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世界植物文化史论》 图书定价 88.00元 文字种类 中文 出版时间 2017年6月 ISBN书号 9787539056081 编辑单位 孟凡(等) 出版单位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本规格 平装 16开 0.7公斤 400页 双胶纸 图书尺寸 宽17厘米 高24厘米 厚1.8厘米 | |
本书历十数年积累整理而成,是研究中西方植物变迁、植物科技、植物文化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性书籍。
植物文化虽然和植物学同时产生,但作为自然和人文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工作的发展远较植物学迟
缓。虽然不论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植物文化都非常发达,既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源流而又丰富多彩,
但对于植物文化的研究则非常不够,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这本新著正好及时填补了这个学术空缺,
正如打开了一扇学术之窗,为我们展示了植物文化研究的新天地。
本书作者孟凡家学渊源,旅居欧洲时期,耗费了大量心血完成此书,以史学视角审视植物文化史,
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深得风景园林行业专家们的厚爱,吴良镛院士为本书题名,孟兆祯院士、唐振辎先生倾力作序
,可见本书在植物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
请继续往下浏览,有本书的内页图供您参考!
《世界植物文化史论》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对于“植物”这一存在本体的重新审视。书中并非将植物仅仅视为景观的构成要素,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探讨其作为生命、作为文化符号、作为精神寄托的多重角色。作者在论述中,时常将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其文化象征意义相联系,例如,对松柏的“岁寒知松柏”精神的解读,或者对桃李的“李桃之桃”寓意的阐释。这种将科学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身边的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植物应用审美观的对比分析,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从古希腊的朴素实用,到古罗马的奢华繁复,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象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秩序,最后到现代主义的简洁抽象,作者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带领读者穿越了不同时期的园林美学殿堂。这种对审美演变的梳理,让我深刻认识到,景观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文化根源对于审美偏好的重要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景观植物”的认知。我曾以为,景观植物就是那些好看、易于养护、能够丰富景观层次的植物。但读完《世界植物文化史论》后,我才明白,每一株植物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种文化。作者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文化溯源,揭示了它们在人类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例如,书中对“花园”这一概念的演变分析,让我认识到花园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空间,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人类对理想生活、精神寄托的具象化表达。从古埃及的皇家园林,到伊斯兰教的天堂花园,再到欧洲的贵族庄园,每一个花园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理解这些花园的历史演变,对于理解当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阅读《世界植物文化史论》,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详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植物文化概念具象化。从古埃及人对莲花的宗教意义,到古罗马人对葡萄和橄榄的栽培及其文化象征,再到日本庭园中对苔藓和石头的精妙运用,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文明在植物运用上的独特智慧和深层追求。书中对这些案例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文化解读和美学分析。例如,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植物的配置、山石的布置、水的流动,营造出超脱现实的诗情画意。这种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式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书中对于近代植物学发展和植物贸易对全球景观格局影响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植物物种的跨洋传播,如何重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园林景观。一些曾经稀有的异域植物,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风景。这种对全球化进程中植物流动的文化解读,让我对“景观”的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景观不再仅仅是地域性的,而是包含了历史、文化、交流等多重维度的复杂产物。对于景观植物设计师而言,理解这些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积淀,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景观设计的方向,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优秀作品。
评分《世界植物植物文化史论》是一本能够“开阔眼界”、“启迪心智”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书。通过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植物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对景观设计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对于“地域性”和“全球性”的思考。作者在展现世界各地植物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植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对地域性与全球性的辩证思考,对于当代景观设计师而言尤为重要。如何在尊重本土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全球先进的景观理念和技术,创造出具有普适价值的优秀作品,是本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评分《世界植物文化史论》的出版,无疑是填补了国内景观植物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在植物学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植物的文化意义、历史演变以及在景观设计中的深层应用方面,仍有待深入挖掘。本书的出现,系统地梳理了世界范围内植物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植物。 书中对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在植物运用上的异同分析,让我对各自的文化基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比较,而是强调了各自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价值。例如,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注重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古典园林则更强调秩序、对称和几何美学。这种对比分析,让我对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当代景观设计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世界植物文化史论》的语言风格严谨又不失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并存。作者在引用大量史料和学术观点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同时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堆砌。书中穿插的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传说,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细节”的关注。例如,在分析某个地域的植物文化时,作者会深入到该地域特有的植物品种、栽培技术、以及相关的习俗和节日。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使得书中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域植物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景观植物设计师而言,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创造出有深度、有品味的景观作品的关键。
评分初次捧读《世界植物文化史论:景观植物设计师的经典读本》,是被吴良镛院士的题名深深吸引。这位建筑学泰斗的题名,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份沉甸甸的分量,也预示着其内容的非凡。翻开书页,孟兆祯院士和唐振辎先生的序言更是让我对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有了初步的认知。序言中,两位大家对本书的赞誉溢于言表,既肯定了其在植物学、园林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也强调了其作为景观植物设计师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作用。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世界植物文化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和深邃洞察。从古代文明对植物的崇拜与应用,到中世纪欧洲花园的演变,再到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对植物传播的影响,书中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地勾勒出了植物如何与人类文明交织共生,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思想观念。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植物运用案例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对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例如,对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理水”、“叠石”等手法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将其升华到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使得本书的内容远超一般植物学或园林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百科全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以全球化的视角,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植物文化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出植物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如何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到早期文明对植物的神化,再到工业革命后植物的商品化和全球化传播,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了植物文化发展的轨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植物”与“人类情感”的连接的探讨,让我深受触动。作者指出,许多植物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生物学属性,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成为人类表达爱、思念、祝福、哀悼等情感的重要载体。例如,玫瑰象征爱情,百合象征纯洁,柳树寄托离愁。这些植物承载的情感,代代相传,构成了我们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景观植物设计师而言,理解这些植物的情感属性,能够帮助他们创造出更能触动人心的、富有情感共鸣的景观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广博和深度,更在于其所传递出的“情怀”。从吴良镛院士的题名,到孟兆祯院士、唐振 त्याची先生的序言,再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植物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敬畏,都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本倾注了心血的、有温度的作品。书中对一些古老植物习俗、传说故事的引用,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深刻诠释。作者认为,景观植物设计师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历史的解读人、未来的创造者。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植物学知识,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植物的文化意义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如何通过植物的配置来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这种对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对行业价值的重塑,对于每一位景观植物设计师而言,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阅读体验。宏观上,作者以全球视野,梳理了世界植物文化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植物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微观上,作者又深入到具体的植物品种、园林案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进行细致的解读。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使得本书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 我最受启发的部分是,作者将植物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讨论植物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象征、美学价值以及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这种对植物多重维度的理解,是景观植物设计师进行创作时不可或缺的。只有深刻理解植物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才能设计出真正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景观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