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形态繁复多样,宗教则是印度文化里面最优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国佛教经典中的印度哲学资料,过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学最活跃的欧美哲学家主要是从梵文资料寻找研究素材,日本学者注意到这些资料,并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学通史》是对《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三本书的整编重版。
内容介绍:
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这些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涉及的问题。
作者介绍:
黄心川,1928年生,江苏常熟人,汉族。1946年-1948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195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龙树大学荣誉教授等。兼任国际印度哲学研究协会执行会员、国际梵文研究协会顾问、印度罗摩克里希那——辨喜国际研究运动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南亚学会副理事长等。
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近代哲学家辩喜研究》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亚太地区的宗教》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孟加拉文。
目录:
上 编
印度古代哲学
第一章 导言
一、印度概说
二、印度哲学史概观
(一)古代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
三、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二)当前印度哲学史研究中的主要倾向
五、印度哲学与中国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学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时代
二、名称和内容
三、多神论与一神论
四、哲学思想萌芽
五、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章 奥义书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时代
二、名称
三、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轮回解脱
四、素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对立的时空观
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
———邬达罗迦与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门思潮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六师”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富兰那·迦叶的道德否定论
(二)阿耆多的唯物论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说
(四)拘舍罗的命定论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论
(六)尼乾子的多元实在论
四、对“六师”的评价
五、“六师”在中国的影响
第五章 顺世派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基本特征
(二)自然观
(三)认识论
(四)社会伦理思想
三、顺世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四、在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历史发展线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后期的生活派
三、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
(一)命定论
(二)原子论
(三)宇宙观
(四)认识论
四、余论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思想
(一)非一端论
(二)世界观
(三)认识论
三、宗教和社会思想
四、耆那教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影响
第八章 佛教哲学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时代
(二)佛教的结集
(三)统一佛教的派别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争论的主要问题
四、大乘佛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兴起时期的经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别———中观派与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派别和经典
(三)哲学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数论派的哲学
一、婆罗门教系统诸派哲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与派别斗争情况
二、数论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数论的起源和发展
三、古典数论的二元论学说
(一)世界观
(二)认识论
(三)社会伦理学说
(四)古典数论的社会作用
四、简短的结论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后期瑜伽
三、瑜伽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四、对瑜伽的几点评价
第十一章 胜论派的哲学
一、名称、经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胜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早期胜论
(二)古典胜论
(三)后期胜论
三、古典胜论的世界观
(一)原子论
(二)范畴论(句义论)
(三)因中无果论
(四)简单的结论
四、认识论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胜论在中国的影响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与演变
二、十六谛义论
三、认识论
(一)认识的定义和分类
(二)知觉
(三)推理
(四)类比
(五)证言
(六)真理的标准
四、自然观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正理论的近代影响
第十三章 弥曼差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
二、弥曼差的起源和发展
三、认识论
四、世界观
(一)范畴论
(二)“无前”与无神论
(三)言语不灭论
五、弥曼差的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
六、社会伦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分野
(一)《梵经》的哲学思想
(二)乔荼波陀的不二论
(三)商羯罗的不二论
(四)罗摩奴阇的制限不二论
(五)摩陀婆的二元论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论
