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概念、我国城市住区发展现状、开放式街区的规划布局和开放式街区的实践案例。立足于基本概念,结合实际情况,讲解规划原理,参考前人例子,逐步深入探讨开放式街区的规划与设计。重点讲解开放式街区的基本组成元素、场所设计和交通组织三大基本元素。
【作者简介】
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天津成立的一家控股公司,目前在广州、北京、大连均设有事业部企业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前身是一家有着十几年制作建筑类图书经验的专业机构,出版过的作品不仅畅销海内外,更受到很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喜爱和好评。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在美国以及欧洲和东南亚多国中树立了品牌,同类书籍市场份额占有率比重很大。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城市社区历史发展…………………………………………………………….007
1. 中国封闭社区的历史演变………………………………………………………………..009
(1)隋唐宋时期…………………………………………………………………………….009
(2)计划经济时期………………………………………………………………………….009
(3)20 世纪80 年代………………………………………………………………………010
(4)20 世纪90 年代………………………………………………………………………010
2.“美式”门禁社区对当代中国社区建设的影响…………………………………………011
3. 封闭社区导致的问题……………………………………………………………………..013
(1)城市路网密度低,导致出行不便,降低了城市的通达性………………………….013
(2)用地功能单一,导致“职住分离”明显,长距离出行需求增加………………….013
...........
【内页展示】
《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重塑城市肌理,激活社区活力》 序言 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正从单纯的遮风避雨,转向对更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追求。传统的封闭式小区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居住的基本需求,却也在无形中割裂了城市肌理,限制了社区的活力与互联。而“开放式街区”的理念,正是应时代发展而生,它倡导一种更加融合、包容、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组织方式,旨在打破围墙的藩篱,让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共享的、充满生机的有机体。 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或规划手法,它更是一次对城市空间本质的深刻探讨,一次对社区生活活力的重新激活。我们试图通过对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的系统梳理,为城市规划者、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以及所有关心城市发展的人们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南。本书的核心在于强调“开放”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通透,更是社会功能的融合,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塑。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场所”作为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每一个城市空间都应该承载特定的功能,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气质和体验。开放式街区的设计,正是要通过精心的场所营造,让城市空间更具吸引力、更富人情味。同时,我们也深入研究了交通组织在开放式街区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如何在保证通行效率的同时,优化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体验,构建安全、便捷、宜人的交通环境。 理论的探讨固然重要,但实践的借鉴更是不可或缺。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世界各地,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开放式街区设计在理念、策略和落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书的出版,是我们对城市未来美好愿景的期许,也是我们对城市发展实践的探索与总结。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城市空间的思考,激励更多创新性的设计实践,最终为建设更加宜居、可持续、充满活力的城市贡献力量。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形态与功能始终在不断演变。曾几何时,紧密的聚落是生存的保障;继而,高墙森严的堡垒是安全的象征。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我们开始反思封闭式社区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过度隔离的居住空间,不仅削弱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连续性和公共性,也阻碍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自然交流,使得城市生活趋于碎片化和单一化。 “开放式街区”的兴起,正是对这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革新。它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对历史经验和现代需求的有机融合。它借鉴了城市肌理中那些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和混合功能的街区,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城市规划对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尺度和社区参与的追求。开放式街区,本质上是一种“去围墙化”的城市空间组织策略,它旨在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将居住空间、商业服务、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复合、交通便捷、步行为主、充满活力的城市单元。 本书正是围绕“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我们将系统地阐述开放式街区所蕴含的理念,深入剖析其构成要素,并探讨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规划与设计。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特定时期,而是力求提供一个普适性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开放式街区的多重维度。 第一章:开放式街区的理念与核心价值 本章将深入探讨开放式街区的基本理念。我们将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其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并阐述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这包括: 城市肌理的重塑与连续性: 开放式街区如何打破封闭社区的孤立,重新连接城市街道网络,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社区活力的激活与社会融合: 通过提供更多共享的公共空间和促进多元功能的混合,激发社区居民的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人本尺度的营造与步行友好环境: 强调以人的尺度来设计街道和公共空间,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 资源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开放式街区如何通过共享设施、优化交通、减少私家车依赖等方式,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低的环境影响。 