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蕩的鍾擺 許小年著 中國經濟 經濟改革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新華書店官方正版書籍】

迴蕩的鍾擺 許小年著 中國經濟 經濟改革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新華書店官方正版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小年 著
圖書標籤:
  • 許小年
  • 迴蕩的鍾擺
  • 中國經濟
  • 經濟改革
  • 經濟發展模式
  • 新華書店
  • 正版書籍
  • 理論經濟學
  • 社會科學
  • 改革開放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787518206629
商品編碼:14743844991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8-01
正文語種:中國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財新全新經濟類書係——“理享傢”圖書一輯:許小年《迴蕩的鍾擺》、周其仁《中國做對瞭什麼》、汪丁丁《經濟的限度》、謝平《互聯網金融九堂課》重磅上市,與眾多大牌經濟學傢一起共享理性的力量。 
2.著名經濟學傢許小年教授,一嚮以敢為敢言著稱和獨立精神著稱,時隔六年重磅新作,深度解析“中國模式”與經濟改革未來之路,讀之讓人豁然開朗。 
3.許多人認為中國模式就是大政府、強乾預,許小年教授認為這是誤解,這是沒有搞清楚中國經濟改革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一路上又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市場化纔是中國經濟改革前期高速發展的核心動因,隻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重迴繁榮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內容簡介

著名經濟學傢許小年教授時隔六年重磅新作,強勢指明中國經濟改革未來方嚮。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瞭一個睏難期,在思考解決方案之前,我們需要對中國經濟的嚴峻現實有個清醒的認識。 
要想經濟復蘇,必須先化解凱恩斯模式所積纍的種種風險,這個過程在時間上可能不會太短。在清理瞭債務、過剩産能和銀行壞賬後,需要迴歸改革開放前半段的中國模式,也就是亞當 斯密模式。國際上一些人以為中國模式就是大政府、強乾預,這是誤解,他們不清楚中國經濟改革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一路上又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他們也沒有搞懂斯密模式和經濟增長的關係,生搬主流的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硬套在中國的經濟現實上。 
我們需要獨立思考,瞭解改革的曆史,深入分析過去成功的原因和當前睏難的根源,找到解決的方案。隻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重迴繁榮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作者簡介

許小年 

中國人民大學産業經濟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博士。 

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銀行谘詢師;美林證券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傢;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負責人;北京高華證券研究部主管、副董事長;嘉實基金顧問。 

2004起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自由與市場經濟》等。


目錄

一輯 | 中國:形勢與對策


兩個中國模式 002

告彆舊模式,探索新道路 014

反彈如南柯一夢 034

經濟如何走齣今日之睏境 044

應對漫長的經濟鼕天 052

怕疼治不瞭病 061

人民幣還會貶值嗎 069

看到希望 081


第二輯 | 改革:政策與實踐


成功的改革和失敗的改革 086

為什麼要強調供給側 114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22

城鎮化或城鎮神化 131

房價、土地供應與公平博弈 140

金融改革的路徑 146

醫療行業中的市場與政府 153


第三輯 | 企業:轉型與創新


互聯網是轉型利器而非神器 160

互聯網金融:提高效率而非改變規律 169

經濟下行中的企業創新 175

創新與企業傢精神 182


第四輯 | 學理:常識與洞見


在常識的基礎上重構宏觀經濟學 200

從秦到清不是封建社會 207

凱恩斯經濟學及其批判 214

奧地利學派的當代意義 229

寬廣的尺度,狹窄的視野 244

作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260

資本主義:頌揚與怨恨中的飛躍 269

製度體係的內在一緻性 276


附錄


中國需要推進觀念現代化 310

“刀鋒”許小年 317



精彩書摘

兩個中國模式 

什麼是“中國模式”?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取得瞭經濟發展的多項成就,其中長期的高速經濟增長格外引人注目。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為瞭應對金融風暴的衝擊,中國政府於2009年啓動瞭“四萬億”刺激計劃。在前所未

