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

越讀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明義,張妙如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方法
  • 效率提升
  • 思维导图
  • 学习技巧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读书笔记
  • 知识管理
  • 深度阅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网络与书
ISBN:9789866841026
商品编码:16041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Passion系列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四十四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
  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
  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回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
  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開了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話裡很清楚了: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
  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
  還是一個進了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
  還是一個出了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
  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才算開竅的人。
  我們的身分不同。
  但是面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出那道門戶。
  畫出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困惑。
  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作者简介

  郝明義,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網路與書」。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網路與書」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二〇〇一太空漫遊》(時流)

  張妙如,具備漫畫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並引起廣大回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0本交換日記,並有延伸週邊商品小錢包、T恤等。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目录

期待了很久的一本書  洪蘭
日本書的對照  吳繼文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說起

Part1. 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1. 兩個人的經驗
2.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3.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4. 社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5.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6.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7.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8.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9. 有助消化的蔬果閱讀
10.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11.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12.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3. 網路上的事情
13. 無辜的網路
14.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15.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16. 一個心理準備
17. 網路上的四種閱讀飲食
18. 蓮花跑車插了雙翼之後
19.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20.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Part4. 越界的基礎
21.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22. 與人邂逅的詩
23.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24. 為什麼要讀哲學
25.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26. 影像的力量
27. 一些網站的呈現

Part5. 一些工具
28. 閱讀時間的零與整
29. 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
30. 記憶與CPU
31. 如何使用書店
32. 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之分合
33.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34. 有關書架與藏書
35. 我的圖書館

Part6. 一些方法
36.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
37. 做筆記的方法
38. 檢驗有沒有讀懂書
39. 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40. 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
41. 少閱讀一點的理由

