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路工程
  • 基桩
  • 动测
  • 技术规程
  • JTG/T F81-01-2004
  • 地基处理
  • 岩土工程
  • 桩基检测
  • 工程质量
  • 施工技术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140686
商品编码:16874829051
包装:01
开本:04

具体描述




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定价 30.00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版次 B1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装帧 平装
页数 56
字数 83000
ISBN编码 9787114140686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是一本运用动力检测方法评定公路工程基桩完整性、
承载力、试打桩及打桩应力监控的行业标准。根据交通部公路发[ 2000] 722号文,本规程
由浙江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
应用研究所、广东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
上海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和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七家单位共同编
制。
本规程是针对我国公路工程基础桩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来动力检测技术工程实践经
验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编制组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其
中包括我国相关行业的现有桩基设计、施工及其检测规程、规范和基桩动测方法的技术资
料,并对若干课题进行了专项科学技术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多次专家
论证会,以充分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公路工程基桩的使用情况,针对在不同地质条件
下各类基桩的工程性质和常见问题进行调研,以保证本规程的条款在全国公路工程中具
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规程供公路工程及从事公路工程基桩检测的各单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请将有
关意见及时函告浙江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杭州市梅花碑4号,邮政编码:310009,电
子信箱:caoh@ zjt. gov. cn),以便修订时参考。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检测方法及选定原则
3.2 检测仪器与设备
3.3 检测前的准备
3.4 检测报告及桩身完整性类别评定
4 低应变反射波法
4.1 适用范围
4.2 检测仪器与设备
4.3 现场检测技术
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5 高应变动测法
5.1 适用范围
5.2 检测仪器与设备
5.3 现场检测技术
5.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6 超声波法
6.1 适用范围
6.2 检测仪器与设备
6.3 现场检测技术
6.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附录A 报告格式
附录B 正常混凝土的声速平均值及标准差的确定方法





《中国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岩土工程卷)》 概述 《中国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岩土工程卷)》是一部系统、全面、实用的岩土工程技术参考书,旨在为公路工程建设的设计、勘察、施工及监理人员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涵盖了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规范要求、设计方法和工程案例,是公路工程岩土工程专业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全书结构与内容深度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每一章都力求内容翔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原则。 第一章 公路工程岩土勘察基本规定 本章详细阐述了公路工程岩土勘察的总体要求、勘察阶段划分、勘察内容、勘察方法、质量控制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制要求。重点介绍了不同等级公路、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岩土勘察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不良地质(如软土、膨胀土、冻土、高填高挖、边坡等地)的勘察与评价方法。强调了勘察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准确性,为后续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岩土参数测试与评定 本章系统介绍了岩土工程参数的测试方法、标准以及参数评定原则。内容涵盖了土的物理性质参数(如密度、含水量、孔隙比、颗粒级配等)、力学性质参数(如抗剪强度、压缩性、渗透性等)以及特殊岩土的参数测试。详细介绍了室内试验(直剪、三轴剪切、固结、膨胀、冻融等)和原位测试(标准贯入、静力触探、旁压、十字板剪切、剪切波速等)的操作规程、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解释。特别强调了根据勘察阶段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项目和方法,以及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类比法等手段,评定出满足设计计算要求的岩土参数。 第三章 边坡工程 边坡工程是公路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章详细介绍了公路边坡的形成原因、分类、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支护设计。内容包括天然边坡的勘察与评价,人工边坡(路堑边坡、填土边坡、桥台边坡等)的设计原则、边坡稳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等)以及各种加固措施(锚固、土钉墙、挡土墙、水泥土桩、桩板结构、植被防护、排水等)的设计与应用。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指导和施工注意事项。 第四章 地基处理 本章系统论述了地基处理的工程背景、处理目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详细介绍了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液化地基以及高填土地基等常见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技术。内容涵盖了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包括换填夯实、排水固结(塑料排水固、真空预压)、挤密(重锤夯实、梅花桩、高压喷射注浆、振冲等)、置换(桩基、墩柱)、加固(水泥土桩、石灰桩、粉煤灰桩、强夯、土工合成材料等)以及复合地基。 第五章 桩基工程 桩基工程在公路工程中应用广泛。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内容包括桩基的设计原理、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桩身配筋、桩距与桩型选择。重点介绍了钻孔灌注桩、预制桩(包括打入桩、挤入桩)、复合桩基、桩墙、桩板墙等。阐述了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钻孔、清孔、钢筋笼吊放、混凝土浇筑、桩身质量检测(低应变、高应变、声波透射等)以及承台和系梁的设计与施工。 第六章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重点介绍了隧道工程的地质勘察、围岩分类、支护设计与施工。内容包括隧道选线、勘察方法、围岩等级划分标准、不同围岩级别的支护原则和支护结构设计(如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锚杆、钢筋网、格栅等)。详细介绍了浅埋隧道、深埋隧道、断层破碎带隧道、涌水突泥隧道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处理对策。阐述了隧道施工方法(如台阶法、新奥法、预切口法等)、超前支护技术、衬砌结构设计与施工。 第七章 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工程用于稳定边坡、维持填土边界。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挡土墙的设计与计算。内容包括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锚固体挡土墙、桩锚支护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如土工格栅、土工网挡墙)等。阐述了挡土墙的稳定性分析(抗滑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整体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验算。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图例和施工要求。 第八章 特殊土工程 本章针对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特殊土类型,提供了详细的勘察、评价和处理方法。重点介绍了膨胀土、冻土、液化土、红层土、盐渍土、软土、黑土等的特性、危害分析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对于膨胀土,介绍了其胀缩机理、膨胀力的预测以及减少膨胀变形的措施(如换填、隔水、加固等);对于冻土,介绍了其冻胀机理、冻胀等级评定以及防冻胀处理技术(如隔热、排水、换填、加固等)。 第九章 水文地质与地下工程 本章关注公路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和地下工程。内容包括地下水的勘察与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分析(如渗透、饱和、流砂、涌水、冻胀等),以及相应的地下水控制与排水设计。详细介绍了地下工程(如涵洞、地下通道、地下互通等)的设计原则、结构形式、防水排水设计和施工技术。 第十章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是保障公路安全的重要内容。本章系统介绍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与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如滑坡的排(截)水、削坡减载、挂网喷浆、锚杆支护、桩基支撑等;泥石流的沟道治理、拦挡工程、排导工程等。强调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预警体系建设。 第十一章 工程实例分析 本章选取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路工程中的典型岩土工程案例,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监测的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剖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岩土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复杂工程问题中如何运用本书介绍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案例涵盖了边坡防护、地基处理、桩基施工、隧道掘进、地质灾害治理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书特色与价值 权威性高: 本书由国内资深岩土工程专家团队编写,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 实用性强: 内容紧密结合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 全面性广: 涵盖了公路工程岩土勘察、设计、施工、监测、治理等全过程的关键技术和问题。 图文并茂: 配备了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图解,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案例丰富: 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实例,增加了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可读性。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总结 《中国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岩土工程卷)》以其内容的权威性、实用性、全面性和独特性,成为指导我国公路工程岩土工程实践的重要技术文献。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提升我国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公路建设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虽然有些专业,但字迹清晰,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手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翻开扉页,我首先被其厚实的篇幅所吸引,这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度。尽管我对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本身并非全然熟悉,但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它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编排和制作,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品质的追求。我尤其注意到书脊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即便经常翻阅,也不太容易散架,这对于一本经常需要查阅的技术规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而且,封面上没有多余的装饰,纯粹的字体和颜色搭配,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其技术标准的性质,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行业规范。

