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部分 X綫成像技術
X綫成像技術考試大綱
第1章 X綫物理學基礎
1.1 X綫的發現與産生
1.2 X綫産生的原理
1.3 X綫的本質與特性
1.4 X綫強度
1.5 X綫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6 X綫的吸收與衰減
第2章 X綫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影像質量分析
2.1 X綫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
2.2 X綫照片影像質量的分析基礎
第3章 X綫影像質量的評價及其標準
3.1 影像質量的主觀評價
3.2 影像質量的客觀評價
3.3 影像質量的綜閤評價
第4章 數字X綫攝影
4.1 數字成像技術概述
4.2 計算機X綫攝影(CR)的概念
4.3 CR圖像的處理
4.4 CR的新進展
4.5 相位對比(PCM)乳腺攝影技術
4.6 數字平闆探測器
4.7 數字平闆探測器的高級臨床應用
第5章 激光打印技術
5.1 激光打印機的構成與工作原理
5.2 激光打印膠片
5.3 激光熱成像
5.4 直熱式熱敏成像
第6章 放射衛生防護
6.1 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
6.2 輻射防護常用的量和單位
6.3 輻射防護原則與標準
第二部分 CT成像技術
CT成像技術考試大綱
基礎篇
第1章 CT成像技術概述
1.1 CT的發展和應用
1.2 專用和臨床研究型CT掃描儀
1.3 CT機的基本結構
第2章 CT成像原理
2.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2.2 CT的基本概念和術語
第3章 螺鏇CT技術概述
3.1 單層螺鏇CT
3.2 多層螺鏇CT
臨床應用篇
第4章 CT臨床應用概要
4.1 CT掃描方法
4.2 CT的圖像後處理
4.3 CT檢查程序
4.4 CT掃描檢查的基本要點
第5章 非螺鏇CT掃描的臨床應用
5.1 顱腦非螺鏇CT掃描
5.2 頭頸部非螺鏇CT掃描
5.3 胸部非螺鏇CT掃描
5.4 腹部非螺鏇CT掃描
5.5 盆腔非螺鏇CT掃描
5.6 脊柱非螺鏇CT掃描
第6章 螺鏇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1 顱腦與頸部螺鏇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2 胸部螺鏇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3 腹部螺鏇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4 四肢螺鏇CT掃描的臨床應用
質量篇
第7章 CT的圖像質量
7.1 常用CT圖像質量測試方法
7.2 CT的圖像質量
7.3 影響CT圖像質量的因素
7.4 CT圖像質量控製
7.5 質量控製基本內容的測試方法
7.6 CT的輻射防護
第三部分 MR成像技術
MR成像技術考試大綱
基礎篇
第1章 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學基礎
第2章 射頻脈衝與脈衝序列
第3章 磁共振成像係統的構成
第4章 磁共振成像質量及其控製
第5章 磁共振成像係統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
臨床應用篇
附錄篇
第四部分 DSA成像技術
DSA成像技術考試大綱
基礎篇
臨床應用篇
第一部分 X綫成像技術
第2章 X綫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影像質量分析
2.1 x綫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
2.1.1 攝影的基本概念
攝影:是應用光或其他能量來錶現被照體信息狀態,並以可見光學影像加以記錄的一種技術。
像:是用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體信息錶現齣來的圖案。在此把能量或物性量,稱作信息載體。
信息信號:由載體錶現齣來的單位信息量。
成像係統:將載體錶現齣來的信息、信號加以配列,就形成瞭錶現信息的影像。此配列稱為成像係統。
攝影程序:光或能量-信號-檢測-圖像形成。
2.1.2 x綫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
x綫在到達被照體之前不具有任何的醫學信號,隻有當x綫透過被照體(三維空間分布)時,受到被照體各組織的吸收和散射而衰減,使透過後的x綫強度分布呈現差異,從而形成x綫的信息影像。X綫隨之到達影像接收器(如屏/片係統)的受光麵,轉換成可見光強度的分?跡�並傳遞給膠片,形成銀顆粒的空間分布,再經顯影揣嶍成為二維光學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綫照片影像。
如果把被照體作為信息源,x綫作為信息載體,那麼x綫診斷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傳遞與轉換的過程。此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圖1-2-1)。
第一階段:x綫對三維空問的被照體進行照射,取得載有被照體信息成分的強度不均勻分布。此階段信息形成的質與量,取決於被照體因素(原子序數、密度、厚度)和射綫因素(綫質、綫量、散射綫)等。
內容簡介 《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規範教材?全國醫用設備使用人員(CT/MR/DSA)上崗考試指南》是衛生部、中華醫學會關於全國醫用設備使用人員(CT、MR、DSA)上崗考試的指定用書。全書共分四部分:X綫成像技術部分、CT成像技術部分、MR成像技術部分和DSA成像技術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考試大綱與指南兩部分內容。同時,這也是一本針對性、指導性、實用性很強的影像技術專業書籍。而且,它涵蓋瞭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技術。
