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

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拉圖(Plato) 著,侯健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政治哲学
  • 古典哲学
  • 柏拉图
  • 理想国
  • 正义
  • 乌托邦
  • 古希腊
  • 政治思想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ISBN:9789570843521
商品编码:1606939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4-02-14
页数:38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元前411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
  柏拉圖著作的特色,就是對話體,而且都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的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中出現。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出的場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和風範,尤其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了解與掌握。
  另一方面,柏拉圖也表現了蘇格拉底求真求實的特殊方法──即辨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家,開創了一種研究與寫作的形式,為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因此,《柏拉圖理想國(二版)》對國內有志於哲學、政治、文學等各方面研究的人,是一本必備的參考著作。

作者简介

  柏拉圖(Plato),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理士多德的老師,三人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將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並在雅典創辦了學院(Academy)。
  柏拉圖的著作多以對話體寫成,包括:《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侯健(1926-1990),號建人,山東人,民國十五年生,臺大外文系畢業,賓夕凡尼亞大學碩士,石溪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歷任國立臺灣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系所主任等,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曾主編學生英語文摘、文學雜誌、中外文學等。

目录

序/高友工
譯者序/侯健
卷一 正義的意義
卷二 正義之源
卷三 宗教與文化論
卷四 國家與靈魂
卷五 國衛的生活
卷六 知識說
卷七 地穴
卷八 歷史說
卷九 專制者
卷十 來生說

精彩书摘

  登場人物蘇格拉底(敘述全部經過者)
  塞伐洛斯
  葛樂康
  傅拉西麻查斯
  阿第曼圖
  克雷托方
  波勒麻查斯
  其他未發言的聽眾對話發生在百里阿港塞伐洛斯的家裡。全部對話,由蘇格拉底在發生的次日,告訴提米烏斯、赫默克拉提斯、克里提阿,和在《提米烏斯》一書裡出現的一位無名氏。蘇:昨天我和阿里斯東的兒子葛樂康到百里阿,以便向女神祈禱,也好看看他們怎麼樣慶祝這個新的節目。我對居民的賽會行列,頗覺喜歡;不過,色雷斯人的行列,縱非更好,也同樣地美。我們祈禱完畢,看了熱鬧,就轉向回城;就在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塞伐洛斯的兒子波勒麻查斯從遠處看到我們,而且告訴他的僕人,跑來請我們等他。僕人從背後拉住我的長袍說:波勒麻查斯希望我們等一等。我轉過身來,問他的主人在哪裡。那個年輕人說,他在那邊,正追著過來,只要您等一等。葛樂康:我們當然要等。〔過了幾分鐘,波勒麻查斯來了,還有葛樂康的弟弟阿第曼圖、尼西亞斯的兒子尼塞拉圖,以及其他看賽會的。〕波勒麻查斯:蘇格拉底,我看你跟貴友已經要回城了。蘇:你倒並沒有太錯。波:你看到我們有多少人沒有?蘇:當然看到啦。波:你覺得比這麼多人都厲害?要不然你們就不能走。蘇:不是還有個辦法嗎?說不定我們會勸勸諸位讓我們走呢?波:我們要是不肯聽你的,你還能勸得動我們嗎?葛:當然不能。波:你可以確定:我們不會聽你的。阿第曼圖:有沒有人告訴你們,今天晚上要為女神舉行騎馬火把賽跑?蘇:還有馬!這倒是創舉。是不是騎馬的要在賽跑時拿著火把,互相傳遞?波:不錯。而且慶典也要在晚間舉行,你實在該看看。我們不妨吃完飯後,就儘快出來看賽會。有些年輕人要聚一聚,我們也可以好好地談談。留下來吧,不要彆扭。葛:既然你非這麼著不可,我們大約只有從命啦。蘇:既是「如此決定」,那就只好如此啦。〔因此,我們就跟著波勒麻查斯到他家裡;遇見了他的弟弟李西亞與攸希的摩,再還有查西當尼亞的傅拉西麻查斯、皮安尼亞的查曼提迪斯,和阿里東尼摩的兒子克里托方。另外又有波勒麻查斯的父親塞伐洛斯,我已許久未見到他,覺得他老了不少。他坐在有靠墊的椅子上,頭上戴著花環,原因是他已在院子裡上過祭;屋裡還有幾把別的椅子,擺成半圓形,我們就在他旁邊坐了下來。他很高興地跟我打招呼,然後:〕
  ……

