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圣叹批评本水浒(套装全三册)
定价:198.00
ISBN: 9787550291805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
1.经典内容,精美还原。市面上金圣叹评改《水浒》的版本很多,本书挑选了现存各版本中*好的;并由《水浒》研究方面的*威专家张国光校订整理。
2.精致印刷,精装呈现。特别配上年近八旬的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专为《水浒》而画的70幅全彩插图。硬面精装,值得典藏。
3.精选别册。特别为青少年编写了20个精心甄选的水浒故事。
350年以前,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说:“天下之乐,莫若读书”;而“读书之乐,莫若读《水浒》。”他又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而现在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不读《金本(水浒)》,又何以能知《水浒》之奇。
金圣叹的《水浒》评固然是针对《水浒》而作,但他博学多才,有丰富的文学素养,所做评语不同凡响。他其实是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水浒》来讨论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的。也因此,他在小说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
清人王韬说:“《水浒》出犹未甚知名,自金圣叹置之‘才子书’之列,而名乃大噪”可见,金圣叹既是使《水浒》*后定型的批评家,实际上也是参与加工、修改《水浒》的重要作者之一;同时,金本《水浒》的改评是很成功的,是《水浒》诸本中思想性强且艺术性高的本子。
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n
明末诸生出身,为人狂傲有奇气。他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 n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n
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前言 n
原序 n
又序 n
读第五才子书法 n
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传》序 n
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n
*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n
第二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n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n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n
第五回 九纹龙翦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n
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n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n
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n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n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粱山 n
第十一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n
第十二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n
第十三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n
第十四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n
第十五回 扬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n
第十六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珠寺 n
第十七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n
第十八回 林冲水寨大火并 晁盖梁山小夺泊 n
第十九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n
第二十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n
第二十一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n
第二十二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n
第二十三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n
第二十四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n
第二十五回 偷骨殖何九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 n
第二十六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n
第二十七回 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n
第二十八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n
第二十九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n
第三十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n
第三十一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n
第三十二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n
第三十三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n
第三十四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n
第三十五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n
第三十六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n
第三十七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n
第三十八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n
第三十九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n
第四十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n
第四十一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n
第四十二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n
第四十三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n
第四十四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n
第四十五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拼命三火烧祝家店 n
第四十六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n
第四十七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n
第四十八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n
第四十九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n
第五十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n
第五十一回 李逵打死殷天赐 柴进失陷高唐州 n
第五十二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n
第五十三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n
第五十四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n
第五十五回 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n
第五十六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n
第五十七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n
第五十八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n
第五十九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n
第六十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n
第六十一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n
第六十二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粱山泊 n
第六十三回 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n
第六十四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条水上报冤 n
第六十五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n
第六十六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n
第六十七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n
第六十八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n
第六十九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n
第七十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坐次 n
n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评论体系构建得非常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悬理论,而是将宏大的文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之中,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分析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民间叙事传统”和“文人干预”之间张力的探讨。这套书深入剖析了《水浒传》是如何在口头流传和文人加工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并最终确立其经典的地位的。通过对不同版本流变的研究,作者清晰地展示了文本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被“重塑”的。这种元文本的审视角度,让我对“经典”的形成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认为它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在历史长河中被塑造和诠释的动态过程。这对于任何想进行深度文本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读罢几卷,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部作品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在评论中对情节推进的节奏分析得入木三分,尤其提到了“抑”与“扬”的交替运用。比如,在描写绿林好汉聚义时的酣畅淋漓,与后来朝廷招安后的步步紧逼,那种情绪上的巨大反差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被情节牵引着的情绪过山车,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扼腕叹息。尤其是对武松斗杀西门庆那一段的评述,作者没有过多渲染打斗的场面,而是着重于武松在情感爆发前的隐忍和爆发后的释然,这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得原本的动作场面升华到了人性的探讨层面。这种行文风格,使得即便是对古典小说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叙事张力所吸引,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这套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为“考据癖”准备的饕餮盛宴。我常常会好奇书中出现的某个官职、某个器物或者某个地名的确切含义,以往阅读时大多只能凭借上下文猜测,而在这套书中,几乎每一个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都有详尽到令人惊叹的注释。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词语解释,而是包含了对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甚至当时的用词习惯的深入考证。举例来说,当书中提到某一类酒时,注释会详细说明那是当时哪个地域的特色酿造工艺,以及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定位。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层次,同时也为我打开了了解元末明初社会生活风貌的一扇侧窗。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鉴赏本,更像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社会史价值的工具书,让人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采用的仿古宣纸纹理,配上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庄重的字体设计,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每一册的侧边书脊设计都经过精心考量,即使是随意摆放在书架上,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不仅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增添了一丝历史的厚重感。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无论是正文的宋体还是那些精妙的注释,都纤毫毕现,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我特别喜欢那种略微留白的排版方式,使得文字与空白之间形成了一种呼吸感,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享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而更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直到我翻开了这套书的导读部分。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没有陷入传统文本分析的窠臼,而是从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入手,层层剥开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动因。特别是对于宋江这个核心人物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忠义”或“反骨”,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政治伦理困境中进行剖析,展现了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自我矛盾和挣扎。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瞬间拓宽了我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认知维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被作者用三言两语精准点破的细节,那些曾经囫囵吞枣读过去的情节,此刻在作者的引导下,瞬间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注释了多少生僻字词,更在于它提供了一把理解那个时代复杂人性的钥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直未睹真容,现在一睹为快
评分一直未睹真容,现在一睹为快
评分一直未睹真容,现在一睹为快
评分不错,就是字体太小了
评分一直未睹真容,现在一睹为快
评分不错,就是字体太小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