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汪曾祺文存(套装共6册) 中信出版社

包邮 汪曾祺文存(套装共6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文集
  • 散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信出版社
  • 包邮
  • 经典
  • 文学
  • 文化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6104
商品编码:16926509480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文存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1. 收录汪曾祺毕生文学精品,小说、散文、随笔、书信、剧本、文学评论、序跋等多种文体的作品,可全面窥见汪曾祺一生创作精华。 
2. 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珍藏版,文学爱好者珍藏、赠友的精品。每卷卷首精选四幅插图,有独照,有合影,有字画,有墨宝,有手稿,有书影。 
3. 万字附录:小说卷附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解志熙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洪雷教授的研究文章。 
4. 编校严谨:比较各类版本,追溯作品初稿,尽可能还原作品本貌 
5. 装帧精美:精装锁线,护封特选汪老画作,时尚典雅。 
6. 文字清奇洗练,富于生活气息。

“汪曾祺文存”荟萃汪曾祺生平主要作品,其中包括部分早年佚文;文体包含小说、散文、随笔、书信、剧本、文学评论、序跋等,为全集之外*全面、*精粹的作品集。读者可一览汪老毕生创作精华、窥见汪曾祺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创作风格。为了方便读者比较,一些知名篇目特别收录了原稿和改写稿。小说卷后特附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解志熙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洪雷教授的万字研究长文。杂缀卷后附有汪朗、汪明、汪朝合编的《汪曾祺年表》和《汪曾祺著作目录》(1949—1997),俾使读者对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所了解。 
“文存”各卷按时间顺序编写,1—5卷书名取自本卷所收某篇重要文章名,第6卷书名《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则取自汪曾祺致黄裳信中的一句话。每卷卷首均附汪老珍贵照片及亲笔画作。

《徙》(小说卷·上)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小说卷·下) 
《昆明的雨》(散文卷) 
《自得其乐》(随笔卷) 
《两栖杂述》(文论卷)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书信·剧本·杂缀卷)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复出。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徙》等名作复活了现代汉语的鲜活和灵气。于散文和京剧现代戏亦有贡献。 
著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晚翠文谈》等。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张兆和(沈从文夫人)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铁凝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黄永玉 

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眼睛*聪明,那便是汪曾祺。——顾城 

他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乃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当时,于现在,我以为尚无出其右者。——何立伟

01 徙 小说卷·上 
太阳自窗间照到白被单上,经过几度筛滤,浓淡斑驳不一,依稀可以辨认交疏的枝叶,重叠的瓣子。一只蜜蜂在上面画过一道青色的线, 曲折迂回,它是醉了。——《待车》 
02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 小说卷·下 
昙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云。花心淡黄, 淡得像没有颜色,淡得真雅。她像一个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着她的肢体,一面吹出醉人的香气。啊呀, 真香呀!香死了!——《昙花、鹤和鬼火》 
03 昆明的雨 散文卷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儿,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昆明的雨》 
04 自得其乐 随笔卷 
我有时走出房门, 站在午门前的石头坪场上, 仰看满天星斗, 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 就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午门忆旧》 
05 两栖杂述 文论卷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小说应该使人在文化素养上有所提高。小说的作用是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06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 书信·剧本·杂缀卷 
像从前一样,/ 我伸给你一只手臂, / 这是你的头巾,/ 这是你的斗篷, / 像一个病愈的人/ 我再递一根手杖。// 我也不会对无恒有恒,/ 你再来看我,当你/ 失去了所有的镜子的时候,/ 你来看我心上衰老的须根。——《昙花、鹤和鬼火》

  关于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记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约是秋天,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独自在湖北黄石长江大堤边溜达。候船室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大门右侧,一个卖旧书刊的地摊吸引了他的目光。少年先挑了两本书,再翻阅杂志。不经意间,他读到这样一段话 :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少年面对的是文字而非脚印,心倒是没乱,却也傻了。这厮眼睛发亮脸面发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从未见过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动人心弦的文字。回翻过去,他记住了作者和小说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这是一次美好的、终生难忘的邂逅。
  亲爱的朋友,您可能已经猜到,那个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旧杂志,则是1980年第12期《小说月报》。
  机 缘
  时光飞逝,阅读、出版、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全方位、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现当代文学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对其人其文的兴趣和爱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觏,甚 至与日俱增。
  拜网络时代所赐,我得以尽可能搜罗各种汪曾祺生前自编文集。最早入手的1987年漓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选集》,更是一直带在身边,放置案头,看得滚瓜烂熟,早已破旧不堪。后来,又在网店出了高价,分别购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装本和精装本(仅印450册),予以珍藏。秋夕春晨,霁月清风,翻阅摩挲,其乐融融,虽南面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个秋天,我在北京结识了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饮快谈,一见如故。随后,与他的两个妹妹汪明、汪朝也有了交往。
  机缘巧合,我这时意外成为一位文化和出版界的票友。那么,何不按自己的意愿和构想,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潜伏心头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出,蠢蠢欲动。心动不如行动。那么,怎样来做汪老的书呢?