前言/序言

  序
  高友工
  一部完美的《理想國》的中譯本終於在中國出版了,這實在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化史上的大事。也許有人並不同意我對這本譯本的重視。我希望能在這解釋一下。
  西洋文化對近幾百年來的中國的衝擊是夠強烈的了。於是談中西文化優劣異同似乎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史上的課題。但是談了幾百年,到今天大家還是在「體用」之類的範圍打圈子。但這不能責怪任何討論文化史的學者,因為真正要能透視這兩種文化的同異,是要分別對這兩個都有幾十世紀歷史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這在一般人說來是談何容易的事。即如專治中國文化史的學者已經要窮畢生之力才能對這個題目有所得。能有餘力來兼通西洋文化史實在是強人所難了。同樣地,國人治西洋文化史又何能真正地就以中國文化是「生而知之」的知識,輕率地比較品評。至少我們希望一些鄉愿要全盤抵制外來文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也希望一些鍍金回來的洋博士高談中國文化的時代也過去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對這個影響到每個中國人的生活的問題有一個更深入地了解;同時,這個問題也應該牽涉到每一個中國人,有一個更廣大的聽眾。
  這段話似乎有很多矛盾。第一是我個人曾屢次聲明我討論的問題不是「中西文化比較」的問題,而是兩種(或多種)不同「結構」或「理想」的問題,那麼我為什麼現在要反過來希望大家討論這個比較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在談不同「結構間架」、「理想類型」,我們可能就是在談更大的文化差異。但是在我們沒有把細的問題澄清以前,突然進入了更大的問題,結果所得的無非是一些新的「文化八股」。我個人覺得沒有那種縱覽全局的氣派,但是一些點點滴滴瑣碎的分析工作也許還可以勉強做到。所以我始終是認為這種「比較」工作是個大課題;但要能有超越前人的識見,恐怕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要靠大家分工、集結眾人客觀分析的結果。
  這裡彷彿又暴露出我的第二點矛盾。這種分工的努力也許能有更深入的成就,但卻離我所說「普及」的方向更遠了?表面上看的確如此。何況這種深入地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百年大業。一時談不到結果,更談不到人人可以參加論辯了。但是我認為做文化史的比較是要靠學者不斷的努力,往往會陷入「專家」專制的領域。而對西洋文化理想有個深入的了解,是一個受過普通教育的中國人能夠做的。這種了解至少應該符合幾個起碼的條件。第一,是了解的對象不是整個的西洋文化;而是西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他們文化理想的作品。因此這種作品在時代上是整個希臘、羅馬、希伯來文化傳統最早的,而在思想史上是最有影響的。最理想的代表作自然是這裡要介紹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它雖晚於一些希臘的史詩,但在以後整個文化理想的形成卻是無與倫比的。第二,了解的過程不是依賴其他學者的分析解釋,而是讀者自身直接的接觸。說到這點我們不能不慨歎我們翻譯事業的落後,人人可以說理想的讀書方法是通過原文。但是以柏拉圖來說,在英美有多少人是直接讀原文呢?既然學問是天下的公器,把重要的著作譯成我們可讀的語言可以說是一件最基本的工作。但這部最有代表性的西洋經典到現在才被全部譯成可讀的中國語言,不能不說是一件既可喜又可歎的事。可喜的是從此我們每個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都能直接接觸這部西洋經典,大家都可以參加柏拉圖《理想國》中思想的論辯。無形中也使我們的中西比較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可歎的是這部鉅著要在白話文出現之後等了這麼多年才有一個理想的完善的譯文。
  不過這個等待也許是值得的。侯健學長在英文方面的造詣是人所盡知的,但是他在中文方面的功力卻不是一般人所知的。我在這裡說他在這兩方面都是我的師輩,也許只證明我自己兩方面的淺陋,並不能證明他的深厚。但每位讀者都可以自己去讀譯;高興的話還可以對照原文(英文版)。這樣流暢而忠實,通俗而典雅的譯筆是少有的吧!我最大的期望是侯學長以及其他兼通中外的學者能繼續努力,把其他重要的經典也都這樣地翻譯出來。
  但是,只稱美譯者的文筆則不免忽略了他在學識方面的成就。熟悉侯兄的人都知道他平時也是能倚馬萬言、文不加點。但是我們聽眾往往有無法完全領會的苦處。其實這過錯全在我等。因為他的思路敏捷,且學識過人;他的旁徵博引如同天馬行空,至少對我這個學識淺陋的人往往茫然不知所從。我感覺非得通聲韻,治訓詁,熟讀八家、李杜、莎翁、白璧德不能悟其妙旨。他是專治英美文學的,但近年來對中國小說就有不少卓見,見諸文章。現在細讀所譯《理想國》更非對西洋思想有深刻了解不能到此境界。所幸這裡柏拉圖限制住了他。所以文中我們不解的,只能由作者負責,不是忠實於原文的譯者之過了。
  這部譯著出來以後,我們也許應該重新想一些問題,而且每個中學生也都應該想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至少我可以提出一個我以為是《理想國》應該給我的啟示:即是為什麼在西洋文化中一個分析的傳統能占有如今這樣一個統領的地位?是否我們可以從理想裡看到這個分析哲學和知識論的淵源?一九七六年Nicholas P. White在柏拉圖論知識與實在(Plato on Knowledge and Reality)還在說:「我以為柏拉圖的知識論已在現代英美哲學中成為一可能而且不能避免的哲學思考與辯論的中心主題。」(p. xiii)就我來看西洋思想史始終沒有真正地擺脫柏拉圖的影響。而柏拉圖本身在《理想國》中實際上也正是代表一種對當時希臘理想的反省。因此可以把《理想國》當作人生哲學讀,也可以視之為政治哲學,甚至於形而上學。但是我以為最有意義的關鍵是在全書開出「知識、真理、實存」這個大題目。這樣把握住不只是全書的精神,而是全書在西洋文化發展中的精神。也許我們才不至於再重蹈早年以柏拉圖比孔、孟的覆轍。讀書要能「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也許我們應該多辯論一下這個「環中」是什麼吧?
  今天草完這篇短稿正是我從臺北飛來雅典的次日。重遊蘇格拉底、柏拉圖昔日論辯的廣場,風物也許已不似當年。但我感覺的臺北和雅典在「物」的層次上也許相去不遠。一樣的炎午,一樣的緣蔭。甚至於人種的差異也只是最膚淺的特點。可是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內容也許是迥然不同。這只有等你讀了柏拉圖後再做的解答吧!
