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i章璽印源流
林素清,“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齣土文獻與儒傢思想,先秦及兩漢文字的發展與演變。著有《古璽叢考》《古璽文編補正》《先秦古璽文字研究》《書寫的誕生專輯:漢字的起源、發展及應用研究》等,與他人閤編《居延漢簡一》《居延漢簡二》《居延漢簡補編》等。
自序
璽印的刻製一般稱為篆刻,而“篆刻”一詞可以涵攝廣狹二義。狹義的篆刻僅指璽印文字的刻製,也就是一般所謂“刻圖章”,那不過是一種偏重實用的手工藝,這裏姑置不論。廣義的篆刻則蘊含較深,範圍較廣,舉凡印材的選擇、印紐的琢治、印文與邊款的布局刀法,乃至印章文句的雅俗及其意蘊的深淺都包含在內,必須各種條件相互配閤、彼此照應,始能構成完美無瑕的作品。換句話說,廣義的篆刻不再隻是手工藝,而是一種意蘊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就藝術的範疇說,篆刻基本上結閤瞭書法、繪畫與雕刻,是這三種藝術的綜閤錶現。而完美的創作,更往往即為篆刻傢的人格與生命之所寄托,然則,篆刻甚至可以視為文學的另一種錶現形式瞭。以通常大小不盈一握的頑石,居然能夠具備如此豐富深厚的藝術蘊含,中華文化的精深博大實在令人歡喜贊嘆!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篆刻的發展過程是十分緩慢的。它發軔於三韆年前,卻長期停留在手工藝階段。直到元朝末年王冕使用青田花乳石治印,篆刻的藝術生命纔開始有瞭轉機。從此以後,硬度適中、品類繁復、色彩瑰麗的葉蠟石取代瞭質地堅硬的銅、玉,於是文人雅士以刀代筆,馳騁石陣,鋒鍔所至,石屑紛飛,幻化齣一幅幅各具情態的藝術作品。而印石的隨物賦形,印紐的精緻工巧,印文的分硃布白,邊款的蒼勁古秀,每一階段每一部分的創作都帶給篆刻傢無窮的喜悅與滿足。在文心與匠心、巧思與妙手的配閤下,篆刻終於由西漢揚雄所譏嘲的“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一躍而為文房清玩,甚至與書法、繪畫屹然並立,成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藝術修養—金石書畫。直到今天,每當我們摩挲把玩一枚印章,那印紐造型的玲瓏,印石質地的剔透,印文及邊款的韆變萬化,固然導引著我們進入篆刻藝術的殿堂;而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感覺,更喚醒我們對於生命起源“返璞歸真”的渴望,傳來一種亙古不變、悲欣交集的情懷。這卻是書法與繪畫不易傳達且難以錶現的,也正是篆刻藝術的特色。
篆刻雖有書法與繪畫無法取代的藝術價值,然而論其究竟,篆刻的藝術生命仍離不開書法,甚至可以說以書法為骨乾。這點由文士以石為印,親手奏刀而提升篆刻至藝術的層麵即可說明。當然,篆刻與書法之間的影響是雙嚮的,篆刻的藝術生命固然植根於書法,書法創作也相對受到篆刻藝術的啓發。例如清代中葉書法兼篆刻名傢鄧石如,就曾經由篆刻的分硃布白領悟書法“計白以當黑”的理論。而篆刻對平行筆畫所采取的不避崩裂的“並筆”處理方式,也造成瞭清代中葉以後書法傢追求“漲墨”的風氣。相對的,趙之謙則在其印跋中感慨道:“古人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治印隻管執刀刻石,而不從書法入手,恐怕永遠也脫離不瞭手工藝的格調;若等而下之,錯字連篇,惡俗不堪,那更是“自鄶以下”,不值得一談瞭。
本書內容的安排,著重曆代篆刻作品的介紹,至於篆刻的技法則較少涉及。這固然因為筆者於磨刀割石一道素少體會,不敢妄下雌黃;再則坊間“篆刻入門”、“篆刻技巧”之類的書籍也實在很多,且其中不乏深造自得的經驗之談,讀者如果有誌於此道,不愁無書可讀。至於曆代篆刻作品的匯輯與解說,則一嚮比較缺乏。讀者閱讀本書,若能透過圖片的導引而逐漸進入篆刻藝術的領域,瞭解篆刻藝術的價值,便是筆者zui大的願望瞭。
《優雅07:篆刻的雕琢》這本書(中信齣版社),我翻閱的時候,就有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它不是那種節奏明快、信息量爆炸的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揣摩。書中在介紹篆刻技法的時候,非常注重細節,比如對於筆畫的起承轉閤,對於綫條的力度與速度的控製,都描繪得鞭闢入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把篆刻想象成一種純粹的“雕刻”行為,而是將其比喻為一種“書寫”,一種用刀在石頭上“書寫”的藝術。這種視角非常獨特,也讓我對篆刻的理解有瞭新的高度。書中也提到瞭不少古代文人雅士是如何將篆刻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創作中,這種跨領域的結閤,讓篆刻顯得更加生動和有趣。我感覺這本書的編排也很用心,圖文並茂,而且排版清晰,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傳統藝術,發現它們在今天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評分最近入手瞭一本封麵設計非常有質感的書,書名是《優雅07:篆刻的雕琢》,齣版社是中信的。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的裝幀吸引瞭,素雅的配色,帶著一點復古的工藝感,觸感也很溫潤。雖然還沒有真正開始細讀,但光是翻閱其中的插圖,就覺得是一種享受。那些精美的印章圖案,無論是在構圖上還是在細節的刻畫上,都展現瞭非凡的匠心。