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 ||
| 定价 | 30.00 | |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8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56 | |
| 字数 | 83000 | |
| ISBN编码 | 9787114140686 | |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是一本运用动力检测方法评定公路工程基桩完整性、
承载力、试打桩及打桩应力监控的行业标准。根据交通部公路发[ 2000] 722号文,本规程
由浙江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
应用研究所、广东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
上海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和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七家单位共同编
制。
本规程是针对我国公路工程基础桩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来动力检测技术工程实践经
验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编制组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其
中包括我国相关行业的现有桩基设计、施工及其检测规程、规范和基桩动测方法的技术资
料,并对若干课题进行了专项科学技术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多次专家
论证会,以充分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公路工程基桩的使用情况,针对在不同地质条件
下各类基桩的工程性质和常见问题进行调研,以保证本规程的条款在全国公路工程中具
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规程供公路工程及从事公路工程基桩检测的各单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请将有
关意见及时函告浙江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杭州市梅花碑4号,邮政编码:310009,电
子信箱:caoh@ zjt. gov. cn),以便修订时参考。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检测方法及选定原则
3.2 检测仪器与设备
3.3 检测前的准备
3.4 检测报告及桩身完整性类别评定
4 低应变反射波法
4.1 适用范围
4.2 检测仪器与设备
4.3 现场检测技术
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5 高应变动测法
5.1 适用范围
5.2 检测仪器与设备
5.3 现场检测技术
5.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6 超声波法
6.1 适用范围
6.2 检测仪器与设备
6.3 现场检测技术
6.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附录A 报告格式
附录B 正常混凝土的声速平均值及标准差的确定方法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虽然有些专业,但字迹清晰,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手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翻开扉页,我首先被其厚实的篇幅所吸引,这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度。尽管我对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本身并非全然熟悉,但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它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编排和制作,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品质的追求。我尤其注意到书脊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即便经常翻阅,也不太容易散架,这对于一本经常需要查阅的技术规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而且,封面上没有多余的装饰,纯粹的字体和颜色搭配,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其技术标准的性质,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行业规范。
评分我感觉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对话。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努力让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尽管有些地方依然需要反复揣摩,但这正是技术学习的魅力所在。我期待着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从作者那里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的精髓。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和严谨,完全符合技术规程的特点。每个句子都经过深思熟虑,用词精准,逻辑清晰。虽然有时候读起来会显得有些“硬”,但正是这种严谨的风格,才能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际工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对于工程师来说,这样的语言风格恰恰是他们所需要和所信赖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从排版、字体选择,到图表的绘制,再到术语的运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专业图纸和示意图时,作者更是将其清晰度做到了极致,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标注都准确无误,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书中的核心信息。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关键技术指标时,所使用的术语和单位都非常规范,这表明了作者在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技术类图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图表和数据,用来佐证这些技术指标的合理性,并且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风格让我联想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用严谨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这些后辈传授着宝贵的知识。虽然我无法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语气,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专业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已经让我肃然起敬。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对工程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
评分当我将目光移到书的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章节划分合理,每一级标题都准确地反映了该部分的内容。虽然具体的专业术语我还不完全理解,但从标题的层层递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组织内容上的用心,试图将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检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的名称,比如“声波透射法”、“高应变动力响应法”、“低应变动力响应法”等等,这些标题本身就暗示了书中将包含对于不同动测技术的深入探讨,涵盖了原理、操作、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此外,目录的字体大小和行距也设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技术文档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在浏览书籍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阐述概念时,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每一个技术名词的出现,都伴随着明确的定义和解释,虽然有些解释依然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但整体而言,其清晰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新手来说,即便一开始有些生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应该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操作步骤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态度,仿佛每一项操作都经过了反复的实践和验证,力求将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传达给读者。这种严谨的风格,是技术类书籍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评分从目录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来看,这本书似乎遵循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具体应用的逻辑顺序。我猜想,开头部分会先对基桩动测技术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具体的方法和原理,最后可能会涵盖到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和注意事项。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行业内的“百科全书”。我感觉到,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工程案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内容,但从其厚度和目录的丰富程度来看,它所涵盖的范围应该非常广泛,足以满足不同层级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对这个领域有一些初步了解,但又希望深入挖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