(七)筏罗婆的纯粹不二论
三、吠檀多的现代影响
下 编
……
附录一 罗摩克里希那的生平、哲学和社会思想
附录二 辨喜言论选译
附录三 辨喜著作分类目录及主要研究文献
后记
附录 梵汉译名对照
跋
在线试读:
第四章 沙门思潮
大约在古奥义书中期,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本章仅就沙门思潮的基本观点和派别,特别是对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六师,作一概括的评述。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沙门思潮兴起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6 ~ 前5 世纪左右,相当于我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形成和希腊智者派积极开展活动的时代。
沙门思潮兴起的时期正是古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镇国家兴起的时期。由于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当时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但有的地区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或它的残余,在若干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已较普遍地使用铁器。农业生产占有主导的地位,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业也有巨大的发展。据《本生经》载,当时商人已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使用大块铜币,重量大的竟达146克,其贸易范围东北到缅甸,西北达波斯、阿拉伯等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城镇也开始建立起来,这些城镇在公元前6 世纪顷约有60个。如舍卫城、瞻波、王舍城、赏弥、迦尸、坦叉尸罗等,并以其中某些城镇为中心建立了城市国家。另外,在这个时代,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已有一定的发展。外科医生已懂得使用局部开刀术、鼻工术、矫形等。
在印度奴隶制加速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民族矛盾逐渐激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构———比较强大的国家也就产生了。据希腊派遣印度的使臣麦加斯忒尼记述,在公元前4 世纪前后印度境内曾经存在过180个不同的种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数是不久前合并成的一些极小的城镇国家。据佛教和耆那教经典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时,由喀布尔流域到哥达瓦里河岸存在着16个国家。其中政治文化比较发达的有摩揭陀、拘萨罗、阿槃提和跋耆四国。这些国家有的是由君主统治的,有的则是共和形式的贵族寡头统治的,但它们的性质都是奴隶主占有制国家。另外,在一些地区还残存着若干民主的部族或部落组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释迦、摩罗和梨车毗等。
印度奴隶制国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印度各个阶级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婆罗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以祭祀为职业的祭司贵族集团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不是靠所谓“布施”而是靠剥削奴隶来维持生活。刹帝利是当时新兴的专制国家统治者,也是奴隶制的主要代表,被称为罗阇(王者,rajan)。他们拥有肥沃的土地,在建立和管理国家中要求加强自己的权力以及扩大自己剥削的范围,但是由于传统种姓制度的障碍(婆罗门最高),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与婆罗门发生了矛盾,因而他们在与婆罗门争夺权力斗争中有时也不得不从下级的种姓中寻求自己的支持者。但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属于奴隶主统治阶级,他们的利益也有着基本一致的方面,特别是在他们与广大被剥削下层的斗争中,刹帝利就不仅不愿彻底打击婆罗门的势力,而且感到有与他们组成政治—精神联盟的必要,因之印度古代的很多典籍常常宣说:“得助于婆罗门的刹帝利永盛不衰。”吠舍种姓在当时已开始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上升为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商人的首领常常被称为长者(s'res·thin),受到罗阇的尊敬,而大部分则是农奴、佃户、手工业者等,其中也有一部分为奴隶。印度的佃户(karshaka)拥有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首陀罗是当时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他们被剥夺一切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平等权利,奴隶主可以任意宰割和奴役他们。婆罗门法典
规定:“杀死首陀罗的人只需简单地净一次身,同杀死牲畜一样。”奴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大量逃亡,破坏水利建设,谋杀奴隶主等)和奴隶主进行了斗争。
沙门思潮就是在上述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上述社会变化的反映。恩格斯曾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二:一为婆罗门教的正统思潮及其支流;二为非婆罗门教的思潮,后者通称为沙门思潮。
婆罗门教自梵书以后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严格地执行着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的经书,发展了婆罗门教的仪式主义,使宗教的仪式变得愈来愈复杂、僵死和神秘化,实行这种仪式需要宰杀大量的耕牛,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遭到不少群众的抵制和唾弃。另外,在婆罗门教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间出现了一种俗信思潮或运动,他们力图摆脱官方祭司的管理,轻视吠陀的权威,反对用大量的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崇仰当地土著的神灵(夜叉、蛇神、树神、圣牛、林加即生殖器)和神化了的山川、动植物等。例如反映在佛经中有一首对牛的赞诵:“牛是我们的朋友,它像我们的双亲和亲属一样,因为耕耘需要依赖它。牛给予我们食物、力量、鲜嫩的皮肤和幸福。高贵的婆罗门懂得了这些,他们就不会宰牛了!”这种俗信运动与婆罗门教是格格不入的,实际上是对婆罗门教的反抗。另外,奥义书的思想家们对吠陀祭祀、仪式等的“内在含义”作了深入的哲学探索和思考,他们力图对宇宙和人生问题作出种种合乎理性和科学的解释,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吠陀的神话,并且表现出与吠陀的神学体系是相对立的。以上这些俗信运动和新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已开始衰颓,婆罗门教的信仰在一些群众中已动摇,很难适应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奴隶制国家精神统治的需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