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钟茂森博士儒释道经典讲座文集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研习报告(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每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阅读)
作 者:钟茂森 讲述
出 版 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版 次:1
页 数:1904
字 数:1050千
印刷时间:2013-1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书 号:ISBN 978-7-5126-0854-2
包 装:平装
本册定价:32.00
编辑推介:
★定弘法师出家前对一系列佛教经典的讲解。
★本文集包括《弟子规研习报告》《太上感应篇研习报告》《佛说十善业道经研习报告》《佛说阿弥陀经研习报告》《地藏菩萨本愿经研习报告》《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细讲六和敬》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其根是孝,其本是敬。落实在孝亲尊师。中华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古人有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又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1件好事还是读书。
以弘扬中华文化、净化社会人心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旨在劝人断恶修善、净化社会人心。自2010年出版钟茂森博士“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开始,四年多来,先后出版《群书治要》《国学治要》等国学经典和净空老法师、王凤仪老善人、钟茂森博士、蔡礼旭老师等古今大德的大量著作。其中不少图书被赠送给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元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等,并流通到加拿大、印尼、德国、马来西亚等地和台湾、香港等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几年来,“中华文化讲堂”系列图书累计发行数百万册,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利益了大量人群。
“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领域众所周知的图书品牌,许多寺庙、道观、传统文化机构将其列为必备藏书,许多读者不仅自己收藏阅读,更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文化礼品。
内容简介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弟子规》为儒之本,《太上感应篇》为道之根,《佛说十善业道经》为佛之根。这三部经典经文不长,内容易懂,容易受持,因此广为传诵。然“三岁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要将经典中的教诲落实于生活中,则非易事,看似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广的义理。
作者简介
钟茂森,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获经济学学士;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2007年辞职,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教学。201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五)在香港圆明寺畅怀老法师座下剃度,法名“定弘”。
在线章节阅读
目录
《弟子规》研习报告
绪 论
弟子规
总 叙
第1章 入则孝
第二章 出则弟
第三章 谨
第四章 信
第五章 泛爱众
第六章 亲仁
第七章 学文
结 劝
圣贤教育的闪光
附录:《弟子规》溯源
后 记
《太上感应篇》研习报告
太上感应篇
讲习缘起
解释名题
经文划分
总 纲
示 警
善因善果
恶因恶报
结 劝
后 记
《十善业道经》研习报告
前 言
佛说十善业道经
雍正皇帝上谕节录
解释名题
译者其人
法会因缘(本经序分)
详解经文(正宗分)
劝勉大众(流通分)
后 记
出版说明
《钟茂森博士儒释道经典讲座文集》收入钟茂森博士于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〇年间讲解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阿弥陀经》《细讲六和敬》《三十七道品》等八部经典的研习报告,共分为五册出版。
这些经典,都是修学佛法的入门必读典籍。《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是世间人要具备的做人规范,更是一个学佛人成就的大根大本。《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是佛门的“孝经”,是大乘修学的基础。儒释道三家修学都以“孝”为本,没有孝道,修学不可能有成就。《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经典,佛在经中劝导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出离六道轮回,成就无上菩提的无上法门。《细讲六和敬》是博士受恩师慈命对“《发心报名参加六和敬僧团》倡建书”的详细讲解。无论在家出家,以“六和敬”作为修行准则的四人以上的团体,就叫僧团。六和敬僧团出现的地方,一定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博士为我们具体阐述了“六和敬”的修学基础、修学方式、修学方向、修学目标以及修学使命。这些经典,不仅是一个佛法修行者应该学习的,对一般读者来说,也大有裨益。
绪论
《弟子规》是一部讲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教材。人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学佛的人,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学习《弟子规》便是实现这一切的入门根基。
许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起《弟子规》,还会有一点轻视的心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成人、父母更应该学。不仅是普通人学,念佛的人这一生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学佛有所成就,更要扎好这个根基。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成人的角度来学习《弟子规》,从一个学佛人如何来落实佛法的根基这个角度来探讨《弟子规》。
我们今天的讨论就以修德立业的根基为题。
“修德”,这一生我们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想要学佛,成就佛菩萨的大德,必须从《弟子规》入手。“立业”也是如此,世间人希望得到成功事业、幸福人生,没有《弟子规》的落实,也是达不到的。学佛的人想成就道业,也要从《弟子规》入手。
恩师目前在香港讲《华严经》,他说不能小看《弟子规》,它是入《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量寿经》都是无二无别的,这证明学习《弟子规》非常重要。
可能你听了这句话会想:《弟子规》孩子学尚可,所谓童蒙养正。小孩子用《弟子规》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这能说得过去。《华严经》是佛教里高级的佛法,是一乘法门,等于是佛法里的高峰,怎么能跟《弟子规》同日而语呢?恩师讲话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也是从华严境界里谈的,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规》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可是同样含有《华严经》深奥的学问。只是我们学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悟这个理,不懂得善用其心,所以才会轻视《弟子规》。
《华严经》里讲的有十玄门,十玄门里有个叫同时具足相应门,换句话说,《弟子规》所讲的义理同时也具足一乘佛法。比如说,《弟子规》第1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代表谁呢?他是代表一切众生的。佛法里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众生的呼唤我们都要“应勿缓”,这谁能做到呢?等觉菩萨才能做到。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众生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立即现身,令众生得到解脱,这才是“应勿缓”。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弟子规》与《华严经》的理是相通的。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哪一法不是华严呢?更何况《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义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性德也是人人都本有的,所以《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来都有,因为迷惑颠倒才迷失了。所以,必须通过修持性德,把性德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恢复自性。
今天讨论、学习《弟子规》,和一般的学习讨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作为成人,作为父母,作为修道之人,作为在世间想立大业,甚至想在出世法上能够得到道业成就的人,从这些角度来探讨《弟子规》。
既然《弟子规》与《华严经》无二无别,那么为了大家理解这句话,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看看《弟子规》是否具有《华严经》的大格局。末学不揣冒昧,虽然学问道德很浅,但是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所以,我们今天用华严宗法,来诠释《弟子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恩师所说的《弟子规》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同时,能够令大家对《弟子规》产生足够的重视。如果《弟子规》没有落实,学《华严经》也是很难入境界。
莲池大师曾经注释《阿弥陀经》,他所用的注释方法就是《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也是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这十门开启也就是用十个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所以古来大德所说的《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从两位大德——莲池大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确实《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具有《华严经》的架势。
恩师今天说,《弟子规》是《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二无别,现在我们效法古来大德,用华严十门开启来学习《弟子规》。
好。
评分物超所值!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物超所值!
评分挺好的
评分强........
评分赞!
评分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