  角色转换
  我先做了长达三年的预备工作:结识了汪老的三个子女;追踪了北京的几处汪曾祺故居;拜谒了汪曾祺施松卿墓地;寻访了汪氏故乡高邮和第二故乡昆明 ;重读了汪老各种文集;补全了他1997年去世前已出版的各种集子……这个过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学习再认识的良机。然后,我将汪著分为三大类,开始操作。
  所谓三大类,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编文集。只要原书不错,市场断货,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则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后出版《汪曾祺自选集》《旅食与文化》《榆树村杂记》《去年属马》《老学闲抄》诸种,还将接着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面世的精装新版《汪曾祺自选集》,精致漂亮,出炉伊始,即获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并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开了个好头。其他走势也都不错。
  其二是新编文集。目标是主题鲜明、集中,读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从未出过的新编版本。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夏天一气推出的“汪曾祺作品”系列六本,广受好评,其中《后十年集》(全两卷)和《书信集》两种三本,即属其列。将要推出的还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读本》等品种。
  其三是一套迄今最为全面、精粹的汪氏选集,我亲自操刀编选——果实便是这套《汪曾祺文存》。下节再详细分说。
  这是一桩千头万绪艰难繁重却又赏心悦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从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了从汪曾祺著作读者到出版人的转换。
  话说《文存》
  汪老健在时,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五卷本《文集》。去世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翌年即迅捷推出过一套八卷本《全集》。这两套书,规模宏大,各有价值。因为种种原因,也存在若干缺憾,且绝版多年,一般读者难见踪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纂的新版《全集》,旷日持久,姗姗来迟,让人望穿秋水,直到去年,才先上市了三卷本《小说全编》。其间,解志熙、周毅等人陆续发掘出若干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诗联品读》(金实秋编著)、《汪曾祺书信集》(李建新编)、《汪曾祺早期逸文》(苏北选编)等也先后面世。
  于是,出版一套既全面又精粹的汪氏读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干友人尤其是周青丰兄的极力鼓动下,在汪家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了决心,承乏此事——果实便是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这套中信出版社精装六卷本选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汇于此。
  卷一、卷二为小说。其中,《复仇》《异秉》两篇,分别收录原稿(1941、1948)和改写稿(1946、1980),以资比较。末尾分别附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解志熙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洪雷教授的两篇长文,冀收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来,汪氏小说,似可分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后)、晚期(1986年后,“衰年变法”期)三个阶段。中期相对比较明朗,而早、晚两期则隐晦复杂得多。两文的深度解读和精彩阐释,可供参考。
  卷三为散文。
  卷四为随笔。
  卷五为文论。与沈从文相关的篇什,除书信外,一概收入此卷。
  卷六为书信、剧本、为《世界名人画传·释迦牟尼》所撰文字、杂缀(包括新诗、旧诗、对联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合编的《汪曾祺年表》和《汪曾祺著作目录》(1949—1997),俾使读者对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个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了解。
  各卷大抵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次。其中,散文、随笔、文论三卷又按内容约略归类,除编年意义,亦便于阅读。书名均取自本卷所收某篇重要文章篇名,唯卷六书名缘于汪曾祺早年致黄裳信函中的一句话。各书封面均系汪老画作。每卷卷首精选四幅插图,有独照,有合影,有字画,有墨宝,有手稿,有书影,选择搭配,煞费苦心。力求各得其所,各适其宜。
  斯役既毕,浑身舒泰。错漏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那么,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瞧,这个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夏历庚申元宵,肖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乡绅兼中医家庭,是秦少游的乡党。其父汪菊生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对他影响很大。
