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
定价:49.8元
作者:赵恺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0709319
字数:3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日本妄图侵吞东亚、称霸世界的秘史。
★觊觎中国、殖民朝鲜、决战沙俄,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快车道。
★藩阀政党的朝野角力,国进民退的社会矛盾,殖民扩张的军事冲动,这是日本近代***为激进的扩张变革时代。
★从明治到大正,从军事到外交,陆海相争、穷兵黩武,伴随日本文官集团的衰落和军部的崛起。
★揭秘朝鲜明成皇后被杀、中日二十一条、满蒙独立运动、北洋军阀混战等背后日本扮演的角色。
内容提要
《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聚焦于日本近代史上为激进的变革时代,填补了明治到大正之间的历史空白。甲午战争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又举全国之力与沙俄争夺东北。同时在华扶植代理人成为军阀混战背后推手,直至武装侵略中国。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德国围绕青岛展开的攻防战一度隐匿于史料之中。而干涉苏俄革命,出兵西伯利亚的军事行动背后更折射出日本国内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本书将以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的历史为线索,跟随日本军事扩张的脚步,为读者展现日本军部逐渐成为国家主宰的历史。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寒窗十载,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大学时代,无其他嗜好,只爱出没于图书馆中,故虽未到而立之年,已是书虫一头。专好于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出版有多部历史科普读物。
文摘
明治天皇逝世之时虽为年中,但根据东方帝制国家改元之际,万象更新的传统,西园寺内阁仍需要重新制定各项预算。此举自然又引发了日本陆、海两军的军费争夺战。事实上早在1911年11月,西园寺上台伊始,桂太郎当政时期一直隐忍不发的陆军此时再度鼓噪而起,重提当年扩建至25个师团的“增师案”。陆军方面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局势不稳,况且自日俄战争以来海军连增巨舰,总吨位已达66万吨,陆军却长期保持原地踏步的态势,于理不合。陆军方面要求增加5000万军费扩充兵力的提案,对于一心想要削减支出的西园寺公望来说当然不能答应。好在身为长州藩外围的陆军大臣石本新六还没来得及据理力争便病死任上,接替他的是日军的“工兵之父”――上原勇作。
上原勇作属于萨摩藩人士,本就对于田中义一等长州藩少壮派提出的“增师案”没有兴趣,对西园寺公望提出1913年财年再考虑增加陆军军费的缓兵之计也不愿多作反对。但他终仍难敌山县有朋等长州藩元老的压力,被迫行使所谓的“帷幕上奏权”,越过内阁直接向大正天皇嘉仁辞职。作为内阁重要成员的陆军大臣空缺,自然导致西园寺内阁无法运作。在陆军上下拒绝指派人员继任,形同“倒阁”的情况下,西园寺公望只能于1912年12月再度宣布内阁总辞职。
长州藩操纵陆军“罢工”,虽然成功扳倒了西园寺内阁,但却再度激化了萨长同盟内部的陆、海军矛盾。1912年12月21日,身为顾命大臣的桂太郎辞去内大臣兼侍从长的宫廷职务,再度上台组阁。萨摩藩主导的海军立即以拒绝指派将领担任海军大臣相回敬。但此时的日本海军早已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桂太郎借大正天皇的名义留任了西园寺内阁中的海军大臣――出身仙台藩的海军中将斋藤实,海军“罢工”的危机便被轻松化解了。但桂太郎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危机才刚刚浮出水面。
1912年12月19日,以西园寺公望为党魁的立宪政友会与立宪国民党等政治团体于东京歌舞伎町召开集会,以“根绝阀族,拥护宪政”为由,掀起了对抗桂太郎及萨长同盟的国民运动。桂太郎起初颇为强硬,在议会压制反对派的同时,假借大正天皇的名义要求西园寺公望匡救时局。但经历了多次“桂园交替”的西园寺公望及其身后的立宪政友会,早已厌倦了与萨长同盟如接力赛跑般的政治交易。1913年1月,立宪政友会议员尾崎行雄等在议会公然提出弹劾桂太郎内阁案,甚至连大正天皇都牵扯进来,指责桂太郎“把天皇当作挡箭牌,把诏书当作,攻击政敌”。
可以说形势发展到此时,政友会的矛头已经对准了萨长同盟的执政基础,即明治维新所建立起的天皇。对手的步步进逼,令桂太郎不得不以空前的强硬态势面对。他一方面出动军警集会群众,另一方面则试图解散国会。但经历了日比谷烧打事件的洗礼,日本的街头政治早已成熟。在东京遭遇军警之后,政友会的拥护者随即将骚动向广岛、大阪、神户、兵库等地蔓延。在众议会会长大冈育造等人“解散国会,必生内乱”的警告之下,桂太郎只能放低姿态,于1913年2月宣布内阁总辞职。不过萨长同盟并不甘心将权力让渡给政友会的公卿和新兴财阀,1913年2月20日,萨摩藩出身的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上台组阁。
萨摩藩所代表的海军手握巨舰大炮的订单,在三井、三菱等财阀眼中自然要比长州藩的陆军可爱一些,但政友会既然已经挑明要打倒萨长同盟,自然不会甘心长州、萨摩两藩间如此私相授受,蒙混过关。于是山本权兵卫首相的位置刚坐了不到一年,一场险些令萨摩藩势力被彻底请出日本海军的大风暴便席卷而至。