评分

我感觉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对话。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努力让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尽管有些地方依然需要反复揣摩,但这正是技术学习的魅力所在。我期待着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从作者那里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的精髓。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和严谨,完全符合技术规程的特点。每个句子都经过深思熟虑,用词精准,逻辑清晰。虽然有时候读起来会显得有些“硬”,但正是这种严谨的风格,才能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际工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对于工程师来说,这样的语言风格恰恰是他们所需要和所信赖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从排版、字体选择,到图表的绘制,再到术语的运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专业图纸和示意图时,作者更是将其清晰度做到了极致,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标注都准确无误,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书中的核心信息。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关键技术指标时,所使用的术语和单位都非常规范,这表明了作者在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技术类图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图表和数据,用来佐证这些技术指标的合理性,并且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让我联想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用严谨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这些后辈传授着宝贵的知识。虽然我无法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语气,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专业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已经让我肃然起敬。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对工程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

评分

当我将目光移到书的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章节划分合理,每一级标题都准确地反映了该部分的内容。虽然具体的专业术语我还不完全理解,但从标题的层层递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组织内容上的用心,试图将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检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的名称,比如“声波透射法”、“高应变动力响应法”、“低应变动力响应法”等等,这些标题本身就暗示了书中将包含对于不同动测技术的深入探讨,涵盖了原理、操作、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此外,目录的字体大小和行距也设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技术文档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在浏览书籍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阐述概念时,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每一个技术名词的出现,都伴随着明确的定义和解释,虽然有些解释依然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但整体而言,其清晰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新手来说,即便一开始有些生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应该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操作步骤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态度,仿佛每一项操作都经过了反复的实践和验证,力求将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传达给读者。这种严谨的风格,是技术类书籍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来看,这本书似乎遵循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具体应用的逻辑顺序。我猜想,开头部分会先对基桩动测技术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具体的方法和原理,最后可能会涵盖到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和注意事项。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行业内的“百科全书”。我感觉到,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工程案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内容,但从其厚度和目录的丰富程度来看,它所涵盖的范围应该非常广泛,足以满足不同层级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对这个领域有一些初步了解,但又希望深入挖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起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