《哲人王的诞生与城邦的重塑: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深度探源》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希腊文明中关于理想城邦构建的宏大构想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辨。它并非仅仅是对柏拉图著作的复述或注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探究从苏格拉底的精神遗产到后世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演变脉络。全书力求呈现一个多元且复杂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图景,聚焦于城邦(Polis)的本质、正义的实现路径,以及个体在城邦生活中的伦理定位。 第一部分:城邦的危机与哲学的觉醒 本书开篇追溯了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民主制度的鼎盛及其内在的张力。通过对伯里克利时代演讲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古典民主的辉煌与局限。紧接着,焦点转向了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思潮,探讨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论断如何动摇了传统伦理与政治的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出现被描绘为一次思想上的“牛虻”式介入。书中详述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如何致力于唤醒人们对普遍真理的追求,尤其强调了其对“知识即德性”这一核心命题的坚持,为后来的理性建构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理想秩序的蓝图构建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它将结构性地考察古希腊思想家们为解决城邦危机所提出的宏伟蓝图。我们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分析,而是将不同学派的“理想城邦”构想置于一个横向比较的框架中进行审视。 城邦结构的三元模型: 深入分析了划分社会阶层(或功能)的努力。探讨了对“守护者”阶层的特殊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考察了教育体系在塑造城邦公民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里着重论述了对财产和家庭制度的革命性设想,并非仅仅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对当时社会弊病(如财富不均和家庭私利对公共利益的侵蚀)的直接回应。 正义的本质与城邦的和谐: 书中详细辨析了“正义”在不同层面的含义。从个体灵魂内部的秩序(理性、激情与欲望的恰当分工)到城邦层面的功能分配(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构建了一条清晰的类比链条。这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正义”是否等同于“对强者的利益”的论断,并提出了德性作为城邦稳固基石的观点。 知识与统治权力的结合: 深入探讨了关于“哲人王”概念的起源与逻辑必然性。强调了统治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的性质——这种知识超越了日常的政治算计和变幻莫测的民意,而是一种对“善的理念”的把握。这部分内容详述了这种统治模式对精英素质的极端要求,以及它对民主制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从“善的理念”到经验的政治学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从乌托邦式的理想城邦转向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性观察和对可行性政治的探索。 灵魂的堕落与城邦的衰败: 细致勾勒了理想城邦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五种政治形态”的动态过程。从贵族制到荣誉制(僭主制)再到民主制的演变,揭示了每种体制下主导的欲望(如荣誉、财富或自由)如何扭曲城邦的本真目的。这种演变路径为后世政治哲学家提供了理解政体更迭的经典模型。 对民主制的深刻批判: 详细剖析了对雅典民主制的批评焦点,包括其易受煽动性言论的影响,以及“无知者有权决定国家大事”的内在风险。这种批判并非全盘否定民主的价值,而是揭示了其在缺乏强力哲学引导下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与经验的回归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讨论的焦点转向了柏拉图的学生,探讨其学说如何被修正和扩展。 “最好的城邦”与“次好的城邦”: 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如何从对“绝对最好”的理念追求,转向对“可能实现”的政治秩序的探究。重点分析了其对不同宪法的分类方法,以及“政体混合论”的核心思想,即如何通过平衡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来实现稳定性。 公民权与社群伦理: 详述了亚里士多德对“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的实践性解读。探讨了公民的定义,以及在城邦中实现“美好生活”(Eudaimonia)所需的伦理实践。这部分强调了政治生活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的终极场域,而非仅仅是工具性的保障。 结论:回响至今的古希腊遗产 全书最终总结了古希腊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持久影响,尤其是在关于法治、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精英统治与民众参与之间的永恒张力等议题上的贡献,为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系。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这些思想源流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而非满足于对某一特定文本的简单介绍。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畏惧的心情。我之前对柏拉圖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具体他说了什么,思想有多么深远,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第二版在文字的打磨上,以及对相关历史背景的补充上,都做得很到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才能稍微领会其中的精妙。书中关于灵魂的论述,以及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划分,虽然有些观念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争议,但它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方式,依然具有极高的启发性。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理想”,以及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火花。