的財政和信貸投入作用下,中國在世界性的衰退中不僅“風景這邊獨好”,而且成為帶動世界經 
濟的火車頭。在西方觀察者眼中,這種有彆於印度的自由市場經濟,又不同於斯大林式計劃體製的“中國模式”創造瞭不可思議的奇跡。一時間,中國模式聲譽鵲起,儼然成為新世紀經濟發展的典範,中國人也過瞭一把救世主的癮。 
然而,拯救世界的“四萬億”計劃給中國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後果。近年來,世界特彆是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中國經濟卻增長乏力,並且連連暴露齣一係列較為嚴重問題。GDP 增速下降,房地産市場降溫,地方政府負債纍纍,2015年令人震驚的國內股市暴跌,更讓整個世界為中國經濟齣瞭一身冷汗。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經濟已進入改革開放以來嚴峻的時期,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評價也迅速齣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經濟危機時期,國際觀察傢和評論傢盛贊中國模式,斷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他們現在又皺起瞭眉毛,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大不安定因素。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國模式突然失靈?為瞭迴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進一步追問:到底什麼是中國模式? 
根據一種十分流行的意見,中國模式的核心是“大政府”,即政府非常強勢,擁有異乎尋常的資源汲取和資源調動能力,想乾就能乾,比如2009年說花錢就能拿齣四萬億人民幣,全世界恐怕惟獨中國政府具備這種能力。大傢可以比較一下,我們所在的柏林(筆者當時在柏林訪問),世界一流經濟大國的堂堂首都,想建個新機場,今天要看選民臉色決定是否開工,明天資金又成瞭問題,修修停停,竣工遙遙無期。這麼長的時間裏,中國已經建瞭多少個機場?連高鐵也都修到青藏高原上去瞭。 
中國模式的核心就是強勢政府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中國經濟不應該齣問題,中國模式應該運轉得很好,因為政府現在依然很強勢,如果不是比過去更加強勢的話。 
我認為這種解讀是不準確的,它忽視瞭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曆史。實際上,中國的經濟改革由前後兩個階段組成,所謂“大政府”“強勢政府”在後一階段纔齣現。在前一階段,即從1978年到1990年代中後期,我們看到的恰恰相反,是政府的不斷後退,民間力量的持續發展壯大,前一階段不是“大政府”,而是國退民進的“小政府”(見圖一)。靠“小政府”模式,中國同樣實現瞭年平均兩位數的經濟增長。 
如果說存在中國模式的話,那麼就有兩個而不是一個,分彆對應經濟增長的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道路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驅動經濟增長,依據經濟思想史上的學派劃分,我們稱這個模式為“亞當·斯密模式”。第二條道路是通過增加資源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我們叫它“凱恩斯模式”。在這一認識框架下,我們首先迴 
顧改革的曆史,揭示在一階段上經濟騰飛的真正動力;然後分析目前的經濟形勢,尋找問題的癥結和解決的途徑。


前言/序言

上一本文集《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的齣版是2011年,自那時至今,世界經濟似乎仍未擺脫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凱恩斯主義者的誤診讓失望已極的民眾繼續等待救世主的顯靈。奇跡卻沒有發生。希臘的財政和債務危機反復地蹂躪這個西方文明的濫觴之地。歐洲央行的數量鬆寬掩蓋不瞭意大利銀行的壞賬,羅馬不得不在長達八年的拖延之後,著手處理數韆億歐元的不良資産。安倍經濟學虎頭蛇尾,結構改革之箭爛在囊中也沒有射齣,政客承諾的繁榮遲遲未現。 
惟有在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看不見的手”以看不見的方式悄然清除瞭格林斯潘的遺産——濫發貨幣留下的違約債務以及大幅縮水的金融資産。市場而不是美聯儲充當瞭清道夫,通過痛苦的破産清算矯正瞭嚴重失衡的資産負債錶。美國經濟於2011年前後步入復蘇,吸引瞭世界各地的資金迴流,緻使美元幣值節節升高。 
太平洋東岸被迫去杠杆之時,西岸在熱火朝天地加杠杆,“四萬億”的洪荒之力強硬地造齣瞭一個V-型反彈。然而透支未來的亢奮不僅無法持續,而且讓後人的日子更加艱難。中央政府於2016年確定“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的任務,緩解多年執行凱恩斯主義政策所積纍的係統性風險。 
本書的一部分迴顧2008年以來世界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曆程,結閤第四部分,著重批判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援引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策實踐,說明擴張性宏觀政策的短期刺激與麻痹的雙重作用,以及這些政策的長期危害。危害之莫過於人們誤以為印鈔可以創造價值,財政支齣可以創造有效需求,不知經濟增長的本源是企業的創新和效率的提高,不知創造有效需求的佳方法是提高收入,而收入又取決於企業的效率。誠如法國經濟學傢在19世紀初所言“供給決定需求”,這也是今日“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精神。 
在迴顧與分析的基礎上,本書的第二部分提齣若乾關於改革的建議。在中國的改革曆史上,成功的方案不是齣自古代的宮廷或現代的辦公室,而是源於實踐中的摸索和市場上不斷的試錯。政府的作用更多地在於總結民間的模式創新和製度創新,及時地調整法律和政策,總結和推廣民間的經驗,就像1980年代黨中央將小崗村的自發改革推廣到全國一樣。 
沿著供給側的思路,第三部分探討微觀層麵上的企業創新,特彆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新。互聯網和基於互聯網的移動技術對傳統行業産生瞭巨大的衝擊,在接連不斷湧現的新技術和新型商業模式麵前,傳統企業先是感到震驚和不知所措,隨即又恐慌性地擁抱互聯網,“不觸網則死”和“一觸即靈”成為萬應的商業箴言。筆者認為,互聯網的齣現既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也沒有改寫經濟的規律,如同蒸汽機、電力和電腦一樣,互聯網不過是工業革命以來層齣不窮的新技術中的一項,企業要充分利用這項技術進行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創新,而不能本末倒置地盲目相信“互聯網思維”的神話。 
第四部分記錄瞭筆者從創新到製度、從製度到社會、文化的思考曆程,與其說尋求答案,不如說是提齣問題。創新驅動經濟的增長,製度特彆是私人産權製度決定創新,那麼有利於創新的製度又是從哪裏來的?與人們的願望相反,曆史沒有展現齣單綫條的因果關係,沒有為識彆那個終推動的智者預備不朽的榮譽。社會製度體係在觀念、政治、經濟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中演化,有時前進,有時停滯,有時倒退,偶然事件和微不足道的人物可以改變曆史的方嚮。能夠找齣某些邏輯關聯已十分幸運,若想歸納總結齣不可抗拒的曆史規律就屬於人類的“緻命自負”(哈耶剋)瞭。 
2017年 1月9日



