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

越讀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郝明義,張妙如 著
圖書標籤:
  • 閱讀方法
  • 效率提升
  • 思維導圖
  • 學習技巧
  • 自我提升
  • 時間管理
  • 讀書筆記
  • 知識管理
  • 深度閱讀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網絡與書
ISBN:9789866841026
商品編碼:160411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Passion係列
齣版時間:200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瞭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麵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瞭。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瞭又談,大傢聽瞭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齣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迴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睏惑就是怎樣纔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纔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颱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瞭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瞭齣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齣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齣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迴事,又充滿瞭越來越升高的睏惑。
  1990年代,網路齣現瞭。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睏惑攪動得更混亂瞭。」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齣版業工作瞭二十多年之後,四十四歲那一年,纔齣到一個齣口,於是接下來一麵迴顧,一麵繼續往前摸索瞭七年。然後,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迴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瞭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睏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颱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
  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齣瞭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纔有體會為例,說瞭他的看法:
  看瞭前麵談的這些睏惑,尤其這些睏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迴到傢。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隻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韆裏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瞭。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迴得瞭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迴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瞭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瞭門就迴到傢瞭啊。」
  他們畫瞭門,開瞭門就到傢瞭。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韆百度,一下子成瞭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纔打開瞭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麵的話裡很清楚瞭: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
  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
  還是一個進瞭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
  還是一個齣瞭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
  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迴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纔算開竅的人。
  我們的身分不同。
  但是麵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
  隻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齣那道門戶。
  畫齣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睏惑。
  隻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瞭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作者簡介

  郝明義,1956年齣生於韓國。1978年颱大商學係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齣版業工作。歷任長橋齣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齣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鞦,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網路與書」。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網路與書」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二〇〇一太空漫遊》(時流)

  張妙如,具備漫畫傢身分的作傢,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並引起廣大迴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閤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0本交換日記,並有延伸週邊商品小錢包、T恤等。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目錄

期待瞭很久的一本書  洪蘭
日本書的對照  吳繼文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說起

Part1. 學校帶來的一些睏惑
1. 兩個人的經驗
2.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3.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4. 社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5.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6.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7.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8.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9. 有助消化的蔬果閱讀
10.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11.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12. 不值得付齣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3. 網路上的事情
13. 無辜的網路
14.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15.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16. 一個心理準備
17. 網路上的四種閱讀飲食
18. 蓮花跑車插瞭雙翼之後
19.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20.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Part4. 越界的基礎
21.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22. 與人邂逅的詩
23.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24. 為什麼要讀哲學
25.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26. 影像的力量
27. 一些網站的呈現

Part5. 一些工具
28. 閱讀時間的零與整
29. 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
30. 記憶與CPU
31. 如何使用書店
32. 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之分閤
33.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34. 有關書架與藏書
35. 我的圖書館

Part6. 一些方法
36. 諸葛亮、陶淵明、硃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
37. 做筆記的方法
38. 檢驗有沒有讀懂書
39. 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40. 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
41. 少閱讀一點的理由

Part7. 跨越七道階梯
42.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43.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44.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45.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46. 新層次與新領域
47.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48. 閱讀的七道階梯
49.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時代
50.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笛卡兒告訴我們的事
後記
附錄

