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金观涛,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前主编。二人长期合作学术研究,合着的主要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卷)》,《观念史研究》等。
1992年增订本序言
*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2.1 “大一统”之谜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2.13 繁荣与阴影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4.4 剥削放大效应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5.4 *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块模板的意识
5.6 *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6.7 严峻的选择
6.8 永恒的萌芽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8.9 价值观反省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9.1 李约瑟问题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10.1 “整体分析”方法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后 记
(一) 初拿到这本书,光是封面那“法律出版社”的厚重感,就让人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敬畏之情。而“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这个书名,更是直击要害,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的宏大叙事,以及其中潜藏的种种复杂性。我一直对中国社会独特的运行模式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不像西方社会那样有清晰的理论框架可以套用,反而像一团深邃而迷人的迷雾,充满了韧性,也充满了变革的动力。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超稳定”的特质,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梳理历史脉络,去发掘那些支撑起中国社会长久以来之所以能够“兴盛”又“危机”并存的深层逻辑。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比如马克斯·韦伯对理性化和科层制的研究,或是涂尔干的社会团结论?又或者,作者会另辟蹊径,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我特别关注“危机”二字,它似乎暗示了书中不仅会描绘中国社会的辉煌成就,更会深入剖析那些可能导致不稳定、甚至动荡的因素。这种坦诚和深刻的探讨,正是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展望未来中国不可或缺的。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评分(二)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颇感振奋。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论证严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辽阔的社会学海洋中为我指引方向。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社会学研究者,但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概念,如“超稳定结构”这一核心论述,对我而言既新鲜又极具启发性。它不像那种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也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学术著作,而是恰到好处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社会细节相结合。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方式,使得论证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书中对于中国社会“兴盛”时期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文明的韧性与创造力,而对“危机”的深入剖析,则让我意识到了隐藏在稳定表象之下的潜在张力。这是一种令人警醒又发人深思的梳理。我感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社会视为一个静态的模型,而是将其置于动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其内部的演变机制和外部的影响因素。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当下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五)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中国社会结构认识上的一些空白。作者提出的“超稳定结构”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术语,更像是一种看待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全新视角。书中对“兴盛”与“危机”的交织论述,精准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种既充满韧性又暗藏挑战的特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他能够将历史的长河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制度、文化、思想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这种分析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我们看似熟悉却又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 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对于中国社会自身逻辑的深刻反思。它挑战了我过往的一些既有观念,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关系,并最终形成自己更为独立的见解。
评分(四)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充斥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思绪。作者对于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论述,绝非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根植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兴盛”与“危机”的辨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种看似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以及背后潜藏的那些不易察觉的裂痕,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也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从多个维度,如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制度设计、社会心理等方面,去层层剖析,试图揭示其内在的逻辑。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运行机制的全新框架,它帮助我跳出了过往一些简单化的认知模式,去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阅读过程本身,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不断反思,不断质疑,并最终形成自己更为成熟的判断。
评分(三)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兴盛与危机”——这两个词汇的并置,立刻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那种既辉煌又充满挑战的复杂图景。而“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的研究对象,让人好奇这个“超稳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维系。我一直觉得,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常常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独特节奏,似乎总是在某种框架下进行着内部的调整和演变,而不太容易出现颠覆性的变革。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理论化解释。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导致这种“超稳定”的深层原因,是制度性的、文化性的,还是社会心理层面的? 同时,“危机”的出现,也预示着书中不会仅仅是对“稳定”的赞美,而会包含对这种稳定结构可能存在的脆弱性、局限性,甚至潜在的风险的审视。这种辩证的视角,正是我们理解任何复杂社会都需要的。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自身的逻辑,以及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这种“超稳定结构”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分好评
评分不错,还没有看。。。。。。
评分不错,还没有看。。。。。。
评分物流有点慢,其他还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