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瑞卡茲有系統地介紹金本位制時代貨幣的角色,以及他所設定歷史上的三次貨幣戰爭:第一次貨幣戰爭(發生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讓我們了解過去歷史課本所看不到的金融細節與關鍵;第二次貨幣戰爭則說明二次大戰後,精心安排國際貨幣兌換機制的崩潰與調整過程;至於第三次貨幣戰爭則更說明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歐盟與中國大陸三者間展開如火如荼的貨幣競爭,以及20國集團(G20)面對危機可能的因應對策。第三次貨幣戰爭屬於「進行式」,讓讀者更好奇進行中的貨幣戰爭對我們生活可能的影響。作者對美國財政部在海嘯期間的作為,以及聯準會上兆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都持保留態度,因為縱使美國在通膨與外匯市場贏得一時的勝利,最後卻可能輸掉整場貨幣的戰爭。
作者简介
詹姆斯·瑞卡茲(James Rickards)
律師、投資銀行家兼風險經理人,在華爾街工作超過30年。受聘美國國防部、情報界,為主要避險基金業者提供全球金融顧問,曾協助策劃五角大廈歷來首度舉行的金融戰爭演習。
瑞卡茲經常接受世界知名財經頻道CNBC、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福斯(Fox)、C-SPAN電視頻道、彭博電視(Bloomberg TV),和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採訪。
目前任教於在西北大學和高等國際研究院。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系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
譯作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趨勢力:改變未來15年的世界樣貌》、《誰劫走了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下的6大價值型投資》等。
精彩书评
任何關心國際金融局勢、國家前途或對財經問題有好奇心的人,都該閱讀本書……參與討論「國際金融紛擾下,台灣的因應之道」,不僅有助於自己投資策略的布局,更可深化我們社會討論的金融課題。
——李桐豪 政大金融系教授兼立法委員
本書見解精闢……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如凱因斯學派、貨幣學派、衍生性商品,多所針砭……歐元區,看起來氣數將盡……美元獨強,但還能強多久?中國和蘇聯會不會聯手在市場上利用衍生工具狙擊美元?仍有待觀察。
——湯明哲 台大國企系教授兼副校長
一本精采、發人深省的書,敘述一些政府如何藉貶抑貨幣來創造財富,終歸失敗的事實。所有政策決策者、企管碩士生,以及任何關心西方民主政治長期穩定與繁榮的人,都該讀此書。
——索瑞斯庫(Sorin Sorescu),德州農工大學金融學教授
瑞卡茲揭露國家安全與國際金融市場間危機四伏的關係。我們原以為腳下踩著堅實的土地,其實更像站在沒有立錐之地的懸崖。政治人物、國家安全專家和金融市場,無不追逐著眼前的胡蘿蔔,卻無視於正把美國帶往絕壁。
——杜埃爾弗(Charles A. Duelfer),前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別顧問,《捉迷藏:在伊拉克探索真實》作者
穿上你的防彈衣,進入危險的全球金融戰場。瑞卡茲帶你坐上令人目眩的雲霄飛車,穿越貨幣戰爭的過去、現在,以及攸關你我的未來。
——貝克(Stephen H. Baker),退休海軍少將,第五艦隊參謀長,曾獲頒傑出服役勳章
明日戰爭的優勢在經濟,那些可能造成重大傷害的相關人物每天都在試探……幸好我們正在發展偵測方法,培養一群了解現代戰爭原爆點的核心幹部。本書提供精闢概論,教導我們該如何準備,以避免貨幣戰爭的爆發。
——薛佛(Joseph L. Shaefer),退休陸戰隊准將,美國空軍情報危機行動小組
瑞卡茲是一位文采過人、兼具全球視野的投資銀行家兼風險經理人。
——巴隆金融週刊(Barron's)
目录
推薦一 國際金融紛擾,台灣如何因應 李桐豪
推薦二 貨幣戰爭殺傷力,豈容忽視 湯明哲
前 言 我們正身處於「第三次貨幣戰爭」
第一篇 兵棋推演
◎第1章 戰爭前
金融兵棋推演
主權財富基金
金融珍珠港奇襲戰
◎第2章 金融戰爭
第二篇 貨幣戰爭
◎第3章 回顧黃金年代
古典金本位制:1870-1914年