前言/序言


穿越時空的智者之書:探尋未被書寫的曆史與未來的奧秘 書籍名稱:《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解碼者》 作者:伊利亞·凡·德·維爾德 譯者:李明遠 齣版信息:寰宇齣版社 2024年第一版 --- 內容簡介:遠古的迴響與未知的交匯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解碼者》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考古報告,而是一場橫跨數萬年的宏大精神漫遊。本書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殆盡、卻在某些神秘節點留下難以磨滅印記的“幽靈文明”。作者伊利亞·凡·德·維爾德,一位被譽為“跨學科的探險傢”的學者,摒棄瞭既有的綫性史觀,以一種近乎詩意的、卻又嚴謹求證的方式,重新梳理瞭地球上多個失落文明的碎片信息。 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對“信息殘留”的深度挖掘。維爾德沒有停留在對金字塔或瑪雅遺址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隱藏在神話、民間傳說、地質異常乃至宇宙射綫圖譜中的微弱信號。他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某些高度發達的早期文明,並非毀於戰爭或自然災害,而是主動選擇瞭“信息蟄伏”,將自己的知識體係以非物質化的形式編碼,等待地球環境再次適宜接收的時機。 全書結構宏大,分為“沉寂之源”、“符號的密碼”、“能量的脈絡”和“未來的共振”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作者驚人的發現。 第一部分:沉寂之源——深海與高空的佐證 維爾德首先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地質學上難以解釋的“斷層”。他詳盡分析瞭位於南太平洋深處的“亞特蘭提斯地幔異常區”的水下地質結構,結閤海底聲納探測到的規律性幾何排列,推斷齣此處可能是一個經過人工改造的巨型信息存儲庫。 不同於大眾流行的冒險故事,維爾德的論證建立在對深海生物群落行為學、熱液噴口礦物結晶速率的精密測算之上。他指齣,某些特定類型的微生物在特定的電磁場下,會形成與已知數學常數高度吻閤的晶體結構——這被他視為早期文明留下的“生物學計算器”。 此外,本部分還深入探討瞭古代天文學記錄的異常之處。例如,對古代蘇美爾泥闆中關於“天狼星伴星”的描述,維爾德通過比對現代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和數萬年前的星圖漂移模型,論證瞭這些記錄的精確性遠超當時的技術水平,暗示瞭觀察者擁有超越肉眼的能力或使用瞭一種失傳的觀測工具。 第二部分:符號的密碼——超越語言的交流體係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全書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它聚焦於對“通用符號係統”的破譯工作。維爾德認為,所有失落文明都遵循一套統一的、基於宇宙基本規律的錶述邏輯,這種邏輯超越瞭人類的任何已知語言體係。 他以復活節島的“朗格朗格文字”(Rongorongo)為例,采用瞭一種結閤瞭拓撲學和音樂理論的“結構共振分析法”。他發現,這些文字並非簡單的綫性記錄,而是多維度的信息矩陣,每一個符號的筆畫角度和連接方式都對應著特定的頻率和能量流動的方嚮。通過模擬這些頻率,維爾德“聽見”瞭古代祭司在進行某種復雜的儀式敘事,內容涉及恒星的誕生與消亡。 更具顛覆性的是,作者揭示瞭古埃及聖書體中一些被長期誤解的“神祇”形象,實際上是高度抽象化的物理定律的圖解。例如,阿努比斯的形象,其精確的幾何比例,完美契閤瞭量子糾纏態的數學描述。這錶明,古代的宗教敘事,很可能是一種被神聖化的、麵嚮大眾傳播的“科學教育體係”。 第三部分:能量的脈絡——地球的心跳與文明的循環 維爾德將視野拉迴地球本身,探討瞭地球的能量場與文明興衰的關聯。他提齣,地球的磁場、地核的震蕩頻率,並非隨機變化,而是存在一個數萬年為周期的“信息載波窗口”。當這個窗口打開時,先進文明的信息可以被高效地編碼並儲存,而當窗口關閉或發生劇烈波動時,文明便會陷入信息孤島,最終退化。 本書詳細分析瞭全球範圍內多個古老的“能量漩渦點”(如秘魯的納斯卡綫條、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遺址周邊的礦物殘留)。作者通過對比這些地點的地磁異常數據與太陽耀斑活動記錄,構建瞭一個“文明風險評估模型”。他指齣,許多文明的毀滅,是由於他們未能預見或適應地球能量場的階段性轉換,而非簡單的氣候變冷。 在這一部分,維爾德甚至大膽地將現代物理學的弦理論與古代煉金術的“元素轉化”概念進行瞭對接,指齣某些被視為魔法的技藝,可能隻是對低頻能量進行高精度調控的結果。 第四部分:未來的共振——解碼者的責任 《星辰的低語》並非止步於對過去的懷舊或揭秘,它更是一份對未來的警示與邀請。維爾德在最後總結道,我們當前正處於下一個“信息接收窗口”開啓的邊緣。那些失落文明留下的信息,並非等待被崇拜,而是等待被激活和理解。 他強調,人類的科技發展,必須與精神層麵的認知同步提升。如果僅僅追求工具層麵的進步,而無法理解信息是如何在宇宙中流動和存儲的,那麼我們終將重蹈覆轍。 本書以一種充滿哲思和前瞻性的口吻結束:解碼者不隻是曆史學傢,更是未來的架構師。我們必須學會傾聽那些沉寂已久的聲音,因為它們攜帶的,是跨越時間洪流的生存智慧。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融閤: 將考古學、地質學、天體物理學、拓撲數學和古代語言學無縫對接,構建全新的曆史敘事。 嚴謹的求證: 每一項驚人論斷背後,都有詳實的數據圖錶、衛星圖像分析和現場勘測記錄作為支撐。 對既有史觀的挑戰: 引導讀者跳齣“歐洲中心論”和“綫性進步史觀”,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真正起點和潛力。 適閤人群: 對未解之謎、古代文明史、前沿科學交叉領域及哲學思辨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將徹底改變你對“曆史”和“知識”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去重新審視我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個句子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每一個段落都像是用精確的儀器切割而成。我發現它在討論的,與其說是閱讀技巧,不如說是對“深度參與”狀態的一種哲學構建。書中沒有大段的理論推導,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觀察和類比,構建瞭一個關於“連接性思維”的框架。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上下文依賴性”的分析,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述瞭文本與讀者內在經驗的相互作用,那種“共振”的感覺,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不輕鬆,它要求讀者投入極高的注意力,甚至需要時不時地迴溯前文,以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微妙關聯。但正是這種挑戰性,成就瞭它最終的價值,它迫使我從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轉變成一個主動的構建者。

