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
46.00元
作者:何沁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40263039
字数:720000
页码:596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年来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对新中国成立59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作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对59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作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此次修订,又增写了1999 年以后到2008年年底的历史,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内容,使全书更加丰富和充实。全书文笔自然流畅,清新准确,是内容较为丰富和全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国史。
目录
d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三章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四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的十年
第七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第九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十章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新世纪迈进
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新局面
第十二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于意识形态的阐释,总是让我感到一种“隔阂”。在论述某个时期的思想解放或文化思潮时,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宏观的、官方认定的框架来解读,而对于当时思想界存在的多元观点、个体思考的挣扎,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碰撞,则描绘得不够细致。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叙事方式,实在是太过于“教科书”化了,仿佛是从某个年代的政治宣传读物中直接搬运过来的。开篇就用大段的文字来阐述“历史的必然性”和“伟大的开端”,这种宏大叙事虽然有其逻辑,但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空泛和说教。书中对于重要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是点到为止,缺少深入的背景分析和多角度的解读。例如,在讲到某个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时,作者似乎只关注了官方的政策出台和预期的正面效果,而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不同群体的声音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却鲜有提及。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很容易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一种片面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让我觉得有些“刻板”。人物的形象往往被简化为某种固定的标签,缺少对他们内心世界、性格的细致描摹,以及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选择时的挣扎与矛盾。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够立体,也不够鲜活。
评分在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上,这本书的逻辑链条有时显得过于简单直接。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被归结为某个主要原因,或者某个关键人物的决策。然而,真实的历史进程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过于简化的因果分析,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评分在章节的过渡和叙事节奏上,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有些“生硬”。不同历史时期的切换,往往显得比较突兀,缺乏平滑的过渡和有机的联系。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可能会让读者难以形成对整个历史进程连贯而深入的理解,仿佛是在阅读一系列独立的“历史片段”,而非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本书在描写中国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时,总有一种“大国崛起”的叙事惯性。无论是外交政策的制定,还是参与国际事务的行动,似乎都围绕着“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地位”这些目标来展开,而对于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与其他国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以及在全球性问题上所扮演的更细微、更具互动性的角色,则着墨不多。
评分这本书在对经济发展的描述上,虽然罗列了大量的成就和数据,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人情味”。我们读历史,不仅仅是想了解宏观的数字和政策,更想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切实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的。书中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更多的是在谈论“工业化”、“现代化”这些宏大的概念,以及GDP的增长、技术的进步等等,但很少去深入挖掘这些经济变革背后,个体家庭的喜怒哀乐,乡村城镇的变迁,以及不同阶层人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演变时,这本书的写法,让我觉得有些“公式化”。每一阶段的政治变革,似乎都遵循着一种既定的模式:提出某个口号,推行某个政策,然后达到某个预期目标。对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以及决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博弈,书中着墨不多。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运用,给我的感觉有些“选择性”。虽然篇幅不小,但读者能从中获取到的、相对比较“新鲜”或“独特”的史料信息却不多。很多叙述都建立在一些广为人知的、甚至是已经成为“定论”的历史事件之上,对于一些能够挑战现有认知、或者提供更细致、更具象化历史场景的原始材料,则显得比较匮乏。这使得在阅读时,很难产生一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兴奋感,更多的是在确认一些已经熟悉的历史脉络。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作者的笔触过于谨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小心翼翼”。在论述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历史时期时,文本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保守,避免触及深层的问题,也很少提供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材料。比如,对于某些社会运动的描写,书中可能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事件的发生和官方的应对,但对于运动背后的深层原因,参与者的动机,以及事件对社会产生的长期影响,都显得语焉不详。这种处理方式,与其说是在“写史”,不如说是在“概述”,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对既有官方口径的一种复述,而非独立、批判性的历史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