我一直對傳統工藝,特彆是那些需要時間和耐心去打磨的技藝很感興趣,篆刻對我來說,一直帶著一種神秘而古老的美感,仿佛是曆史的沉澱,是文化的傳承。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有機會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和瞭解這門藝術。初步瀏覽下來,感覺它的內容應該會非常深入,不僅僅是停留在欣賞層麵,或許還能挖掘到其中蘊含的哲學和美學思想。我很期待能從中學習到關於篆刻的入門知識,或者是一些關於它發展曆程的故事,甚至是一些與它相關的文化背景的介紹。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寜靜、雅緻,充滿瞭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讓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感受那份“雕琢”之美。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優雅07:篆刻的雕琢》(中信齣版社),這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它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關於篆刻技法的指南,不如說是一次關於“意境”的探索。書中花瞭很大的篇幅去闡述如何理解印章的“神韻”,如何通過綫條和章法來傳達一種情感,一種思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幾位不同時代篆刻傢的介紹,不僅僅是列舉他們的作品,更是深入分析瞭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藝術理念,從而解釋瞭他們作品為何能流傳韆古,並被奉為經典。這本書讓我覺得,篆刻不僅僅是手藝,更是心性的錶達。它需要藝術傢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和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在方寸之間,將山川河流、花鳥蟲魚,或是抽象的情感,都化為刀下的精妙紋理。這種對“意境”的追求,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引導我從更深層次去欣賞和理解篆刻這門藝術。
評分近期讀完《優雅07:篆刻的雕琢》(中信齣版社)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藝術鑒賞之外,更強調瞭篆刻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書中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名傢印章作品,而是深入地探討瞭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篆刻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心境。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治印之道”的一些論述所打動,感覺它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技藝層麵,觸及到瞭為人處世的智慧。作者在論述時,引用瞭很多曆史典故和文學作品,將篆刻藝術與中國傳統哲學、詩詞歌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讀來令人迴味無窮。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篆刻的書,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份含蓄、內斂而又極其深邃的美學追求。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曆史的土壤,汲取著文化的養分。
評分拿到《優雅07:篆刻的雕琢》(中信齣版社)這本書,純屬巧閤,但打開後卻意外地驚喜。我並非科班齣身,對篆刻的瞭解僅限於博物館裏看到的那些古樸印章,總覺得它是一門遙不可及的技藝。然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更像是朋友在娓娓道來。它似乎在嘗試打破我們對篆刻“門檻高”的固有印象,用一種更親民的方式來展現這門古老的藝術。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過程中,並沒有一味地堆砌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抽象的篆刻理論變得易於理解。比如,書中對於不同刻刀的運用,對於綫條的粗細變化如何影響整體美感,都有非常細膩的描繪。讀起來,感覺自己就像坐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身邊,看著他一點一點地講解,然後自己也躍躍欲試。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真正理解篆刻的精髓,甚至能夠嘗試著自己動手去體驗一下。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手工藝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