  抗战军兴,家乡沦陷。汪曾祺流落到云南昆明,入读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闻一多、沈从文等,并开始文学创作。与高邮一样,昆明就此成为他永恒的写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乡。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远没有泡茶馆、看闲书多。但却出手不凡,写下若干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新诗,深受业师沈从文的赏识和喜爱。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汪曾祺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邂逅集》,他借此搭上末班车,跻身“民国作家”之列。此后,在北京做杂志编辑。除间或写了几篇小玩意儿,长期搁笔。
  丁酉之难,汪曾祺算是漏网之鱼,侥幸逃脱。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就被补划为右派,罪证是小字报《惶惑》。他说:“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这句话令有关领导深恶痛绝。即便这类文字,汪氏在结尾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我爱我的国家,并且也爱党,否则我就会坐到树下去抽烟,去看天上的云。”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晚年回顾右派生涯,老头没有咬牙切齿呼天抢地,只是淡淡地说:幸亏划了右派,要不,我本来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这就是汪曾祺。他丢了工作,没了房子,从此被家人戏称为“寄居蟹”,被发配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摘帽后,经老同学援引,到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他写了《王昭君》等三个传统剧本,还参加了几个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是《沙家浜》和《杜鹃山》的主要编剧。这位被“控制使用”的“摘帽右派”,还风光过一把,上了一回天安门。仍在受难的老友黄裳以此被人警告 :不要翘尾巴!
  回到北京后,汪曾祺还写了《羊舍一夕》等三个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拢共四万余字,后来凑成戋戋小册《羊舍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封面和插图,都是他请老友黄永玉刻的木刻,书名则自行题写。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俗话说得好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汪曾祺算是重操旧业,赓续上了写作生涯。他对同在难中、促成此书出版的作家萧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花甲之岁,禹域春回地暖。时势的变化,家乡的来客,林斤澜、邓友梅等友人的敦促……时来天地皆同力,各种因素综合发酵,汪曾祺压抑积蓄了多年的才情和能量突然爆发,佳作迭出,好评如潮,为当代中国文坛奉献出《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徙》《职业》等一批清奇洗练醇厚隽永的杰作,并以此当之无愧地晋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作家前列。
  最后十年,汪老创作重心和风格又有明显变化:改写《聊斋志异》;多写随笔;偶写短篇,也是越来越短,越来越直白……
  除写作外,汪曾祺能写会画,又是既能吃也能动手做更能写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喜茶,嗜烟,尤好酒。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应邀参加了四川的一个笔会。对索求字画的各色人等,他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兴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语),忙到深夜,累得够呛。又破了酒戒,大喝五粮液,过足酒瘾。回京后,打算接着参加太湖的一个笔会,机票都订好了。夫人施松卿当时精神已经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预感,一反常态,坚决不让他去。
  正争执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当即被救护车送至友谊医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据说,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哎,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龙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难再得为佳。
  妙处难与君说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还可以活几年;我还可以写几年;我可能长寿……颇为在意生死之事。这是老年人的常态。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亲承謦欬,曾让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觉憾恨。
  终于有一天,我想明白了,释然了:人生不满百,人总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岁,又怎样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还要怎样呢?还能怎样呢?一位“文章圣手”(贾平凹语),一介高邮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龙井茶,未及老态龙钟,没让自己体验临终的万般痛楚,没给家人留下任何负累,当断则断,说走就走——这何尝不是最好的永别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长留人间的,是他约两百万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则蒐集了其中的泰半与精华。
