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通背拳術
原價:20.00元
作者:任剛著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10510479
字數:
頁碼:309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通背拳亦稱“通臂拳”。通背拳強調以猿取勢,放長擊遠,所以也稱“長拳”。通背拳勁道講究“縮小綿軟巧,冷彈脆快硬”,對擊法尤為重視。但各種資料、書籍對通背拳的勁道和擊法詳解不多,缺少係統的文字記載。任剛所著《中國通背拳術》則對該拳種過去隻憑口傳身授秘而不宣的內容作瞭精闢的論述。 本書所收內容豐富,既有傳統的精華,又有新的發展和創新;既有理論探索,又有實踐經驗的提煉;既講通背拳的搏擊,又講通臂拳的套路訓練。在著書方法上,一改隻寫動作圖解和過程的方法,增加瞭動作的擊法功用、練習要求和動作行功導語(歌訣),能更好地幫助和提示練習者。同時,本書的另一特點是不局限於套路的教練,而是突齣瞭通背拳的技擊意義,將大量古傳、秘傳的技擊精華公之於眾,使這些鮮為人知的實用技擊術得以挖掘整理、繼承發揚,大大提高瞭通背拳這一古老拳種的實用性。因此,該書是任剛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一部武術著作,相信廣大武術愛好者會在此書中受益。
目錄
第一章 通背拳拳理概論
第一節 通背拳的源流與發展
一、通背拳源流
二、通背拳的發展
第二節 通背拳的運動特點
一、探腰拔背,放長擊遠
二、冷彈柔進,堅韌交錯
三、閃展靈活,敏捷善變
四、拳速步疾,勢勢相連
第三節 通背拳的基本技法
一、手法
二、身法
三、步法
四、眼法
五、拳術要典之法
第二章 通背拳基本功及訓練法
第一節 手型、步型、手法、腿法、步法、跳躍
一、手型
二、步型
三、手法
四、腿法
五、步法
六、跳躍
第二節 通背拳練習功法
一、活腕動
二、活臂功
三、活腰功
第三章 通背拳實用二十四式連環手
第一節 何為二十四式連環手
一、前八手
二、中八手
三、後八手
第二節 二十四式連環手詳解
一、前八手
二、中八手
三、後八手
第四章 白猿如意通背拳
一、第一段飛身箭彈
二、第二段燕子鑽雲
三、第三段大蟒翻身
四、第四段步步追逼
第五章 通背拳迎敵實戰篇
第一節 通背拳技擊精義一百單八字
第二節 通背拳對搏實戰要言
一、搏擊的極意——先機
二、對敵接手要訣
三、對敵齣手要訣
四、臨陣周身運行十二字要訣
第三節 迷魂、追魂、喪魂三絕掌
一、迷魂掌
二、追魂掌
三、喪魂掌
第四節 五行掌迎敵法
一、摔掌迎敵法
二、拍掌迎敵法
三、穿掌迎敵法
四、劈掌迎敵法
五、攢掌迎敵法
第五節 傳統臨戰實用技擊法二十組
作者介紹
任剛:祖籍四川涪陵,生長於重慶市。 1970年學體操。1972年首批進入四川省武術集訓隊,任隊長。1980年榮獲全國通背拳冠軍及對練冠軍,並連續5年禪連通背拳冠軍,直至退役任教練。是我國首批“武英”級選手之一。 1980~1988年間,先後5次作為中國武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武術史略有涉獵的人,我對書中對近代武術流派興衰的論述給予高度評價。作者展現瞭紮實的史料功底,引用瞭許多我此前未曾見過的民間記載和口述曆史,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特定曆史時期武術發展的認知。書中對幾位著名武術傢的生平事跡的描繪,尤其生動傳神,仿佛能讓人看到當年他們論武切磋的場景。但是,在涉及到具體的武術傳承譜係時,我發現部分內容似乎引用瞭某些帶有明顯個人傾嚮性的說法,缺乏足夠的旁證來支撐其絕對的權威性。例如,關於某個支派的創始人歸屬問題,不同的史料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書中卻單方麵采納瞭其中一種,這在學術嚴謹性上稍顯不足,建議後續版本能加入更多交叉對比和注釋來平衡觀點。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典雅,充滿瞭文人的韻味,讀起來賞心悅目,仿佛在品讀一篇優美的散文,而不是一本技術手冊。作者的遣詞造句頗具匠心,能夠將復雜的概念用詩意的語言錶達齣來,這對於提升讀者的文化素養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也正因為這種高度的文學性,使得本書的閱讀門檻提高瞭不少。對於那些隻是想快速學習具體招式和訓練方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過於冗長和麯摺。例如,一個簡單的“纏絲勁”的解釋,可能被拆解成好幾段優美的排比句來闡述,雖然意境深遠,但信息密度相對較低,讓人在急於求知的時候,會感到一絲不耐煩。總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武術文化的鑒賞集,而非一本實戰指導書。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宣傳的“獨傢秘籍”部分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在其他公開齣版物中看不到的獨特技法。在閱讀瞭關於身法和步法的章節後,我必須承認,其中確實包含瞭一些精妙的構思,特彆是對重心轉移和瞬間爆發力的闡述,角度十分新穎,對於理解肢體協調有著積極的啓發作用。不過,這本書的插圖清晰度實在是令人失望。我明白傳統武術的圖示很難做到完美,但很多關鍵動作的圖片模糊不清,綫條交疊在一起,根本無法準確判斷手腳的相對位置和關節的扭轉角度,這極大地限製瞭讀者在實際練習中的參考價值。如果能為這些核心招式提供高清的、多角度的分解圖,這本書的實用性將會大大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特彆是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粗糲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喜歡它在字體運用上的考究,那些古樸的宋體和靈動的行楷穿插其中,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視覺享受。不過,我也注意到一個細節,某些章節的插圖印刷似乎有些偏暗,或許是裝幀工藝上的一個小瑕疵,但對於追求極緻體驗的讀者來說,這多少會讓人感到一絲遺憾。整體而言,作為一件藝術品收藏,它無疑是成功的,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能提升整個空間的文化氛圍。它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和打磨的,每一個細節似乎都在嚮讀者傳遞著一種對傳統文化敬畏與熱愛的態度,這比那些粗製濫造的印刷品要高齣不止一個檔次。
評分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翻開瞭這本書,期望能在字裏行間尋覓到那些失傳已久的武學精髓。然而,我花費瞭大量時間仔細研讀瞭那些關於內功心法的描述,發現它們更多地停留在哲學的思辨層麵,對於具體招式的分解和實戰應用的指導,顯得相對空泛。比如,書中反復強調“氣沉丹田”的重要性,卻缺乏具體的呼吸節奏和時長控製的量化標準,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些描述如同霧裏看花,難以把握。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提供詳細圖解和步驟拆解的武術書籍,能夠清晰地展示每一個動作的起承轉閤。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略顯跳躍,從理論直接過渡到曆史典故,中間缺乏足夠多的過渡和銜接,導緻閱讀體驗上有些許的斷裂感,需要讀者自己去費力地建立起知識間的橋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