歲月迴響: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思想潮流 一部洞察近代中國百年風雲的深度力作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自晚清至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復雜張力。不同於聚焦於特定經濟學理論的專著,本書更側重於描繪一個龐大而多元的社會肌體,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尋求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曆程。 第一章:晚清的“失語”與“覺醒”——傳統秩序的瓦解 本章細緻考察瞭19世紀中葉,以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傳統儒傢帝國體係所麵臨的外部衝擊。我們不僅迴顧瞭列強叩關帶來的軍事和經濟上的屈辱,更深入分析瞭清廷內部“天朝上國”觀念的動搖。重點剖析瞭洋務運動的內在矛盾性:它在引進西方技術和器物層麵取得瞭初步進展,但在觸及政治製度和文化核心價值時,卻因保守勢力的掣肘而步履維艱。 通過對魏源、康有為等早期思想先驅著述的爬梳,我們揭示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嘗試在“師夷長技以製夷”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間尋找立足點。這一時期的社會圖景是矛盾的:一方麵是底層民眾的睏苦與反抗(如太平天國運動),另一方麵是精英階層在“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下,對西方政治哲學和科學思想的初步接觸與有限吸收。社會結構正經曆著從血緣宗族嚮現代國傢認同的艱難過渡。 第二章:民國肇建:共和的實驗與現實的落差 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建立瞭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無疑是中國曆史的裏程碑。然而,本書並未將民國時期簡單描繪為政治現代化的成功樣本。相反,我們著重探討瞭“共和”理想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遭遇的嚴峻現實挑戰。 本章深入分析瞭軍閥割據的根源,探討瞭中央權威的衰弱如何使得地方勢力坐大,並製約瞭國傢層麵的統一建設。同時,通過對五四運動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新文化運動在思想啓濛上的巨大能量與其實踐層麵的局限。魯迅筆下的國民性批判,陳獨秀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呼喚,構成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心靈深處的掙紮。本書援引瞭大量學人書信和日記資料,展現瞭城市精英群體在追求思想自由與麵臨政治動蕩時的復雜心境。我們探討瞭國民政府在十年建設期間,在金融、交通、教育等方麵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在土地問題、地方自治等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麵前的睏境。 第三章:戰火洗禮與意識形態的重塑 抗日戰爭不僅是民族獨立的關鍵一役,更是深刻重塑中國社會結構和政治版圖的決定性事件。本書將分析戰爭如何加速瞭傳統鄉村經濟的崩潰,並催生瞭新的社會力量。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閤作與衝突,不僅是政治博弈,更是兩種不同社會組織模式的較量。我們詳細考察瞭共産黨在根據地進行土地改革和社會動員的實踐,這種自下而上的社會重組,為後來的政權更迭奠定瞭深厚的群眾基礎。對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流嚮和思想轉變的考察尤為關鍵,許多原本持自由主義立場的知識分子,在目睹瞭戰爭的殘酷與舊有體製的無能後,其思想天平開始嚮激進的社會變革力量傾斜。 第四章:新中國的建立與初步探索(1949-1978)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現代化進程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高度集中的階段。本章將側重於新政權如何動員社會資源,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對國傢機構的重塑、土地的再分配以及對私有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們分析瞭“一五計劃”背景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邏輯與代價。通過對社會生活變遷的描繪,展現瞭傢庭結構、社區關係以及個人身份認同在集體化浪潮中的重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作為一次極具探索性質的社會實驗,其內在的決策機製、基層動員的狂熱以及最終導緻的災難性後果,將被置於社會學和政治學的雙重視角下進行審視。隨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對教育體係、知識傳承和代際關係造成瞭難以磨滅的創傷,本書將嚴肅對待這一時期的曆史記憶,探討其對後續社會心理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五章:曆史的轉摺點: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1978年之後中國社會發生的曆史性轉摺。我們認為,改革開放的啓動,不僅僅是經濟政策的調整,更是對前三十年社會發展模式的一種深刻反思和修正。 在政治穩定和思想鬆動的大背景下,社會活力被空前釋放。本章探討瞭“思想解放”對社會觀念的衝擊,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對傳統禁錮的逐步鬆綁,展現瞭知識界和民間社會如何積極參與到對國傢未來的討論中。同時,我們分析瞭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對傳統鄉村社會的瓦解和重構作用,以及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對就業結構、社會階層固化與流動帶來的新挑戰。這種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過渡的劇烈轉型,為後來的中國經濟騰飛奠定瞭基礎,同時也埋下瞭諸多社會治理的新課題。 本書力求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史料為基礎,構建一幅立體、復雜、充滿張力的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圖景,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曆史根源與內在邏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它嚴謹的學術風格和紮實的理論基礎所吸引。許小年教授的筆觸,沒有那些空洞的口號和浮誇的辭藻,而是用冷靜的分析和詳實的案例,娓娓道來中國經濟改革的麯摺與輝煌。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市場化進程的論述,想知道在不同曆史階段,國傢與市場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以及這種演變對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財富增長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更是觸及瞭核心問題,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對“中國特色”的更深入解讀,理解它為何能夠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又在哪些方麵存在著需要警惕和改進之處。那些關於增長動力轉換、結構性調整以及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的論述,對我來說至關重要。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我循序漸進地理解中國經濟的脈絡,從宏觀的政策導嚮到微觀的市場行為,都能找到清晰的邏輯綫索。它並非一本簡單介紹經濟現象的書,而是一次對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深度探索。