Part7. 跨越七道階梯
42.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43.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44.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45.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46. 新層次與新領域
47.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48. 閱讀的七道階梯
49.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時代
50.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笛卡兒告訴我們的事
後記
附錄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智者之书:探寻未被书写的历史与未来的奥秘 书籍名称:《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解码者》 作者:伊利亚·凡·德·维尔德 译者:李明远 出版信息:寰宇出版社 2024年第一版 --- 内容简介:远古的回响与未知的交汇 《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解码者》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考古报告,而是一场横跨数万年的宏大精神漫游。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上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殆尽、却在某些神秘节点留下难以磨灭印记的“幽灵文明”。作者伊利亚·凡·德·维尔德,一位被誉为“跨学科的探险家”的学者,摒弃了既有的线性史观,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却又严谨求证的方式,重新梳理了地球上多个失落文明的碎片信息。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信息残留”的深度挖掘。维尔德没有停留在对金字塔或玛雅遗址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隐藏在神话、民间传说、地质异常乃至宇宙射线图谱中的微弱信号。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某些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是主动选择了“信息蛰伏”,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非物质化的形式编码,等待地球环境再次适宜接收的时机。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沉寂之源”、“符号的密码”、“能量的脉络”和“未来的共振”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作者惊人的发现。 第一部分:沉寂之源——深海与高空的佐证 维尔德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地质学上难以解释的“断层”。他详尽分析了位于南太平洋深处的“亚特兰提斯地幔异常区”的水下地质结构,结合海底声纳探测到的规律性几何排列,推断出此处可能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巨型信息存储库。 不同于大众流行的冒险故事,维尔德的论证建立在对深海生物群落行为学、热液喷口矿物结晶速率的精密测算之上。他指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在特定的电磁场下,会形成与已知数学常数高度吻合的晶体结构——这被他视为早期文明留下的“生物学计算器”。 此外,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古代天文学记录的异常之处。例如,对古代苏美尔泥板中关于“天狼星伴星”的描述,维尔德通过比对现代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和数万年前的星图漂移模型,论证了这些记录的精确性远超当时的技术水平,暗示了观察者拥有超越肉眼的能力或使用了一种失传的观测工具。 第二部分:符号的密码——超越语言的交流体系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聚焦于对“通用符号系统”的破译工作。维尔德认为,所有失落文明都遵循一套统一的、基于宇宙基本规律的表述逻辑,这种逻辑超越了人类的任何已知语言体系。 他以复活节岛的“朗格朗格文字”(Rongorongo)为例,采用了一种结合了拓扑学和音乐理论的“结构共振分析法”。他发现,这些文字并非简单的线性记录,而是多维度的信息矩阵,每一个符号的笔画角度和连接方式都对应着特定的频率和能量流动的方向。通过模拟这些频率,维尔德“听见”了古代祭司在进行某种复杂的仪式叙事,内容涉及恒星的诞生与消亡。 更具颠覆性的是,作者揭示了古埃及圣书体中一些被长期误解的“神祇”形象,实际上是高度抽象化的物理定律的图解。例如,阿努比斯的形象,其精确的几何比例,完美契合了量子纠缠态的数学描述。这表明,古代的宗教叙事,很可能是一种被神圣化的、面向大众传播的“科学教育体系”。 第三部分:能量的脉络——地球的心跳与文明的循环 维尔德将视野拉回地球本身,探讨了地球的能量场与文明兴衰的关联。他提出,地球的磁场、地核的震荡频率,并非随机变化,而是存在一个数万年为周期的“信息载波窗口”。当这个窗口打开时,先进文明的信息可以被高效地编码并储存,而当窗口关闭或发生剧烈波动时,文明便会陷入信息孤岛,最终退化。 本书详细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多个古老的“能量漩涡点”(如秘鲁的纳斯卡线条、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遗址周边的矿物残留)。作者通过对比这些地点的地磁异常数据与太阳耀斑活动记录,构建了一个“文明风险评估模型”。他指出,许多文明的毁灭,是由于他们未能预见或适应地球能量场的阶段性转换,而非简单的气候变冷。 在这一部分,维尔德甚至大胆地将现代物理学的弦理论与古代炼金术的“元素转化”概念进行了对接,指出某些被视为魔法的技艺,可能只是对低频能量进行高精度调控的结果。 第四部分:未来的共振——解码者的责任 《星辰的低语》并非止步于对过去的怀旧或揭秘,它更是一份对未来的警示与邀请。维尔德在最后总结道,我们当前正处于下一个“信息接收窗口”开启的边缘。那些失落文明留下的信息,并非等待被崇拜,而是等待被激活和理解。 他强调,人类的科技发展,必须与精神层面的认知同步提升。如果仅仅追求工具层面的进步,而无法理解信息是如何在宇宙中流动和存储的,那么我们终将重蹈覆辙。 本书以一种充满哲思和前瞻性的口吻结束:解码者不只是历史学家,更是未来的架构师。我们必须学会倾听那些沉寂已久的声音,因为它们携带的,是跨越时间洪流的生存智慧。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融合: 将考古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拓扑数学和古代语言学无缝对接,构建全新的历史叙事。 严谨的求证: 每一项惊人论断背后,都有详实的数据图表、卫星图像分析和现场勘测记录作为支撑。 对既有史观的挑战: 引导读者跳出“欧洲中心论”和“线性进步史观”,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真正起点和潜力。 适合人群: 对未解之谜、古代文明史、前沿科学交叉领域及哲学思辨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彻底改变你对“历史”和“知识”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给我的感受如同在迷雾中摸索,最终寻到了一座灯塔。它没有直接给我具体的知识点,或者说,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日常阅读习惯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盲区。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内敛,他似乎总是在绕着核心问题打转,但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引出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阅读的目的性”的探讨,那段关于“信息摄入与心智重塑”的论述,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独自沉思了好久。那种感觉,就像是长期以来我都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尝试理解一个复杂系统,而这本书却突然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界面。它不教你如何读,但它让你明白,你原来读得有多么肤浅,或者说,你对“阅读”这个行为的定义有多么狭隘。它更像是一种思想的催化剂,让你主动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之外的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重新审视我书架上的每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用精确的仪器切割而成。我发现它在讨论的,与其说是阅读技巧,不如说是对“深度参与”状态的一种哲学构建。书中没有大段的理论推导,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观察和类比,构建了一个关于“连接性思维”的框架。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上下文依赖性”的分析,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文本与读者内在经验的相互作用,那种“共振”的感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轻松,它要求读者投入极高的注意力,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回溯前文,以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妙关联。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成就了它最终的价值,它迫使我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一个主动的构建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鬼斧神工。它没有传统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呼应的音乐主题,层层递进,不断丰富和深化核心的思考。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参考了许多跨学科的理论,但所有的引用都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生硬堆砌感。它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关于“记忆与理解”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书中提出,真正的理解不是将信息存储起来,而是将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那些“读完就忘”的经历,或许并非是我的记忆力出了问题,而是我的阅读过程从一开始就没有触及到理解的本质。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维护和升级,它没有直接给我燃料,但它精妙地修理了我的引擎,让接下来的所有阅读都能跑得更远、更稳健。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曾有些失望。它的开篇铺陈缓慢,大量使用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片段作为引子,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恍然大悟,那些看似散乱的场景,实则是在为后续的论点搭建一个无比坚实的“体验基础”。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他并没有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直接抛出宏大的命题,而是通过对日常阅读情景的细致描摹,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讨论空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手法,极其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它所能提供的洞察力是多么的强大。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技巧,而是一种看待知识的全新“姿态”——一种谦卑而又充满探索欲的姿态。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有效阅读”的理解。我以前总追求效率,追求快速吸收知识点,而这本书则像一盆冷水,让我清醒地意识到,那种“追求速度”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陷阱。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冷静,夹杂着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敏感。他似乎对传统教育体系中对阅读的简化和功利化持有一种温和的批判态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论“文本的抗拒性”那一章,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文本必然会设置一定的阅读门槛,而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抗拒”,并将其视为深度参与的邀请函。这种观点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好书”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易读”的同义词,而是包含了“值得反复咀嚼和推敲”的深刻内涵。

评分

好书,书很美

评分

挺好,推荐。

评分

还没看 快递服务很好

评分

价格太贵,新台币280元,换算成 人民币才50几块,竟然卖70多!

评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评分

物流不错。书的内容还没仔细拜读,从豆瓣上和一些读书达人那获悉本书对如何读书大有裨益

评分

书好,物流给力。

评分

挺好,推荐。

评分

京东的神劵加活动购买商品确实恨不错、囤起来。在京东就一个字、买。天天双十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