多样性与适应性: 开放式街区并非单一模式,它能够适应不同的城市环境和文化背景,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第二章:开放式街区的构成要素:场所、交通与空间 一个成功的开放式街区,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构建的。本章将聚焦于这些关键的构成要素: 场所设计(Place-making): 公共空间的定义与类型: 广场、公园、街道、庭院、滨水空间等,它们在开放式街区中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人性化尺度的运用: 街道宽度、建筑退界、街道家具、绿化配置等如何营造舒适的步行体验。 活动与功能导向: 如何通过设计引导居民进行休憩、交往、购物、文化活动等,使空间充满活力。 场所的识别性与文化特色: 如何通过设计元素,赋予街区独特的身份和归属感。 混合功能的促进: 居住、商业、办公、文化、休闲等功能如何在同一街区内和谐共存,相互促进。 交通组织(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步行优先原则: 宽敞舒适的步行道、安全的过街设施、宜人的街道绿化,以及如何通过交通流线设计引导步行。 自行车出行体系: 自行车道的设计、停车设施的布局、以及与公共交通的衔接。 慢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平衡: 如何通过交通管理手段,如限速、减速带、单行道等,降低车速,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 公共交通的整合: 公交站点与居住区、商业区的便捷连接,以及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停车策略: 集中式停车、地下停车、以及鼓励共享出行和减少私家车拥有量的策略。 街道作为公共空间: 如何将街道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可供休憩、交往、举办活动的公共场所。 空间布局与形态(Layout and Form): 街区肌理的构成: 不同大小、形状的街区单元如何组织,形成富有层次的空间序列。 建筑与街道的关系: 建筑的临街性、界面设计、底层商业的设置等,如何塑造宜人的街道空间。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 如何设计能够有效连接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过渡性区域,如门廊、庭院、露台等。 视线通廊与景观轴线: 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引导视线,创造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景观。 绿地与开放空间的系统: 如何将各类绿地和开放空间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络,服务于社区居民。 第三章: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的实践策略 本章将聚焦于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的具体实践策略,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地这些理念: 策略性规划方法: 场地分析与需求评估: 深入理解场地条件、现有城市肌理、居民需求和发展潜力。 愿景设定与目标确立: 明确开放式街区的核心目标,如提升社区活力、改善交通环境、促进社会融合等。 空间品质的量化与评估: 如何通过指标体系评估空间设计的质量,如步行舒适度、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等。 多方参与与协商机制: 邀请居民、社区组织、政府部门、开发者等共同参与规划过程,集思广益。 分期实施与动态调整: 开放式街区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灵活应对变化,分阶段推进,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设计技术与方法: 街道剖面设计: 详细设计人行道、自行车道、车行道、绿化带、街道家具等的比例和关系。 建筑界面设计: 强调建筑底层空间的开放性,如设置临街商铺、咖啡馆、工作室等,增加街道活力。 微气候与生态设计: 利用植被、水体、遮阳等设计手法,改善街区微气候,提升舒适度。 夜间照明设计: 营造安全、舒适、富有魅力的夜间环境。 无障碍设计: 确保所有人群都能方便地使用公共空间和设施。 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 如智能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信息系统等,提升街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政策与管理框架: 规划法规的修订与创新: 制定支持开放式街区发展的规划政策和管理规定。 交通管理政策的优化: 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限制车辆进入敏感区域等。 公共空间管理与维护: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公共空间的良好状态和持续活力。 鼓励混合开发与多元物业: 引导不同类型的功能和业态在街区内发展。 第四章: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案例 本章将通过精选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案例,展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案例将从不同角度展现开放式街区的魅力与可行性。我们将重点分析: 案例背景与挑战: 介绍案例的地理位置、城市背景、发展目标以及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设计理念与策略: 深入剖析该案例在开放式街区理念的指导下,所采用的具体设计策略,包括场所营造、交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 关键创新点: 突出案例在解决特定问题或探索新型模式上的独特之处。 实施效果与影响: 评估案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如对社区活力的提升、交通环境的改善、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经验与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适用于其他项目的启示。 (此处将列举具体的案例,例如:欧洲城市中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北美城市中推广“15分钟社区”的实践,亚洲城市中混合功能街区的建设等,并对每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图文分析。) 结语 开放式街区的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改造,更是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引领。它呼唤着一种更加开放、包容、人性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鼓励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重新激活社区的生命力。本书的宗旨,正是希望为这场城市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我们期待,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创新思考,并推动更多优质的开放式街区项目落地,最终为建设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