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的要求,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防火分类和耐火等级
4 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4.1 一般规定
4.2 防火间距
4.3 消防车道
5 防火分隔和建筑构造
5.1 防火分隔
5.2 防火墙和防火隔墙
5.3 电梯井、管道井和其他防火构造
6 安全疏散
7 消防给水和固定灭火系统
7.1 消防给水
7.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7.3 其他固定灭火系统
8 采暖通风和排烟
8.1 采暖和通风
8.2 排烟
9 电气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附:条文说明
这本书在防火设计领域,可以说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现有规范的简单更新,更是在对过往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对未来挑战进行前瞻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设计理念和技术要求。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都显得尤为周全和人性化。比如,在关于“人员疏散”的章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停车场所的人员密度、疏散路径的长度限制,以及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要求。它强调了疏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方案,例如增加楼梯间数量、优化疏散门开启方向等。这对于保障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生命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灭火系统”的详细论述。它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灭火手段,而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风险等级,提供了多元化的灭火方案,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适用范围、设计参数、以及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关系。这一点对于复杂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电气防火”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这与现代社会电气设备普及率的提高和电气火灾风险的增加,是相辅相成的。它详细规定了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电缆选择、以及防火接头的应用等,旨在从源头上杜绝电气火灾的发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工程师们建立起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的防火安全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名常年与消防规范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在内容更新、条文细化、以及与实际工程结合的紧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我深感震撼的是,书中对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引入。它不仅仅是要求按照固定的条文去执行,而是鼓励工程师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精细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例如,对于一个拥有特殊储存物品的修车库,或者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停车场,其潜在的火灾风险是不同的,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思考和量化的框架。此外,书中关于“消防电器”的规定,也显得尤为突出。它详细阐述了消防设备的电源要求、线路敷设、以及防爆措施,力求从根本上杜绝电气火灾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汽车库、修车库这样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气体的场所,显得尤为重要。我还非常欣赏书中关于“防烟分区”的详细论述。它不仅仅是区分了不同的防火分区,更是在每个防火分区内部,进一步细化了防烟的要求,以有效控制火灾烟气的扩散,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条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工程师们,跳出“教条式”的规范套用,转变为“理解性”的规范应用,从而设计出更加科学、更加安全、也更具经济性的工程项目。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工程技术书籍之一。它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探讨,而是实实在在,根植于工程实践的防火设计指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防火分区”和“疏散通道”的精细化设计要求。对于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这样人员密集且存在一定火灾风险的场所,合理的防火分区能够有效阻止火势蔓延,而畅通无阻的疏散通道则能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书中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场所,给出了明确的防火分区面积限制、隔墙和楼板的耐火极限要求,以及疏散楼梯的数量、宽度、和间距等具体规定。这些条文的设计,既考虑了工程的可行性,又充分保障了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另外,书中关于“消防水源”的论述,也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不仅规定了消防水源的类型、水量、水压等基本要求,还结合了实际情况,例如在高层建筑或大型停车场中,如何设置足够的消防水池和增压设备,以保证灭火用水的持续供应。这一点对于保证灭火行动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它详细阐述了火灾探测器的类型选择、布置方式、以及与消防控制室的联动关系,旨在实现火灾的早期发现、及时报警,为扑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工程师们在设计中,形成一种“细节决定成败”的严谨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贯穿于每一个设计环节。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责任感的防火设计百科全书。它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这三类看似相似却又各有侧重的场所,在防火设计上的共性与个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火灾探测和报警系统”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火灾探测器,如烟感、温感、火焰探测器等的选择原则、布置密度,以及它们与自动灭火系统的联动方式。这些内容对于实现火灾的“早期发现、快速响应”,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灭火剂的选择和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根据不同区域的火灾类型和风险等级,推荐了多种灭火剂,如水、泡沫、干粉、气体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适用性、灭火原理、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为工程师在实际设计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还注意到,书中在关于“人员疏散”的章节,特别强调了“无障碍疏散”的设计理念。这对于保障残障人士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撤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工程师在设计疏散通道、避难场所时,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群的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工程师们,从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审视防火设计,将安全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为社会创造出更加安全的生活空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规范条文集,更是一部动态的、与时俱进的防火设计指导手册。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在很多章节都体现了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关注和吸收。例如,在关于“消防物联网”和“智能化消防系统”的应用方面,书中给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探讨和建议,这对于未来消防设计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另外,书中在关于“消防应急预案”的编制方面,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它不仅仅是要求具备硬件设施,更强调了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火灾。这一点对于提高整体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我还非常欣赏书中对“绿色防火设计”的理念融合。它在满足防火要求的同时,也兼顾了节能环保的要求,例如在通风系统设计中,如何实现高效排烟同时又能减少能源消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推动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的设计,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提升城市整体的消防安全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从技术层面和安全理念上都得到极大提升的书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每一项防火要求的背后逻辑和实践意义。