創立聯邦準備系統:0907-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凡爾賽和約:1914-1919年
◎第4章 第一次貨幣戰爭(1921-1936年)
德國出現惡性通膨
法國法朗崩潰
邱吉爾實施黃金平價政策
羅斯福順利沒收民間黃金
◎第5章 第二次貨幣戰爭(1967-1987年)
布列敦森林體系終結
新經濟政策帶來的震撼
「美元王」重登寶座
◎第6章 第三次貨幣戰爭(2010年-)
太平洋戰區∕大西洋戰區∕歐亞戰區
全球遭遇戰
◎第7章 二十國集團(G20)對策
第三篇 下一次全球危機
◎第8章 全球化與國家資本
杜拜∕莫斯科∕北京
資本市場崩潰的危機
◎第9章 錯用經濟學
聯準會該負全責
貨幣主義∕凱因斯主義∕財務經濟學
華盛頓與華爾街:欺騙的雙塔
◎第10章 貨幣、資本與錯綜複雜
行為經濟學與複雜性
複雜理論與體系
複雜性、能量與金錢
◎第11章 結局:紙幣、黃金或混亂
多重準備貨幣
特別提款權
恢復金本位制
混亂的結局
結語
前言/序言
前言
我們正身處於「第三次貨幣戰爭」
1971年8月15日,在一個寧靜的週日晚上,尼克森總統以先發制人的姿態,在當時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宣布他的新經濟政策。美國政府準備實施全國性的物價管制,對外國進口產品課徵嚴苛的附加稅,並禁止把美元兌換成黃金。美國正陷入一場危機中,那是持續的貨幣戰爭摧毀了對美元信心的結果,而總統認為有必要採取極端的措施。
今日我們也在進行一場新貨幣戰爭,而另一波對美元信心的危機正醞釀中。這一次的後果將遠比尼克森所面對的嚴重。過去40年來全球化、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槓桿操作的成長,已使金融恐慌和危機蔓延幾乎不可能控制。
新危機很可能從貨幣市場開始,並迅速擴散到股票、債券和商品市場。當美元崩潰,美元計價的市場將隨之瓦解。恐慌將很快蔓延到全世界。
其結果將是,另一位美國總統─很可能是歐巴馬─將再透過電視和網路宣布激進的干預計畫,援引今日已經完備的法定權力,以挽救美元免於崩潰。這項新計畫甚至可能牽涉恢復金本位制。如果採用黃金,金價勢必大幅提升,以便以可得的固定黃金數量來支持已大幅膨脹的貨幣供給。之前已投資黃金的美國人新增的財富,將面臨以公平為名而課徵的90%「暴利稅」。歐洲人和日本人目前存在紐約的黃金將被沒收,轉而為新美元政策所用。當然歐洲人和日本人會拿到他們黃金的收據,可以用較高的新價格兌換新美元。
另一個可能是,總統選擇不恢復金本位制,而採取一系列的資本管制和創設全球性的國際貨幣基金(IMF)貨幣,來提供新流動性和穩定金融情勢。IMF的全球紓困不會使用不可轉換的舊美元,而會是一種新印製的全球貨幣叫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日子會照舊過下去,但國際貨幣體系已不可能恢復舊觀。
這並非天馬行空的揣測,以前全都發生過。紙鈔貨幣總是一再崩潰,資產遭凍結,黃金被沒收,資本管制接踵而至。美國無法免於這類事件,事實上,美國從1770年代到1970年代一直是美元貶值的主要倡議國,透過獨立革命、內戰、大蕭條,以及卡特時代惡性通膨時期的措施。上一個世代如果沒有發生貨幣崩潰,只是意謂下一次崩潰將會提早發生。這不是揣測,而是許多先決條件早已齊備。
現今美國聯準會(Fed)在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領導下,正進行金融史上最大的一場豪賭。從2007年起,聯準會便藉降低短期利率和大量放款來對抗經濟崩潰,最後利率已降到零,而聯準會似乎已用盡彈藥。
然後到2008年,聯準會發現一種新子彈: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的貨幣政策。雖然聯準會形容這項計畫是透過降低長期利率來寬鬆金融情況,這基本上是靠印製貨幣來刺激成長的計畫。
聯準會正嘗試拉抬資產價格、商品價格和消費者物價,以抵銷勢必會跟隨崩潰而來的緊縮。這基本上是一場拔河賽,對抗的是通常伴隨衰退出現的通貨緊縮。一如在典型的拔河賽剛開始常見的情況,兩方的力量總是勢均力敵,有一陣子情勢陷於僵局,只是繩子上聚積許多張力。但最後一方將崩潰,另一方將把敗隊拉過中線,然後宣告勝利。這是聯準會豪賭的本質。它必須在通貨緊縮占上風前激起通貨膨脹;它必須贏得拔河賽。
在拔河賽中,繩子是壓力從一方傳達到另一方的通路─本書的主題就是繩子。在通膨與通縮的較勁中,繩子就是美元。美元承擔勢力相抗的壓力,並把壓力傳遍全世界。美元的價值就是判定誰贏得拔河的方法。這種獨特的拔河賽實際上就是全面的貨幣戰爭,它不是比賽,而是對全世界每一種股票、債券和商品價格的攻擊。
