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法書新編12:宋黃庭堅墨蹟(下)

故宮法書新編12:宋黃庭堅墨蹟(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傳馨,陳階晋,何炎泉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法书新编
  • 宋代书法
  • 黄庭坚
  • 墨迹
  • 书法作品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古籍
  • 宋黄庭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
ISBN:9789575626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55875
包装:平裝
丛书名: 故宮法書新編(1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故宮法書新編12:宋黃庭堅墨蹟(下)》讲述了故宮將歷代前賢名家手蹟,分人、分代、分輯,次第專輯出書,採精版佳紙刊印出來,以供愛好中國書藝者臨摹欣賞。

内页插图

目录

致云夫七弟尺牘
致齊君尺牘
致公言通直執事尺牘
畫花氣熏人詩
跋蘇東坡畫黃州寒食詩(寒食帖)
畫松風閣詩

前言/序言


故宮法書新編13:元趙孟頫墨蹟(上) 內容簡介 本卷《故宮法書新編13:元趙孟頫墨蹟(上)》承接前代書法傳承,聚焦於元代書畫大家、文人領袖趙孟頫(1254年-1322年)的書法藝術精華。趙孟頫以其「上追晉唐,直追魏晉」的革新精神,成為元代乃至後世書法史上承先啟後、開宗立派的關鍵人物。本輯收錄的即是其書法成就中極具代表性、且首次系統彙編的早期至中年時期珍貴墨蹟,旨在全面展現其如何融匯篆、隸、草、行、楷諸體,最終熔鑄出獨樹一幟的「趙體」風貌。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是元代極少數能以學術、藝術成就震動當時士林,並在身後持續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巨擘。他的一生跨越了南宋的偏安與元朝的建立,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他的藝術主張不僅是個人的風格追求,更成為了元代士人重建文化自信、追溯漢人傳統美學的重要旗幟。 卷宗內容概述與藝術價值 本輯收錄的墨蹟,依據其書寫體裁與風格演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體現了趙孟頫在不同階段對古人法帖的深入研習與轉化: 一、楷書的典範確立與「臺閣體」的源頭 趙孟頫在楷書領域的貢獻無可取代,他倡導「還古」之風,力圖擺脫宋代尚意的鬆弛,回歸晉人遒勁、唐人法度的嚴謹。本卷中收錄了大量他的楷書作品,如信劄、題跋及部分小楷經文。 風格特點: 其楷書取法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溫潤,更著重於唐代顏真卿的法度與晉代鍾繇的古意相結合。線條圓潤而不失骨力,結構嚴謹卻不顯僵硬,呈現出一種「豐腴端莊,遒媚秀逸」的特質。學者稱之為「趙體」,其特點是筆畫起收一絲不苟,結構佈局平穩開闊,氣韻生動。 重要作品展示: 輯錄了數件早期書就、尚未完全定型的作品,可清晰觀察其如何從模仿古人進入到自我風格的提煉過程。例如,某些尺牘中透露出的清秀靈動,與後來的渾厚端莊形成對照,極具研究價值。 二、行書的流暢與意境營造 趙孟頫的行書是其最能展現個人性情與高雅趣味的部分。他認為行書是連接楷書的嚴謹與草書的奔放的橋樑。本輯重點展示了其行書的「妍美」一面。 法帖參照: 他對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用功至深,其行書的筆法繼承了「二王」的筆意,結構多變,用筆精到。然而,趙氏的行書又融入了宋人(如蘇軾)的雅致,使得整體風格更趨於流暢、秀逸。 篇章結構: 涉及的篇目多為酬答友人的書信、應酬記事,字裡行間流露出魏晉名士風度。本卷精選的作品,筆勢連綿,墨韻變化豐富,體現了其在行筆速度控制上的高超技巧,尤其對「牽絲」和「提按」的運用極為精妙,使線條富有立體感。 三、草書的繼承與創新 相較於他楷書的「正統」,趙孟頫的草書則更顯奔放與個性化,但這份奔放依然建立在對古法的深刻理解之上。 汲古的體現: 他的草書並非狂怪之態,而是以張旭、懷素的筆意為基礎,力圖回歸到漢魏章草的古樸氣韻。筆法上追求「線條的生命力」,線條時而如鐵畫銀鉤,時而如春蠶吐絲,變化萬千。 研究視角: 本卷中部分草書作品,展現了他在創作時對筆畫結構的精確控制,避免了流於筆勢的空泛。對於研究元代文人如何看待唐代草書的成熟,並試圖回溯其源頭,提供了直接的實證材料。 時代背景與學術意義 本卷的墨蹟主要集中於元朝建立初期至中期,這段時間趙孟頫身處政局動盪之中,其書法創作也體現了其複雜的內心世界和藝術追求。 1. 「復古」思潮的載體: 趙孟頫的藝術實踐,是對宋代尚意書風的一種反撥與修正。他試圖通過對晉唐正宗的堅守,重建士大夫的審美規範。本輯的墨蹟是研究元代士人如何通過書法重建文化身份的「第一手資料」。 2. 教育普及的影響: 由於趙體楷書的法度嚴謹、易於學習,很快成為元代官府和民間推崇的標準書體,對後世明清的科舉書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本輯的許多作品即為當時的「範本」性質。 3. 與文人圈的交流: 尺牘部分,展示了趙孟頫與當時文人雅士的密切往來,除了藝術交流外,也反映了元代知識分子在異族統治下的生存狀態與精神寄託。 總體而言,《故宮法書新編13:元趙孟頫墨蹟(上)》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理解中國書法史上「中興之主」如何通過筆墨語言,連接過去、影響未來的重要學術文獻。通過對這些原跡的細緻摹印與對比研究,讀者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趙體」的豐富內涵與無遠弗屆的藝術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故宫法书新编12:宋黄庭坚墨蹟(下)》的质量,绝对是超出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书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曾购入过不少同类书籍,但很多在印刷质量、内容深度上都显得差强人意。而这本书,从纸张的触感,到墨迹的呈现,都给我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放大细节的处理尤其让我惊喜,那些笔锋的转折,墨色的浓淡变化,在高清的图像下都清晰可见,为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理解书法的奥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不用说那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的考释文字,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理解能力,让我能够轻松地走进黄庭坚的艺术世界。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黄庭坚某些代表作的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书画修复工作室,与专家一同探究每一处笔画的秘密。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领略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精髓。我常常会反复翻阅,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正是优秀书籍的魅力所在。