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在关于“防火分隔”的部分,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分类和要求。例如,对于汽车库与相邻建筑、与住宅建筑之间的防火墙、防火门、以及防火窗的设置要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充分考虑了火灾的潜在蔓延途径,并采取了相应的遏制措施。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体现了编撰者对安全的高度负责。此外,书中关于“消防水系统”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局限于喷淋系统,还涵盖了消火栓系统、水炮系统等多种灭火方式,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适用范围、设计参数、以及水泵接合器的设置要求。这为不同规模和不同风险等级的场所,提供了多样化的消防水源选择。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安全疏散”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疏散距离的计算方法、疏散出口的设置要求、以及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配置。这些细节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生命安全,可见编撰者在设计过程中,将“人”的因素置于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技术指导,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思考防火设计。
评分要评价一本如此厚重且专业的书籍,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是零散的技术条文堆砌,而是围绕着“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两大核心目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防火设计体系。在“火灾预防”方面,它详细阐述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构件的耐火极限、以及防火分隔的策略,确保了建筑本身能够抵御火灾的侵袭。在“火灾扑救”方面,它则重点关注了火灾的早期报警、快速蔓延控制、以及高效灭火的时效性,力求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危险品储存区域”的防火设计要求。在修车库和某些特定停车场区域,经常会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这部分的内容,书中给出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包括储存容器的选择、通风的要求、以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配置等。这充分体现了编撰者对潜在风险的高度重视。另外,书中对“排风排烟系统”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通用的风量公式,而是结合了不同类型汽车库的空间形态、高度、以及火灾发生时的烟气扩散规律,给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设计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晦涩,很多地方都配以了图例和说明,使得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可以说,它是一本既能满足专业工程师的深度需求,又能为初学者提供清晰指引的优秀教材。
评分阅读此书,就如同进行了一次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防火设计之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条文,通过精心的组织和阐述,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我注意到,它在很多章节都引入了示意图和表格,这对于复杂的防火概念和数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在讨论消防电器的选型时,书中列举了不同类别电器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具体要求,并配以相应的图示,让工程师能够一目了然地选择合适的设备,避免了因理解偏差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另外,我对书中关于不同建筑高度、不同使用面积对防火分区划分的具体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数值,而是解释了这些数值背后的逻辑,例如为何高层建筑需要更小的防火分区面积,为何大空间场所需要更多的疏散出口。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习价值,让使用者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规范,而是真正理解防火设计的核心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排烟系统”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汽车库的排烟方式,包括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以及各种排烟口的设置要求。在实际项目中,排烟系统的设计往往是挑战最大的部分之一,因为涉及到风量计算、管道布置、防火阀设置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指引,并且结合了最新的技术发展,让工程师能够设计出更高效、更可靠的排烟系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任何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在防火设计领域,一本好的规范就如同工程师手中的“罗盘”和“地图”,而这本书,无疑就是那个指引方向、描绘路径的至关重要的工具。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内容紧密结合了中国当下汽车保有量激增、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现实情况,对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提出了更为科学、更为严格的要求。我反复研读了关于“通风和排烟”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停车库的通风换气次数、排烟量计算,以及排烟口的设置位置和尺寸。尤其是在针对地下停车库,如何有效地排除火灾烟气,以降低对人员的威胁,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公式,而是结合了烟气蔓延的物理过程,以及人员疏散的生理需求,提出了优化方案。另外,书中关于“防火材料和构件”的论述,也让我在材料选择上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列举了不同等级的防火材料,并明确了它们在墙体、楼板、隔断等部位的应用要求,以及相关的检测标准。这对于保证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消防电源”的规定,它详细阐述了消防电源的可靠性要求,包括双电源供电、应急发电机组的设置,以及消防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消防设备能够持续可靠地运行。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国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的设计和建设,注入了新的安全活力,让工程师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设计。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规范,即使是在浩瀚的工程技术文献海洋中,它也像一块散发着独特光芒的宝石,吸引着每一个致力于安全设计的人。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清晰、严谨的排版,那种字体、字号的搭配,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划分,都透露出编撰者的专业与用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个细节的苛求。我尤其欣赏它对“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这三类空间在防火设计上的区分与侧重。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的功能、人员流动、储存物品的性质都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对防火等级和措施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将所有场景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场所,给出了详细且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在汽车库部分,它详细阐述了疏散通道的设置、防火分区的方式,以及灭火设施的选择,特别是针对地下汽车库,那些常见的通风、排烟、甚至防水等问题,在防火规范的视角下,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解决方案。当我看到关于修车库的章节时,我更是感到惊喜,这里涉及到油漆、易燃溶剂等高风险物品的使用,以及可能发生的明火操作,因此对防火分隔、电器选型、消防水源等方面的要求,自然比普通汽车库更为严苛。而停车场的设计,则更多地考虑了车辆的停放密度、疏散距离,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车辆联动疏散等问题。这本书的条文并非生硬的命令,而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读起来既有条理,又不失深度。它不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本指导工程师如何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之书”。
评分很好不错满意,希望一如既往
评分确实正版标准
评分可以学习了
评分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评分刚买了还没看 是正版
评分纸张不错,字迹清晰,是正版。有打折,值得购买
评分是正品 值得买
评分第一时间买到这本规范了。发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赞一个。
评分很好,正版书,还打折了,真是实惠,以后会再来的。做这个工作就是要看正版的书,盗版或者电子版看起不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