  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文如其人,于汪老起码可谓差之不远。为人为文,我最欣赏他的就是:随便。他成为我最偏爱的当代作家,其来有自。我喜欢他一以贯之的真诚朴素,惊叹他观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细节的温馨细致,佩服他下笔如有神的不羁才气。他的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抒情色彩,浓烈的个人特质,既有意思,又有趣。庸常岁月读汪,是爱好,也是习惯,更是享受,可以强烈体验到生活中清新、明朗,充满生机和趣味的一面。他写人物,写地方风情,写花鸟虫鱼,写吃喝,写山水,写掌故……惯于淡淡着墨,却又有那么一股说不清道不明、回甘独特的韵味。汪作给我带来的阅读快感和审美情趣,历久弥深,挥之不去。
  汪曾祺说 :人家写过,我就决不这样写。又意有所指地说: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他自认:不是大家,算是名家吧。坦言: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呼吁: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 :自己的写作“有益于世道人心”,“人间送小温”。性情的温和与骄傲,对生活的随意与用心,对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写作态度的无可无不可与不离不弃,文字的典雅考究与接地气,无处不在的悲悯与一种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内在的欢乐,在他的身上和笔下得到奇妙的融合与统一,浑然无间。他的语感,他的文字,是当代汉语文学的最高结晶。
  如果您想阅读更具质地,生活更加美好,那么,选择读汪,当为上策。跟汪曾祺交个朋友吧。至于他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样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特质与魅力,纵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还请读者诸君自行体验罢。汪老仙逝,倏忽廿载。他曾写道 :
  很多人都死了。(《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了。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徙》)
  赵宗浚第一次认识了王静仪。他发现了她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气质,端庄的仪表下面隐藏着的对诗意的、浪漫主义的幸福的热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向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无望的,他第一次苦涩地感觉到:什么是庸俗。(《星期天》)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晚饭花·三姊妹出嫁》)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要等多久,才会再出现这么一位可爱的老头儿,才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2017 年3月16日凌晨初稿
  5 月16日,夏历丁酉立夏后十一天,改定于深圳天海楼
  时值汪曾祺先生逝世 20周年纪念日


《浮生六记》:人间烟火,风雅韵事 在繁华尘世的喧嚣中,总有一些声音,如同清泉流过山涧,洗涤心灵的尘埃;总有一些文字,如同暖阳洒入心扉,驱散人间的寒凉。沈复的《浮生六记》,便是这样一部令人心生欢喜的著作。它不是宏大的史诗,也不是哲思的深邃,而是一幅描绘普通人家的生活画卷,一曲歌咏岁月静好的浅吟低唱。 《浮生六记》以其温婉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文人沈复及其妻子芸娘相依相伴的日常琐事。全书分为“闺愁”、“闲情”、“坎坷”、“浪游”四卷,虽名曰“六记”,实则以记述两人生活为主,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情意绵绵。 第一卷《闺愁》:初遇与相思 故事的开端,沈复描绘了他与芸娘初识的情景。那时的芸娘,才貌双全,聪慧过人,对沈复一见倾心。沈复亦被芸娘的灵秀所吸引,两人初见的场景,如同烟雨蒙蒙的江南,带着几分朦胧的美感。“余与芸初相遇,芸年方二八,出闺未久……见其貌,甚娟秀,有风采。”字里行间,流淌着少男少女初恋的羞涩与甜蜜。 沈复细致地描绘了芸娘的容貌、神情,以及她对待生活的热情与才情。芸娘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更能在精神上与沈复产生深刻的共鸣。他们一同吟诗作对,一同品茗赏花,一同描摹山水。这些琐碎的日常,在沈复的笔下,却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辉,成为两人爱情中最动人的注脚。 “芸之于我,固如胶漆,形影不离。”沈复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芸娘深深的依恋。他们一同经历了青年时代的青梅竹马,一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这份纯粹而深厚的感情,是《浮生六记》最动人的底色。 第二卷《闲情》:风雅与情趣 如果说《闺愁》是爱情的萌芽,那么《闲情》则展现了爱情的勃发与生活的雅趣。沈复和芸娘婚后,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他们却总能从寻常日子里发掘出无限的乐趣。他们并非追求物质上的奢华,而是享受精神上的富足。 在《闲情》中,沈复记录了两人生活中种种充满情趣的细节。他们一起布置居室,将小小的庭院打理得充满诗意;他们一起品尝时令的美味,在饮食上追求精致与新意;他们一起游览山水,将自然的风光化为笔下的诗篇。 “余因穷,亦无以为资,但于风花雪月,颇留意。”沈复直言不讳自己的清贫,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将这份清贫化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他与芸娘共同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质的匮乏无法阻挡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中,两人一同兴致勃勃地举办“消夏夜市”的情景,尤为令人称道。在炎炎夏日,他们在庭院里摆设酒食,邀请三五好友,赏月品茗,谈笑风生。这种简朴而充满情调的聚会,将日常的生活过成了诗。