……
序言
楔子:甲午之后
自1868年,年仅16岁的少年天皇睦仁在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割据势力支持下,一举推翻统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以来,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扶桑岛国,随即进入了对内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现代化改革,对外秉承“失之欧美,补于邻国”的理念推行军事扩张的快车道。这一段时期被日本史学家以睦仁统治时的年号统称为“明治时代”。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可谓是明治时代的一幕高潮。多年以来日本在外交领域的折冲樽俎,全民厉兵秣马的全力备战,终换来了一场对他们来说堪称辉煌的胜利。正是基于战场上的优势,在1895年3月开始的中日马关谈判中伊藤博文才敢开出了要求满清“割让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群岛及澎湖列岛”及“赔偿日本军费3万万两”的无理要求。
和谈间隙伊藤博文特意在和李鸿章的闲谈中说道:“我国之兵已向台湾行进。”李鸿章还天真地表示:“除我国之外,英国不欲他国盘踞台湾。”但伊藤博文此时却底气十足,微笑着说道:“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不过伊藤博文的话还是说得太满了,英日之间虽然早有秘密同盟,但是西方列强却未必会对日本独霸东亚置若罔闻。
在4月17日的《清日讲和条约》正式文稿中,日本虽然将要求中国割让的辽东南部地区作了适当的收缩,将赔款减少了三分之一,不过这并非是李鸿章苦苦哀求的成果,而是日本为了缓解俄、德等西方列强的不满而已。就在满清就是否应该承认《马关条约》纠结不已之际,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联袂向日本递交备忘录,劝告其放弃确实领有辽东半岛一事,否则恐有招致冲突之虞。刚以武力恐吓过满清的日本,没有想到报应来得如此之快,只能连忙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可以拉拢英国,凭借日本的海、陆军力量与三国一拼。但英国给出的正式答复却是“已决定局外中立”。
没有英国的支持,日本根本无力对抗磨刀霍霍的沙俄。在沙俄向远东增兵,其太平洋舰队出现在神户、烟台附近海域,德国、法国同样派出战舰游弋于黄海的情况之下,伊藤博文只能无奈地向天皇睦仁报告“抵抗这些国家启开战端,现时是不可能的”。毕竟日本联合舰队即便算上俘获的北洋水师战舰亦不过8万吨,而沙俄海军仅在远东便有12万吨的战斗舰艇,日本无力独自战胜沙俄,更不用说三国联盟了。
5月5日,日本选择屈服和退让,日本外相向俄、德、法三国发出回复“根据三国之友谊的忠告,约定放弃辽东半岛之占领”。但是“三国干涉还辽”并非是中失国内主权的休止符,而是列强瓜分环渤海湾地区的冲锋号。1897年11月4日,德国海军借口传教士在巨野县为当地居民所杀的所谓“巨野教案”,派出3艘战舰运送700名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胶州湾。
面对德军的入侵,满清只能与德国签署《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的使用权“租给”德国99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沙俄又命其太平洋舰队于1897年12月14日开进了旅顺,并强迫清于1898年3月27日与之订立了《旅大租地条约》,租期虽然只有25年,但条约明确规定期满得续商租借之。
从整个东亚的政治环境来看,甲午战争可谓是一场中日两国两败俱伤的战争,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虽然侥幸获胜,窃取了中国的大量经济利益和领土主权。但是在满清遭遇重创的同时,日本也不得不独自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如果不是日本及时在辽东问题上抽手,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当时仍未贯通,那么日本很可能将在甲午战争中沦为不知黄雀在后的螳螂,宛如其半个世纪之后自我膨胀到极点时那样。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逻辑自洽性”的深刻揭示。我们常说军国主义是少数人的疯狂,但这本书却细腻地展示了这种疯狂是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多个层面获得“合法性”的支撑的。它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到那个体制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它运转的底层逻辑。比如,在论述经济危机与对外扩张的关系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转嫁矛盾”的论断上,而是结合了当时的产业结构、国际金融环境,甚至是国内舆论的引导方式,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闭环。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不得不去反思,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下,即便是看似理性的决策,也可能导向灾难性的后果。