評分

我總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經濟,就是理解它的靈魂。這本書的題目“迴蕩的鍾擺”,就讓我聯想到中國經濟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周期性波動和戰略性調整。我希望作者能夠將曆史的宏觀圖景與具體的經濟現象相結閤,通過對改革曆程的梳理,展現中國經濟是如何從計劃經濟走嚮市場經濟,又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斷適應和發展的。關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析,我期待能夠看到對不同發展階段特點的細緻剖析,例如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轉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比如環境壓力、收入差距和技術瓶頸。許小年教授的學識淵博,他的見解常常能直擊要害,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獲得一種超越錶麵現象的理解,看到中國經濟發展背後深層的製度設計和文化基因的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經濟如何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生動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封皮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氣息,深藍色的背景上,“迴蕩的鍾擺”幾個字如同一聲悠遠的鍾鳴,不經意間勾起瞭我對時間流逝和曆史變遷的思考。我一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曆程和背後的邏輯充滿好奇,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全球經濟格局快速重塑的時期。許小年教授的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權威性和深度,他在經濟學領域的洞見和分析,往往能撥開迷霧,直擊本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通過對曆史的“迴蕩”與反思,為理解當下中國經濟的“鍾擺”效應提供深刻的視角。我想瞭解,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那些曾經的決策如何塑造瞭今天的中國經濟,而未來的發展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與機遇。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上,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其中的優劣,揭示那些不易察覺的深層動力和潛在風險。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尋找一本能夠錨定方嚮、引領思考的指南,它不僅僅是關於數字和政策,更是關於一個國傢如何走嚮繁榮的宏大敘事。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經濟的發展。從“迴蕩的鍾擺”這個意象齣發,我聯想到的是曆史的周期性,是改革開放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起伏與調整。我想瞭解,在許小年教授的筆下,這些“鍾擺”的每一次迴蕩,都代錶著怎樣的經濟變革,又帶來瞭哪些深遠的影響。特彆是我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部分非常感興趣,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作者對過去幾十年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理性判斷。這不僅僅是關於經濟數據和政策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能夠揭示齣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驅動力,以及中國經濟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國傢經濟的故事,更是在試圖解讀這個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與挑戰,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封麵上“中國經濟”和“經濟改革”這樣醒目的關鍵詞所吸引。這正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當下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理解中國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顯得尤為重要。我傾嚮於認為,任何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背後的深層原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如何推動瞭中國經濟的騰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從書中看到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嚮的深刻洞察,以及作者對可能麵臨的挑戰提齣的獨到見解。許小年教授在經濟學領域的聲譽,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質量充滿瞭信心,我相信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經濟的復雜性與活力,以及它在全球經濟中的獨特地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