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是西方法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在西方文明史的各个时期,尤其是近代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备受关注。围绕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学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法律正当论将公民的守法理由归结为法律的正当性(合法性)。这种观点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资料的证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泰勒(tom.tyler)在芝加哥地区进行了一项关于“人们为什么遵守法律”的研究,该项研究特别强调了法律的合法性对公民是否守法有着独立的影响。本书是2006年普林斯顿-牛津出版的新版。 (美)汤姆·泰勒 著;黄永 译 著作 汤姆·R.泰勒,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系和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群体、组织和社会中的权力运作。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博弈论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科普读物,它以一种全新的、数学化的视角来审视个体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行为。作者并没有直接探讨“法律”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博弈模型,比如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公共物品博弈等,来揭示在理性人假设下,个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特定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通过这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每个参与者都理性地为自己打算,最终也可能导致一个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困境”。更重要的是,作者阐释了在重复博弈、引入声誉机制、信息传播以及第三方干预等因素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引导参与者走向合作,形成更稳定的、对集体更有益的策略。比如,在多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以牙还牙”的策略往往比一味合作或一味背叛更能获得长期的收益。这种从数学模型中提炼出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理解,很多看似“应该遵守”的规则,其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种精巧的策略博弈机制。作者还举例说明了这些模型在经济学、政治学甚至生物学中的应用,展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这本书让我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分析性的方式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合作,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不合作”。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著作,它着眼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以及公民服从的道德基础。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讨论“法律”的制定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国家有权力要求公民服从”以及“公民在什么条件下有义务服从”的根本性问题。作者首先梳理了不同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和权力的论证,从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到社会契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他特别强调了“正义”在构建合法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并分析了不同理论对于“什么是正义”的理解差异。书中还探讨了公民不服从的权利和界限,以及当政府的行为违背了其正当性基础时,公民是否可以进行反抗。这种对权力与服从之间关系的哲学审视,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政治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国家权力的存在,而是对其进行了追根溯源的质询,试图找到支撑这种权力的道德论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我们对法律的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害怕惩罚,更可能源于一种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一种对正义原则的追求,或者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稳定性的深切愿望。这种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政治权威,让我对“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某些规则”有了更深刻的、关于道德和正义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探讨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书籍,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解释了群体行为的形成与维持。作者并没有直接讨论“法律”这一概念,而是聚焦于更微观的个体心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在群体互动中放大或扭曲,最终导向集体性的行为模式。书中详细分析了从众效应、社会认同、权威服从、内群体偏好等一系列心理学概念,并结合大量的实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心理力量是如何影响个体决策的。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参与者在面临群体压力时,即使明知答案错误,也倾向于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选项。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遵循某些规则,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被动接受。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规范如何通过奖惩机制、社会压力等方式内化到个体身上,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这种“自然而然”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心理和群体互动的复杂交织。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叙事和故事在构建集体认同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认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故事,能够有效地将个体意志与群体目标联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对“为什么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做出某种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法律条文,触及了更深层的人性层面。
评分一本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著作,我近期有幸拜读了。作者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溯源,娓娓道来,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为何存在社会”和“为何需要规则”的宏大命题之中。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核心观点,特别是他们关于自然状态、天赋权利以及人民如何通过某种约定俗成的契约而联合起来,形成国家并服从于其权威的论证。读来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秩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经无数思想家艰苦卓绝的思辨,才逐渐构建出这套维系人类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石。书中对于“自然状态”的描绘,尤其引人入胜,有学者认为那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个体自由至上,但也因此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另一些学者则强调其中可能蕴含的某种自然理性,个体能够通过理性来认识到合作的益处。这种对比和辩证,为理解社会契约论的必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梳理,他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比如对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深远影响。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置身于思想的洪流之中,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激发出新的思考,让我对“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的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本关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在面对秩序和规范时所展现出的多样性。他并没有直接讨论“法律”的概念,而是深入研究了各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比如习俗、传统、宗教教义、道德观念以及部落中的长老裁决等。通过对亚马逊雨林部落、非洲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及亚洲某些传统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作者展示了在没有成文法典的情况下,这些社会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文化体系来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他详细描述了这些社会成员是如何通过世代相传的仪式、价值观教育以及对社会舆论的敏感性来约束个体行为的。例如,在某些社会中,对长者的尊重和对集体荣誉的重视,能够起到比任何强制性惩罚更强大的约束作用。书中还探讨了社会分层、权力结构以及性别角色等因素如何影响社会规范的形成和执行。这种对不同文化中社会秩序构建方式的细致描摹,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类社会对秩序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但实现这种秩序的方式却千姿百态,远不止法律条文一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社会行为的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