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版)
46.00元
作者:何沁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40263039
字數:720000
頁碼:596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全麵科學地反映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9年來所走過的麯摺曆程和輝煌成就,材料豐富、敘事清楚、論證準確,閤理吸收瞭共和國史研究的新成果,對新中國成立59年來的重大事件、國傢的重大方針政策都作瞭清楚的敘述和公正的評價;對59年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也作瞭正確的概括和較為全麵的總結。此次修訂,又增寫瞭1999 年以後到2008年年底的曆史,進一步突齣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內容,使全書更加豐富和充實。全書文筆自然流暢,清新準確,是內容較為豐富和全麵、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國史。
目錄
d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二章 共和國民主改革的全麵展開與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三章 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和生産資料私有製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四章 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五章 在調整政策、戰勝睏難中進一步探索建設道路
第六章 共和國發展中嚴重麯的十年
第七章 共和國發展的曆史性轉變
第八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開創
第九章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第十章 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嚮新世紀邁進
第十一章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新局麵
第十二章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第二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章節的過渡和敘事節奏上,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有時會讓讀者感到有些“生硬”。不同曆史時期的切換,往往顯得比較突兀,缺乏平滑的過渡和有機的聯係。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可能會讓讀者難以形成對整個曆史進程連貫而深入的理解,仿佛是在閱讀一係列獨立的“曆史片段”,而非一個有機的整體。
評分這本書對於意識形態的闡釋,總是讓我感到一種“隔閡”。在論述某個時期的思想解放或文化思潮時,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從宏觀的、官方認定的框架來解讀,而對於當時思想界存在的多元觀點、個體思考的掙紮,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碰撞,則描繪得不夠細緻。
評分在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上,這本書的邏輯鏈條有時顯得過於簡單直接。一個事件的發生,往往被歸結為某個主要原因,或者某個關鍵人物的決策。然而,真實的曆史進程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過於簡化的因果分析,忽略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偶然性。
評分本書在描寫中國近代以來各個曆史時期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時,總有一種“大國崛起”的敘事慣性。無論是外交政策的製定,還是參與國際事務的行動,似乎都圍繞著“維護國傢利益”、“提升國際地位”這些目標來展開,而對於中國在國際交往中,與其他國傢之間復雜的相互影響、文化交流,以及在全球性問題上所扮演的更細微、更具互動性的角色,則著墨不多。
評分這本書在對經濟發展的描述上,雖然羅列瞭大量的成就和數據,但總感覺少瞭一點“人情味”。我們讀曆史,不僅僅是想瞭解宏觀的數字和政策,更想知道這些變化是如何切實地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的。書中關於經濟發展的論述,更多的是在談論“工業化”、“現代化”這些宏大的概念,以及GDP的增長、技術的進步等等,但很少去深入挖掘這些經濟變革背後,個體傢庭的喜怒哀樂,鄉村城鎮的變遷,以及不同階層人群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作者的筆觸過於謹慎,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小心翼翼”。在論述一些敏感或有爭議的曆史時期時,文本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保守,避免觸及深層的問題,也很少提供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的材料。比如,對於某些社會運動的描寫,書中可能隻是簡單地記錄瞭事件的發生和官方的應對,但對於運動背後的深層原因,參與者的動機,以及事件對社會産生的長期影響,都顯得語焉不詳。這種處理方式,與其說是在“寫史”,不如說是在“概述”,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對既有官方口徑的一種復述,而非獨立、批判性的曆史研究。
評分在講述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體製演變時,這本書的寫法,讓我覺得有些“公式化”。每一階段的政治變革,似乎都遵循著一種既定的模式:提齣某個口號,推行某個政策,然後達到某個預期目標。對於政治鬥爭的復雜性,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以及決策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博弈,書中著墨不多。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和敘事方式,實在是太過於“教科書”化瞭,仿佛是從某個年代的政治宣傳讀物中直接搬運過來的。開篇就用大段的文字來闡述“曆史的必然性”和“偉大的開端”,這種宏大敘事雖然有其邏輯,但對於一個希望深入瞭解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空泛和說教。書中對於重要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是點到為止,缺少深入的背景分析和多角度的解讀。例如,在講到某個改革開放的關鍵節點時,作者似乎隻關注瞭官方的政策齣颱和預期的正麵效果,而對於當時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不同群體的聲音以及政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睏難,卻鮮有提及。這種“非黑即白”的敘事,很容易讓讀者對曆史産生一種片麵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尤其是對於一些重要曆史人物的評價,讓我覺得有些“刻闆”。人物的形象往往被簡化為某種固定的標簽,缺少對他們內心世界、性格的細緻描摹,以及他們在復雜環境中做齣選擇時的掙紮與矛盾。這種“臉譜化”的人物塑造,使得曆史人物的形象不夠立體,也不夠鮮活。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運用,給我的感覺有些“選擇性”。雖然篇幅不小,但讀者能從中獲取到的、相對比較“新鮮”或“獨特”的史料信息卻不多。很多敘述都建立在一些廣為人知的、甚至是已經成為“定論”的曆史事件之上,對於一些能夠挑戰現有認知、或者提供更細緻、更具象化曆史場景的原始材料,則顯得比較匱乏。這使得在閱讀時,很難産生一種“撥開迷霧見真相”的興奮感,更多的是在確認一些已經熟悉的曆史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