国内一位自由派的政治学者曾对我说,林达那三本大众读物对自由主义普及的贡献,远超过许多精深的学术著作。在思想史的意义上,林达属于潘恩式的人物。《近距离看美国》不正是中国版的《常识》吗?

然而启蒙者也不免有自身的局限和偏见,这却是我们在接受启蒙的同时不得不警觉的。安替兄曾提到,旅美作家林达和薜涌是中国安插在美国的一南一北两大卧底。世纪之交,林卧底带着雨果的《九三年》到巴黎游了一圈,遍访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历史建筑。此行的游记后来成书,就是前两年出版的《带一本书到巴黎》。该书主旨在于对比美国的制宪过程,批判法国大革命的激进路线。林达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法国文化精致优雅的一面,更衬托出革命的血腥和残暴。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林达在近现代政治革命的溯源地冷静对革命提出质疑,这种反思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国大陆也具有相当的启蒙意义。然而作者对文明和人性的认识却存在着极其偏狭的一面。

书中有一段对古希腊文明的殒落大发感慨:“文明在那个时代,就是软弱的同义词。当我们看到,在人类早期弱肉强食的大环境中,雅典人在那里发展文明,培育生长着民主制度的萌芽,雕琢着精美的石雕,胸中酝酿着史诗的激情;同时,我们又看到,邻近的斯巴达,纪律严明,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如同一个兵营。。。这幅景象,就像在狼群中,看到一只浪漫的羊一样。那是人类在比谁的牙齿尖利的时代。”这段评论,如果算不上幼稚,也是书生气十足。军事力量的竞赛就像诗歌绘画一样,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历史,并非两三千年前人类才比拼“牙齿尖利”。今天军备竞赛的规模和烈度比冷兵器时代不知生猛了多少倍。文明在那个时代,也不是软弱的同义词。雅典人并不像林达描绘地那样只会写诗雕刻,他们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曾经大败波斯舰队。军事史家富勒认为,这一战奠定了以后西方文明的基石。怎么可以把雅典只比作一只任人宰割的绵羊?

林达在这里的价值判断上的问题就更大了。古希腊文明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即有雅典的灿烂,也有斯巴达的勇猛,马其顿还出过亚历山大大帝这等战功赫赫的人物。将文明的尺度缩小到内政和文艺领域,极大地局限了作者观察和评价历史的视角。林达的文明观在该书结尾处表达地更明确:“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我猜测,大多数法国人可能不这么想。拿破仑和雨果无疑都是法国的杰出人物,法兰西的优秀儿女。至于谁拯救了这个国家,这要看哪个维度。从道义上讲,是雨果;从实力上讲,是拿破仑。希特勒的时代,没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法国还真就亡国了。雨果之类的大文豪恐怕也只能到伦敦或纽约当流亡作家。拿破仑的战败,像所有这类军事家一样,在于一味扩张,失去了节制。如果一八一二年他不去远征俄国,今天欧盟一体化可能会省好多事。

在看《带一本书到巴黎》之前,我有滋有味地读了一遍雨果的《九三年》,发现这位法国作家倒没像林达那样,只是一味强调道义的一面。林达对他的阅读印象是:“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如果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这样,《九三年》这部小说表达的精神却更为丰富。一方面作者同情水手、乞丐和农妇等下层百姓;另一方面,他也景仰朗特纳克爵爷这等具有领袖魅力的人物。在雨果的世界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敬同时存在。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各取所好。但我总觉得相比于书中其他人物,雨果在那位保皇党领袖身上用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不是林达讲得总是把弱者放在瞩目的位置。

林达的人性观和他的文明观一样偏狭:“进步,走向文明与人性的进步,是人类的本性。”这句话与其说是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向往。我承认人性中有追求仁义和美好的一面,但是诉诸暴力和邪恶的倾向一点不比前者差,如果不是更甚。读过小说《黄祸》的人都会有印象,核战争的前景并非没有可能。这不光是小说家的幻想,亨廷顿这位国际关系学界的顶尖学者也在《文明的冲突》中作过类似的沙盘推演。人类的本性说到底,应该回到达尔文那里,就是追求个体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或善或恶,哪种生存策略有利,哪种品性就会得到继承和张扬。这并不排除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会做出超越生存意义的行为。

林达的偏狭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全面认识:启蒙者的价值和价值的局限同时存在。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作者简介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笔记》、《像自由一样美丽》等。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目录
带一本书去巴黎
奥斯曼和老巴黎
塞纳河上西岱岛
巴黎的教堂
巴黎是法国的象征
圣丹尼和他的头颅
安布瓦斯的古堡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在凡尔赛宫回看路易十四
凡尔赛宫里的国会大厅
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
拉法耶特的故事
巴士狱还在吗?
加纳瓦雷历史博物馆
寻找雅各宾俱乐部
消失了的雅各宾
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
杜勒里宫和圣谢荷曼教堂
断头台的兴衰
先贤祠走访伏尔泰
卢梭手上的火把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精彩内容及插图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
1840年底,在拿破仑去世19年之后,那百万孤魂野鬼依然游荡在昔日战场,他们也许还是一些老人梦中流着眼泪去伸手触摸的孩子。可是,对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法国人,他们已经是被抹去的历史尘土。而伟人,却因传奇而再生。已经到了拿破仑“荣归故里”的时候了。
迎回拿破仑的法国当政者,是路易菲力普国王。他的当政,是另一场被称为“七月革命”的武装夺权的结果,当然,这还不是法国的最后一场革命。雄壮的凯旋门刚刚完工几年,香榭丽舍大道挤满了迎接拿破仑的巴黎人。送葬的队伍是声势浩大的,而对于拿破仑的大军,他是孤身返乡。当他在灵柩中独自穿过凯旋门,耳边响起“皇帝万岁”的呼喊时,不知拿破仑是否想到,这个凯旋门,原本是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场上,留给士兵们的一个虚幻荣光的许诺。
拿破仑的灵柩,走的就是我们今天走过的这条路线,只是两边的景色和今天完全不同。香榭丽舍当然还远没有那么摩登,大宫小宫是60年后的1900年才建造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才建造起来。这座桥是以俄国的皇帝命名的,这位沙皇曾经亲自赶来,为大桥安放了奠基石。他的爷爷就是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败给了拿破仑的亚历山大一世。时过境迁,俄国和法国已经结盟,大桥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他所建立的这个俄法联盟的。
拿破仑被安葬在荣军院的穹顶教堂,今天,这里是又一个需要买门票才能进去看一眼的地方。这是墓葬设计的经典作品,确实非常值得一看。按说它也是地宫墓葬的形式,可是,设计师显然巧妙地打破了传统的构造,在安放棺木的位置,打通了地面与地宫的楼层阻隔。拿破仑墓不再给人以阴冷的感觉,肃穆的沉淀和光荣的上升,都以法国人特有的艺术方式,完美地得到了表达和兼顾。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的45年之后,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个作家的葬礼,他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全法国举国致哀。也许,这是从大革命以来,法国人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
雨果笔下的大革命,是矛盾的,显然可以从中看到雨果的心灵挣扎。在《九三年》里,他列举着旧制度的残酷和不公正,列举着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改变,也列举着同时发生的大革命的恐怖和残忍。这一切都集中地、典型化地堆积在一起,似乎使人们无所适从。但是在法国,这是无数人看到的事实,这是无数学者列举过的事实。这似乎是作为文学家的雨果,也没有能力解决的悖论。然而,是雨果,第一次把善和人性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法国人面前。
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
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送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变化。
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仓,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