對聯準會來說,在一個可能達到的最佳世界中,資產價格被拉抬上漲,銀行體質好轉,政府逐漸降低債務,幾乎沒有人注意到。然而,藉由空前規模的印製鈔票,柏南克變成二十一世紀的潘若斯(Pangloss)─期待會有最好的結果,卻未對最糟的狀況作周全的準備。
聯準會的印製鈔票冒著突然轉變成惡性通膨的極大危險。即使通膨不影響消費者物價,也可能波及資產價格,導致股票、商品、土地和其他硬資產的泡沫─像2000年的科技股或2007年的房市一樣容易爆破的泡沫。聯準會宣稱擁有必要的工具可以扭轉這種結果,但那些工具從未在這種情況、或如此大的規模下測試過。聯準會的藥方─提高利率和緊縮貨幣─很可能直接導致聯準會原本想避免的蕭條。美國經濟正跨立在蕭條與惡性通膨間薄如刀刃的界限上,數千萬名投資人、企業主和員工,都睜大眼睛看聯準會還能在刀刃上平衡多久。
更糟的是,這些狀況都不是在真空中發生。如果聯準會的政策操作僅限於對美國經濟,情況還會單純些,但它們不是。印製美元的效應是全球性的;藉由採取量化寬鬆,聯準會實際上已對全世界發動貨幣戰爭。許多大家擔心會發生在美國的聯準會政策效應,已出現在海外。美國印製美元意謂中國的通膨升高、埃及的糧價上漲,以及巴西的股市泡沫。印製美元意謂美國的債務貶值,外國債權人被以較廉價的美元償債。這種貶值意謂開發中經濟體的失業增加,因為它們的出口產品對美國人來說變貴。因此而引發的通膨也意謂開發中經濟體必須為銅、玉米、石油和小麥等商品支付較高的價格。外國已開始反擊美國導致的通貨膨脹,方法是補貼、關稅和資本管制;貨幣戰爭正迅速擴大。
儘管聯準會印製鈔票的規模達到前所未見的一兆美元,但貨幣戰爭卻不是第一次發生。貨幣戰爭以前就發生過─光20世紀就兩次─而且結局通常很悲慘。在最好的狀況下,貨幣戰爭只會帶來各國競相從貿易夥伴竊取成長的不幸。而最糟的情況是,它們惡化為接踵而至的通膨、衰退、報復,以及實際的暴力,各國競逐資源則導致侵略和戰爭。歷史前例可作明鑑,但今日的處境還更凶險,全球金融緊密牽連的規模和複雜性已增加千百倍。
令觀察家大惑不解的是,如此多的經濟學家未能預見或預防近幾年來發生的經濟災難。不只是他們的理論無法避免災禍,而且他們還使貨幣戰爭加劇。經濟學家最新的對策─例如被稱作特別提款權的全球貨幣─不但未能解決目前的任何難題,還隱藏著新危險。
新的危險不僅對美國的經濟福祉不利,對國家安全也帶來威脅。當國家安全專家檢討傳統上留給財政部傷腦筋的貨幣問題時,新危險不斷成為關注焦點,從中國暗中收購黃金到主權財富基金居心叵測的交易等等。最大的威脅是美元崩潰本身帶來的終極危險。資深軍事和情報官員現在已意識到,美國獨大的軍事霸權,只能靠美元同樣獨一無二的絕對優勢角色才能維繫。如果美元倒下,美國的國家安全勢必隨之瓦解。
雖然當前貨幣戰爭的結果尚未分曉,但如果美國和世界經濟的領導人未能記取前車之鑑的教訓,一些最惡劣的假設情況已經呼之欲出。本書將透過經濟政策、國家安全和歷史前鑑的透鏡,檢驗我們目前的貨幣戰爭。它將解開糾纏不清的失敗模式、一廂情願的想法以及當前公共政策制訂者的傲慢自大,並指出邁向資訊更完備及行動更有效的道路。看完本書,讀者將了解為什麼新貨幣戰爭是今日世界影響最深遠的鬥爭,也是能決定所有其他鬥爭結果的鬥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避开了您提到的书名及其内容: 书名:《时间旅行者的秘密日志:被遗忘的文明与未来的回响》 作者:伊利亚·范德堡 出版社:星火文库 页数:680页 定价:RMB 128.00 --- 内容简介: 《时间旅行者的秘密日志:被遗忘的文明与未来的回响》并非一本探讨宏大政治经济格局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兴衰的编年史,通过一位身份神秘的“时间观察者”的视角,揭示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关于文化、科技和人类精神的深刻转折点。 本书的叙事核心是一份从公元前3000年横跨至公元27世纪的私人手稿集。这位被称为“A.V.”的旅行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个致力于记录“技术奇点”发生前夕,各个文明内部结构如何悄然崩塌或飞跃的记录者。他或她(作者刻意模糊了A.V.的性别身份)拥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够以一种近乎非物质化的状态“渗透”到特定历史时刻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失落的辉煌与边缘的智慧(公元前3000年 – 公元500年) 开篇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社会组织形态。A.V.