從試題模擬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配套練習和例題設計得非常平庸,簡直是乏善可陳。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模擬真實考試情境的綜閤性題目,那種需要結閤CT和MR知識點進行判斷的交叉學科考題,能真正檢驗我們對整體影像學體係的理解。然而,書後提供的那些練習題,大多是孤立的、記憶性的問答題,比如“某某設備的參數範圍是多少?”或者“某某安全規定是哪一條?”。這樣的題目雖然考察瞭對細節的記憶,但對於判斷一個操作人員是否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不大。更要命的是,對於那些選擇題的解析部分,很多時候僅僅是給齣瞭正確答案,而缺少瞭對錯誤選項為什麼錯誤,以及正確選項背後的原理分析。沒有詳盡的解析,我們根本無從得知自己思考的邏輯鏈條中哪一步齣瞭偏差。一本閤格的考試指南,其價值的一半在於內容,另一半則在於那些高質量的模擬訓練,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明顯失分太多。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簡直是一場災難,讓人完全抓不住重點。章節之間的跳躍性太大,前一頁還在講X綫的物理基礎,下一頁就突然跳轉到瞭磁共振的安全規範,中間完全缺乏必要的過渡和知識點的串聯。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明白,原來這本書是按照不同設備(CT、MR、DSA)劃分的,但即便是分塊之後,內部的結構也依然混亂。例如,在CT的部分,關於劑量學和防護的知識點散落在好幾個不同的章節裏,有些是基礎知識,有些又屬於操作規程,這種分散的知識點極大地考驗瞭我們構建知識體係的能力。我嘗試著做思維導圖來梳理,但很快就放棄瞭,因為書裏本身就沒有提供任何清晰的結構框架。真正有用的部分,比如那些考試大綱明確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往往隻是一筆帶過,而一些相對次要的、偏理論的推導卻占據瞭大量的篇幅,這讓人不禁懷疑編者對“上崗考試”的核心需求是否有準確的把握。學習過程中,我常常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章節之間來迴翻閱,查找彼此關聯的信息,這極大地拖慢瞭復習的進度,效率之低令人沮喪。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坦白說,讓人感覺很不專業,像是應急齣版物。紙張的厚度非常薄,幾乎是半透明的,稍微用點力氣或者在光綫不好的地方翻閱,後麵的文字就會透印過來,嚴重影響瞭閱讀體驗。而且,書脊的設計似乎也不太耐用,僅僅翻閱瞭兩次,中間就開始齣現輕微的鬆動跡象,我甚至擔心如果需要高頻率地查閱,這本書可能撐不瞭多久。對於一本需要伴隨考生度過數月備考時光的工具書來說,這種硬件上的粗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我們花錢購買的,是知識的載體,如果這個載體本身就脆弱易損,會讓人對齣版方的專業態度産生質疑。此外,書中偶爾齣現的排版錯誤,比如頁碼錯亂或者圖錶標注與正文不一緻的情況,雖然不影響核心知識的傳達,但無疑會讓人在復習時徒增額外的煩躁感,影響瞭整體的閱讀心境。
評分這本指南的排版和裝幀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初次翻開時,感覺像是掉進瞭一個密密麻麻的文字迷宮。大量的專業術語和縮寫像潮水一樣湧來,對於一個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小白”來說,簡直是望而生畏。我想,如果能有更清晰的圖示,或者用更直觀的方式來解釋那些復雜的成像原理和操作流程,學習起來或許會輕鬆不少。比如,在介紹CT的重建算法時,如果能配上幾張流程圖,哪怕是簡單的方框加箭頭,效果都會比現在這樣一堆密集的文字描述要好得多。更彆提那些規範性的條文瞭,簡直是逐字逐句的考驗記憶力,對於需要快速掌握核心要點的考生來說,這種學習體驗無疑是增加負擔的。我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實戰經驗的分享,比如在遇到特定僞影時應該如何快速排除故障,或者在緊急情況下不同設備參數調整的優先級順序,但這些“乾貨”似乎被埋藏在瞭厚厚的理論之下,難以挖掘。總之,從學習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易讀性和實用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它更像是一本官方的參考資料匯編,而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上崗考試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新”在哪裏?我對著目錄翻瞭三遍,也沒能找到多少與我手頭那本幾年前齣版的教材有本質區彆的內容。雖然名義上是“2018年”的版本,暗示著可能涵蓋瞭最新的行業標準或技術進展,但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那種“與時俱進”的感覺並不強烈。比如,關於新一代能譜CT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趨勢,僅僅是泛泛地提瞭一句,並沒有深入介紹其在臨床診斷中的具體優勢和操作差異。同樣,在DSA的部分,對於血管內介入治療中使用的先進造影劑和微導絲的技術細節,也顯得有些保守和滯後。我理解考試指南的性質是穩定性和規範性為主,但對於一個麵嚮未來的上崗人員來說,掌握行業的前沿動嚮是至關重要的加分項。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對現有規範的“復印件”,而非對未來技術趨勢的“預演”。如果不能在內容上體現齣對最新設備迭代和臨床實踐優化的跟進,那麼它作為一本“指南”的指導價值就大打摺扣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