评分

手握这本《故宫法书新编12:宋黄庭坚墨蹟(下)》,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黄庭坚的书法,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珍贵的方式,将这位大师的墨宝呈现在我们眼前。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个法帖的精心编排,从作品的原貌,到局部放大,再到释文和评析,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对照,更是对黄庭坚用笔的力度、运笔的速度、墨色的浓淡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都有着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书法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我常常会拿着书中的字帖,对照着自己的临摹,一点点体会黄庭坚笔下的精妙之处。有时,我甚至会想象,在那个遥远的宋代,黄庭坚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些传世之作。这种代入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和启发。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艺术鉴赏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近年来在书法学习上的一大空白。我一直对宋代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黄庭坚,他的书法既有王羲之的韵味,又有自己独特的风骨,变化多端,气势磅礴。而《故宫法书新编12:宋黄庭坚墨蹟(下)》这部作品,让我得以近距离、无障碍地欣赏到众多黄庭坚的经典墨迹。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几乎可以说是“所见即所得”,墨迹的细节,笔画的顿挫,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每一幅作品的深度解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字形结构的描述,而是深入到黄庭坚的创作理念,他的情感表达,甚至是他当时的人生际遇。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揣摩书中的文字,去感受那些笔墨线条背后的情感张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流露。它让我对黄庭坚这位伟大的书法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的书法学习指明了方向。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黄庭坚的书法,是通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感觉意犹未尽。直到入手了这本《故宫法书新编12:宋黄庭坚墨蹟(下)》,我才真正领略到这位宋代巨匠的艺术魅力。书中收录的作品之丰富,质量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那些被誉为“国宝级”的墨迹,在书中得到了极为精美的呈现,细节处放大,色彩还原度也极高,仿佛真迹就在眼前。我被黄庭坚那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笔法所震撼,他的字,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又如行云流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书中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不仅有对字迹的辨识,更深入地分析了其用笔、结体、章法上的独到之处,让我对黄庭坚的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书法本身,通过这些墨迹,我还能感受到黄庭坚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这种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饱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作品的背景介绍,了解了作品创作的时代、原因,甚至黄庭坚当时的心境,会让我对眼前的笔墨产生更深的共鸣。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这部《故宫法书新编12:宋黄庭坚墨蹟(下)》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自从拿到这本书,我就沉浸在黄庭坚的笔墨世界里,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书法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与灵动,细节之处更是精妙绝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黄庭坚行书的解读,那种跌宕起伏的笔势,饱满而又疏朗的结体,简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每一幅作品的旁边都附有详细的释文和注释,这对于我这样对古代书法不太熟悉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能够理解字句的含义,也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翻阅时,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敬意。我常常会拿出这本书,静静地坐下来,临摹几笔,虽然我的技艺远不及黄庭坚,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愉悦,仿佛自己的心也随之变得沉静而有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法鉴赏的书,更是一扇通往宋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的风骨与雅韵。