的日志并未关注帝国的疆域扩张,而是详细描绘了早期灌溉系统设计背后的数学原理,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无意中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章,记录了苏美尔祭司阶层如何利用对天象的精准预测,建立起一套复杂的“预言管理系统”,用以维系社会稳定,而非真正的神启。 在这一部分,A.V.花费了大量篇幅记录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毁前夕的“知识密度”。他描述的不是馆藏的稀有性,而是当时学者们在信息爆炸边缘所展现出的认知焦虑——当知识多到无法被个体完全掌握时,社会的反应机制是如何从“学习”转向“筛选”和“遗忘”的。 第二部:静默的转型与信仰的重量(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中世纪的部分被颠覆性地重构。A.V.避开了传统的教会权力斗争,转而深入拜占庭帝国和唐代长安的工匠阶层。他记录了哥特式大教堂彩绘玻璃的制造工艺中隐藏的“光学密码”——这些图案是如何在特定日照下,引导信徒进入某种集体冥想状态的。书中还收录了关于宋代活字印刷术早期实验的详细笔记,揭示了在技术推广初期,信息“碎片化”对传统文人阶层所造成的无形冲击。 这一部分的高潮在于对“黑死病”时期欧洲社会的心理侧写。A.V.观察到,疾病的爆发并非是简单的生物灾难,而是社会契约在极度压力下的重塑。他记录了城市中出现的第一批“无视隔离”的艺术团体,他们通过极端、即兴的街头表演来对抗对死亡的集体恐惧,这被A.V.视为现代个体意识觉醒的萌芽。 第三部:工业的幽灵与概念的边界(公元1500年 – 公元2000年) 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日志的焦点转向了“效率”和“衡量”对人类感官的重塑。A.V.在十七世纪的英国,记录了一位钟表匠如何试图将“时间”分割到比当时主流度量衡更精细的单位,最终因精神崩溃而放弃。这象征着人类对精确性的过度追求,如何开始与自然节奏脱节。 在对蒸汽时代工厂的考察中,A.V.关注的并非机器本身,而是工人对于重复性劳动的“心流”状态。他发现,长时间、单调的机械操作反而释放了工人们的潜意识,许多在车间地面上无意识画出的几何图案,竟与后世某些抽象派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进入二十世纪,本书探讨了早期的信息论如何渗透到日常语言结构中。A.V.对二战后城市规划中“功能主义”的批评尤为尖锐,他认为,当城市被设计得过于“有效率”时,反而扼杀了随机相遇和非计划性创新的空间。 第四部:数字回响与意识的拓扑(公元2000年 – 公元2700年) 日志的后半部分进入了推测和观察的混合体。A.V.记录了早期互联网如何催生了全新的“群体潜意识结构”。他描述了一种现象,即在特定的网络论坛中,观点传播的速度和强度,超越了任何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 最引人入胜的章节是对未来“感知技术”的描述。在公元25世纪,人类发明了一种能够共享短期记忆的接口。A.V.记录的不是技术的优越性,而是这种共享带来的“自我边界模糊”的危机。当个体经验不再是私有财产时,什么是“我”的定义? 核心主题:技术悖论与人类精神的韧性 《时间旅行者的秘密日志》的贯穿线索是: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其背后都隐藏着对人类某种核心感知能力的削弱或重定向。 A.V.的目的不是评判历史的对错,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峻视角,记录下人类在面对自身创造力时,所表现出的惊人适应性和难以磨灭的精神需求。 本书的语言风格模仿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游记与现代哲学随笔的结合体,充满了详实的技术描述、精妙的文化对比,以及对人类处境深沉的关怀。它邀请读者跳出线性的时间观,以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站立的此刻。对于任何对历史、人类学、认知科学以及未来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日志”提供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思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