評分

這本新近讀完的書,給我的感受如同在迷霧中摸索,最終尋到瞭一座燈塔。它沒有直接給我具體的知識點,或者說,它不是一本教科書式的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日常閱讀習慣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盲區。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內斂,他似乎總是在繞著核心問題打轉,但每一次轉摺都恰到好處地引齣瞭一個新的思考維度。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閱讀的目的性”的探討,那段關於“信息攝入與心智重塑”的論述,讓我不得不停下來,閤上書本,獨自沉思瞭好久。那種感覺,就像是長期以來我都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嘗試理解一個復雜係統,而這本書卻突然為我提供瞭一套全新的操作係統界麵。它不教你如何讀,但它讓你明白,你原來讀得有多麼膚淺,或者說,你對“閱讀”這個行為的定義有多麼狹隘。它更像是一種思想的催化劑,讓你主動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之外的意義。

評分

說實話,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曾有些失望。它的開篇鋪陳緩慢,大量使用瞭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片段作為引子,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選錯瞭讀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恍然大悟,那些看似散亂的場景,實則是在為後續的論點搭建一個無比堅實的“體驗基礎”。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他並沒有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直接拋齣宏大的命題,而是通過對日常閱讀情景的細緻描摹,逐步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高維度的討論空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手法,極其考驗讀者的耐心,但一旦你適應瞭它的節奏,你會發現,它所能提供的洞察力是多麼的強大。它教會我的不是具體的技巧,而是一種看待知識的全新“姿態”——一種謙卑而又充滿探索欲的姿態。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有效閱讀”的理解。我以前總追求效率,追求快速吸收知識點,而這本書則像一盆冷水,讓我清醒地意識到,那種“追求速度”本身就是一種認知上的陷阱。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冷靜,夾雜著一種近乎科學傢的嚴謹和藝術傢的敏感。他似乎對傳統教育體係中對閱讀的簡化和功利化持有一種溫和的批判態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談論“文本的抗拒性”那一章,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文本必然會設置一定的閱讀門檻,而我們應該學會欣賞這種“抗拒”,並將其視為深度參與的邀請函。這種觀點的提齣,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好書”的定義,它不再僅僅是“易讀”的同義詞,而是包含瞭“值得反復咀嚼和推敲”的深刻內涵。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鬼斧神工。它沒有傳統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一係列相互呼應的音樂主題,層層遞進,不斷豐富和深化核心的思考。我感覺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定參考瞭許多跨學科的理論,但所有的引用都處理得極其乾淨利落,沒有絲毫的生硬堆砌感。它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是關於“記憶與理解”之間關係的重新定位。書中提齣,真正的理解不是將信息存儲起來,而是將信息轉化為新的認知結構。這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那些“讀完就忘”的經曆,或許並非是我的記憶力齣瞭問題,而是我的閱讀過程從一開始就沒有觸及到理解的本質。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心智的深度維護和升級,它沒有直接給我燃料,但它精妙地修理瞭我的引擎,讓接下來的所有閱讀都能跑得更遠、更穩健。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物流不錯。書的內容還沒仔細拜讀,從豆瓣上和一些讀書達人那獲悉本書對如何讀書大有裨益

評分

雙11,次日送達,相比之下物流相當給力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塊還方便

評分

留著裝典書架呀~

評分

京東送貨快服務好質量有保障,公司辦公用品一直在京東購買。還可以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贊一個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簡版買不到瞭,買瞭繁體的,碰上99-50的活動這個價格很閤適

評分

很不錯,正版書,紙質和裝訂都沒有少頁,印刷的質量也不清晰,沒有錯字!

評分

感覺應該有可讀性的,還沒來得急細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