评分

强烈建议学习褚遂良书法的人士购买

评分

批发

评分

包装太Low 纸质外壳褶皱 还好里面没损坏 印刷可以 京东送货快 800台币也就是181元 还是有点贵 毕竟薄薄的一本

评分

京东的包装太“节约”了,包装硬度不够,运输途中函套都褶了!!!严重刺伤了我的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6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书画、织绣等易损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古代书画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宏的《华子冈图》等。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1045年7月28日),北 黄庭坚像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 《诸上座帖》封面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其风神洒荡,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落笔巧妙,至性天成,题额复吟诗,阁外松风听不绝;烟起寒溪,云深箬谷,吴宫连晋寺,山中胜迹景常新。”这幅镌刻在松风阁大厅廊柱上的楹联,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邑人周华琴先生之手,道出了古阁的人文景观及历史价值。 阁不在大,渊文则名。松风阁建于西山之巅的松林深处,与山下的吴王避暑宫、晋代古灵泉寺交相辉映,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西山“松风绝唱”景观的画龙点睛之作;又是宋代名贤黄庭坚为之命名、题额、吟诗,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的典范,因之历九百余年而声名愈隆。 早在宋时,西山松树就十分茂密繁盛,“万松岭”即因松之多而得名。据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所载,九曲亭附近有古松数十,“大皆百围千尺”。苏轼谪居黄州后第一次游西山,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的赞语。松、林、梅同居一山,组成一幅绿的画图,松风沙沙,流泉潺潺,于兹可见。

评分

我自己主要学写硬笔字,但却一直用的毛笔字帖,心里明白这是正路。

评分

文字介绍部分信息量挺大的。

评分

唐懷素自敘帖:故宮法書新編七,台版字帖,印刷精美,价格不便宜,趁着京东618搞活动收入,很好。

评分

担心的包装问题似乎没有遇到,不过觉得印刷的感觉不如在台北故宫书店看到的,不晓得是不是三刷的原因,也许是心理作用。

评分

名的“故宫法书”系列洋洋洒洒共出35册,学书者尽人皆知,其衍生物、翻印版几乎数不胜数。然正如时代要向前行,任谁也挽不住过去风流。在“故宫法书”问世半个世纪之后,小字辈儿“故宫法书新编”堂堂登上了历史舞台。如这是另一个可流传五十年的经典,愿我见证他的诞生。 首批出版的是第一辑《晋王羲之墨迹》与第二辑《唐孙过庭书谱》,依书中所言,各册选件与分辑将基本参照原“故宫法书”系列,逐年编印,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是“故宫法书”的彩印升级版。先来看看这新系列出版的规制:大8开本,外设封套(这回换成了较常见的抽屉式封套,工艺简单,取用方便,但不易保护书角。用纸也不甚厚,偏软),内书册为胶装右翻式,采用克数较重的哑光纸,纸质硬(那是相当硬。很好的防止了透印,可降低了平整性),反光尚可接受,这些条件加在一起却产生一个问题:书摊开后很难平置(这就让人怀念二玄社胶装工艺的优点来了),如用来做习书范本,摆放是个头痛问题。看惯我闲谈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制作技术上是比较吹毛求疵的,因此以上问题大家姑且当做蛋中之骨吧。内页全彩印刷,文字保持了传统竖行。内容方面,收录的各帖全卷原大(这里先卖个小关子 ,后文再细谈)印入,每帖引首题跋齐全,后有详细研究介绍,论资料性,是强过日本印本多多了。负责摄影的是故宫摄影小组(听起来像是个兴趣小组………………),令人略感意外的,摄制质量颇为稳定,表现不俗。风格上,用得一个“柔”字;效果上,当得一个“润”字(这在现今数码摄影年代是有些异数的)。法書翰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重要文物之一,如同其他院藏文物,主要源自歷代宮廷收藏外,亦含近數十年之捐贈與購藏。其中如唐摹晉帖,宋代文士自書詩帖,歷朝名賢翰札,帝王御筆題贊及明清書法大家長卷巨軸等,皆有重要名蹟。文赋很有名,不仅因着陆柬之的来历、文章的本题、曾被人夸过的唐人晋风第一,因着那么多有名的题字、题跋,还有一件事几乎同样有名(尤其在我们书友圈中),那就是………………没什么好的印本。准确地说,是没出过什么平价的好印本,要说台北故宫所藏墨迹本已被二玄印得七七八八,尤其是其中著名的一些长卷,反复印过看得人手软,可是有意无意地,总是落下这件文赋。数数近年二玄知名的套系:书迹名品丛刊、中国法书选、原色法帖选、故宫法书选…………都没有文赋的踪影,只有高高在上的复制品可一窥芳泽原貌(我看他们是成心的用饥饿疗法………… )。黑白的曾有数种海外版珂罗(包括故宫法书),但精制的也没什么,大多数朋友只好买来各种翻印的“二手货”勉强度日。做文赋的粉丝,怎一个苦字了得啊。与很多顶级出品一贯的追求锐感相反,这个摄影小组更追求过渡的自然和层次,并不是一眼缘的漂亮。比如第一开题的四个大字,由于墨色浓淡表现力极强,描补处明明白白,同一笔中豪锋各处蘸墨不匀也清晰可辨。色彩较古拙,稍偏饱。网点控制尚好。台北故宫终于不再陪北京难兄读书,技术环节从之前的南宋特展图册开始,也让人可以放下心来了。说明文字也是升级版的,纳入了近年的一些补充考证和论述,这都是好事。但细读读,却发现了些错别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