读完之后,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感受着每一个“不归路”的选择是如何一步步被推上去的,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复盘上,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权力结构中“路径依赖”的巨大惯性。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层级的决策者串联起来,展现了一种跨越数十年、却内核未变的思维定势——即“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执念。这种执念的形成过程,书中描绘得极其细致入微。它不只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且将这种“发生”置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去考察。例如,书中对“皇道派”与“统制派”的交锋分析,不仅仅是政治派系的斗争史,更是一种关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哲学辩论,只是这场辩论的终极裁决工具是刺刀和战舰。这种对深层结构性矛盾的挖掘,使得本书的厚重感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担心会陷入堆砌史料的泥潭,或者为了增强可读性而过度“文学化”。然而,这部作品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叙事节奏控制。它知道何时该放慢速度,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一个复杂的概念,也知道何时该加速,将一系列看似分散的事件迅速汇聚到历史的拐点上。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外交辞令与实际军事行动之间的张力时所使用的笔法。那些充满妥协和虚伪的国际谈判桌上的对话,与随后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执行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戏剧张力。这本书对“观念渗透”的描绘也十分精彩,它让我们看到,一套脱离现实的意识形态是如何从高层向下层层灌输,最终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指导着无数人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类型,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恰到好处地承载了应有的历史重量。尤其是对于那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比如某次著名的“事变”的爆发过程,作者的笔触冷静到近乎冷酷,却正是这种冷静,反衬出事件本身的残酷和不可逆转性。它有效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那些被后世钉上十字架的激进分子,其行为逻辑在当时的语境下,也被赋予了复杂的动机和驱动力,这使得读者在批判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审视自身的冲动。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对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逻辑链条所吸引,一步步被引领着去理解那场席卷东亚的时代洪流的真正成因和最终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历史的旁观者,却又深谙其中三味。他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平铺直叙的笔调,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一展开。读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内部的脉动,那种从明治维新后的激进变革到走向对外扩张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暗藏着巨大的风险。书中对关键人物的心理侧写尤其到位,比如那些军部高层的决策过程,那种在“圣断”与现实利益之间摇摆的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的军事行动时,从不吝啬于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战术部署还是后勤保障的困境,都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功底。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的脉络,更是在剖析一种深植于民族性格中的冒险精神是如何被权力一步步异化和放大的过程。它让我对近代日本的崛起和最终的衰落,有了一种更为立体和复杂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可以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