评分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感觉脑袋里好像被点亮了一片新的天地。这本书给我的震动,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而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却又深刻地改变着我对事物看法的影响。我一直对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而这本书正是从最根本的层面去探讨“正义”是什么,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版的编排和注释,真的太友好了,让我这种不是专业出身的人,也能比较顺畅地跟随柏拉圖的思绪。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不同政体类型的分析,从贵族制到僭主制,那种循序渐进的逻辑推演,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某种必然性。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会有这样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些运作方式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本书不是让你去套用一个现成的模式,而是让你去思考,去审视,去批判。

评分

对于《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我只能说,这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智识之旅。我并非哲学家,甚至在阅读之初,对柏拉圖的名字也只是停留在历史课本的模糊印象。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点点瓦解了我原有的壁垒。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构建宏大思想体系的雏形,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理想国”这个概念会成为后世无数思想家探讨的起点。第二版在注释和背景介绍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指引,理解那些复杂的论证,体会柏拉圖对于理想社会形态的构想,以及他所批判的现实的种种弊端。书中所描绘的“哲学王”的形象,虽然遥不可及,但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智慧和美德。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与柏拉圖所设想的理想之间,还存在着怎样的距离,又该如何去弥合?这本书不是让你立刻找到答案,而是让你开始提出问题,开始深入地思考。

评分

读《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这本书,就像是在黑暗中寻觅微光,每一次翻页,每一次思索,都仿佛在拓宽思维的边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柏拉圖直接交流。第一版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这次阅读第二版,更是感觉像一位老朋友重逢,但又发现了更多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更深的内涵。作者在翻译和注解上的用心,让原本就深奥的文本变得更加易懂,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柏拉圖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那种对正义、理想城邦、哲学王等概念的深入剖析,总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这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给自己的思想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摆脱那些浮于表面的喧嚣,去追寻那些恒久的真理。这本书是值得反复品味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领悟,这种学习的乐趣,是其他许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版)》这本书,简直就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历史类的书籍,但对于哲学,总觉得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逻辑结构,却意外地让我感到亲切。我特别欣赏第二版在翻译上的改进,它没有为了追求华丽而牺牲原文的准确性,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那种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又能让读者理解的平衡感,做得非常到位。书中的对话形式,让整个论述过程充满了活力,仿佛我真的置身于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之间,一同参与这场思想的碰撞。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洞穴寓言”的阐释印象深刻,它以如此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追求真理的艰难。每一次读到这里,都会忍不住反思自己是否也只是看到了洞穴中的影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你对知识的渴望,让你愿意花费时间去探寻那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