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難題,就交給名家老吧!!
仙台藩──片倉小十郎、土佐藩──野中兼山
小田原藩──二宮尊德、備中松山藩──山田方谷
米澤藩──直江兼續、田原藩──渡邊崋山等
30位家喻戶曉的日本戰國時代宰相
留名青史的管理模式!
所謂「名家老」,多半是那些半生都棲身在七難八苦的逆境中的人。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是因為,無論是在戰國(亂世)或是江戶(太平)時代,輔佐大名的人,也就是身為第二把交椅的「家老」(又或是「侍大將」),能擔得起著名的「名」這個字,有一個明確的前提。
這個前提就是「危機」。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必須解決的超級難題。
賭上生存的戰爭、財政破產、家督繼承的內鬨、派系鬥爭所產生的巨大權力與對立等,無論是哪一種狀況,權宜之計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這些刻不容緩的難題正等著名家老們。也可以說是以「危急存亡之秋」做為前提。
數名「家老」嘗試著解決問題,但卻紛紛鎩羽而歸,留下了無解的攤子。經過不斷地失望、失意以及敗北,藩中士氣低落,包括無法解決問題的人在內,周圍瀰漫著厭戰、反抗以及忌妒的氛圍,感情用事之下自暴自棄,甚至有人開始搞破壞。名家老們所面對的是這樣孤立無援、四面楚歌的狀況。
然而,可以被稱作是「名家老」的這些人,無論他們喜歡或是不喜歡,都能夠在這樣的逆境中火中取栗,排除萬難,做出一定的成果。只有這些成功、為數不多的「家老」=輔佐,才有資格被稱作「名家老」。
而且,「名家老」的評價是所有參與當時事件的所有人都不在之後,由後世,也可說是「百年後的知己」所給予的。在挑戰難題的途中不幸身亡的人很難被稱作「名家老」。許多「名家老」在他們的一生中,受盡周圍嚴峻的彈劾與指責,在做出成果後,卻死於非命。
或許,被選中的人,無論是自薦或是他薦,當他站上那個位置的同時,也就注定了悲慘的命運。既然如此,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完成使命呢?
有些人是本著「至誠奉公」的精神,有些人是本著對主上的忠義,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志於道」(首先要立志)。然而,追究歷史,也可說是「宿命」。
看開了、放棄了、覺悟了……等。
無論是積極或是消極的態度,會站上那個位置,也許是一種人類的智慧所無法算計的機緣。正因如此,換一個時代背景,戰國與江戶時代的「名家老」,也存在於現代的企業或組織當中。
本書收錄了包括直江兼續、小松帶刀等共計30位日本史上著名的家老列傳。從他們的出身背景、晉升歷程一路到遭遇困難時的排除手段及策略,皆有詳盡的敘述解說。
加來耕三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大阪市。歷史學家、作家。畢業於奈良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經歷過學者生活之後,於一九八四年起擔任奈良大學文學部研究員。除了寫作之外,也負責電視、電台節目的時代考證與節目企畫、監修、構成。曾參加人氣電視節目「今夜說歷史」(TBS電視系列)、「BS歷史館」(NHK BS PREMIUM)、「THE NO.2~改變歷史的背後主角們~」(BS-TBS)等。同時,也盡力在日本全國各地演講。
著作包括《日本史的「常識」充滿謊言》(祥傳社黃金文庫)、《不敗的宰相 大久保利通》(講談社+α)、《加來耕三的感人日本史》(Natsume社)、《消失的戰國武將》(Media Factory新書)、《誰?為什麼? 加來耕三的不可思議日本史》(Sakura社)等。監修《易如反掌的日本史》(Kanki出版)、《漫畫版 日本的歷史》系列四十一卷(Popura社)等。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畢業。旅居日本十年後返台,現任專業日中翻譯、口譯人員。譯有日本藍帶廚藝學校甜點課程教材中文版、日本防衛省防衛白皮書中文摘要版、東京都都政概要等。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读物。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老派的、严谨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密度极高。初读时,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因果链条和转折点。但正是这种挑战性,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它不是在“喂养”你观点,而是在“训练”你独立思考的肌肉。读完之后,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把握,以及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部武功秘籍,需要习者心无旁骛,方能领悟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但它最迷人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当然,这里的“操作”指的是思维层面的操作,而非真的去效仿那些战国谋士的手段。它将抽象的“道”与具体的“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哲学高度又极具实战意义的分析模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特定诸侯国应对外部威胁时,所使用的那种结构化分析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过程分解成了“风险预判”、“资源配置”、“舆论导向”和“弹性撤退”等几个维度,清晰明了。这让我反思了很多现代企业和组织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反应机制,发现很多困境的根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沙场上就已经被验证过了。这本书是历史的镜子,映照出的是永恒不变的人性与权力法则。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完全颠覆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智慧的刻板印象。作者对细节的考究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制衡以及人性的复杂博弈。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危机”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它不仅仅是外部冲突的爆发,更是内部张力的累积与爆发的临界点。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身处权力中心的人物在决策瞬间的冷汗与权衡,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它没有简单地把那些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去审视他们的“术”是如何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被锻造出来的。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沉浸式描绘,让枯燥的史实瞬间鲜活了起来,真正体会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深刻内涵,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维冒险。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又是那种堆砌史料、故作高深的“专家之作”。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其出色,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不只是在梳理事件,而是在构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剧本。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富才华的导演,知道何时该拉近镜头展现个体的挣扎,何时该拉远景来描绘大势所趋。特别是对于那些被历史轻描淡写的“幕后交易”和“非正式沟通”的重构,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让你明白,在那个讲究“礼”的时代,真正的“术”往往潜藏在那些不合时宜的沉默、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政治敏感度”都提高了好几个档次,仿佛拥有了一副X光眼镜,能看穿当前社会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微妙力量流动。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欣赏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笔力遒劲,擅长铺陈大场面,也精于捕捉个体情绪的瞬间爆发。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辩论场景时,仿佛能听到唇枪舌剑在殿堂中回荡。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戏剧性的冲突感融为一体,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陷入过度渲染的窠臼,即便描绘危机,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点,让这本书不仅是史学研究的精品,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佳作,让人在学习历史智慧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字的美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