芸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的聪明才智,她的热情好客,为这场夜市增添了无数光彩。 “芸善画,且工书法,时与余对弈。”芸娘的多才多艺,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惊喜。她可以挥毫泼墨,也能妙笔生花,更能与沈复在棋盘上展开智慧的较量。这些小小的成就,构成了他们共同生活中闪耀的星光。 第三卷《坎坷》:世事的无常与情感的坚守 生活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命运的无常也悄然降临。在《坎坷》一卷中,沈复记录了他们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父亲的早逝,家道的败落,生活的困顿,使得沈复和芸娘的生活陷入了深深的泥沼。 “余尝因贫,与芸共守一室。”生活的艰难,并未磨灭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让他们更加紧密地依靠在一起。在最艰难的时刻,芸娘始终陪伴在沈复身边,给予他无尽的安慰和支持。她的坚韧与乐观,如同寒冬里的一抹暖阳,给予沈复继续前行的力量。 沈复在这一卷中,也坦诚地描绘了自己作为男人的无能为力,以及生活给予他的沉重打击。然而,正是这份真实的痛苦与挣扎,使得《浮生六记》更加动人。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 “芸尝作诗曰:‘人老心未老,春来花自开。’余读之,感甚。”芸娘的诗句,饱含着对生活的希望,也凝聚着她对沈复的爱。“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我依然怀有对春天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卷《浪游》:漂泊与回忆 生活的磨难并未将沈复彻底压垮,他选择了漂泊,选择了在旅途中寻找慰藉。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无法忘怀对芸娘的思念。在《浪游》一卷中,他记录了自己漂泊四方的见闻,以及对故乡和芸娘的深深眷恋。 “余自别芸后,南北奔波,见闻颇广。”在旅途中,沈复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经历了各种奇遇。然而,这些经历在他看来,都无法与与芸娘在一起的日子相比。他的笔触,始终围绕着对芸娘的思念展开。 “每至一地,必思芸曰:‘此景若与芸共赏,当何如?’”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别致的园林,沈复在欣赏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芸娘。芸娘的身影,仿佛一直伴随着他,穿越过千山万水。 《浮生六记》的结尾,是沈复在晚年回忆往昔。尽管历经沧桑,尽管与芸娘天人永隔,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如陈年的美酒,愈发醇厚。他用他最真挚的情感,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浮生六记》的魅力所在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于它所展现的真实与温暖。它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刻意煽情,只是以一种平实而真挚的笔触,记录了一个男人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真实的生活细节: 沈复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入木三分。从衣食住行,到琴棋书画,再到人情往来,他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也感受到了沈复和芸娘真实的生活。 细腻的情感流露: 沈复对芸娘的爱,是深沉而含蓄的。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赞美,而是将这份爱融入到日常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之中。这种细腻的情感流露,比任何激昂的表白都更能打动人心。 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沈复和芸娘却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普通的日子过成了诗。 人性的光辉: 尽管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但沈复和芸娘都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坚韧、乐观、善良、忠诚。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浮生六记》是一本读来令人感到温暖的书,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细水长流的温情,在于那些彼此扶持的瞬间。它教会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 阅读《浮生六记》,仿佛与沈复和芸娘一同走过他们的生命历程。我们感受着他们的喜悦,也分担着他们的忧伤。合上书页,那份淡淡的温馨,却久久萦绕在心头。这便是《浮生六记》的魅力,它用最朴实的故事,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寻得片刻的安宁与慰藉。它是一部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赞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沉迷于这套《欧洲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的影像资料和随书附赠的图册,感觉自己的审美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断代史”那种僵硬的线索,而是尝试从“光影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这些更具哲学思辨的角度去梳理不同艺术流派的内在联系。比如,它将巴洛克时期的光影戏剧性与后来的表现主义对内在情绪的张扬做了某种隐秘的关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非主流艺术家的介绍,比如早期立体主义实验者或者被主流史学忽略的女性雕塑家,篇幅虽然不长,但切入点非常精准,很有启发性。我昨天特意对照着书里的图片,去查找了那些高分辨率的数字影像,结合文字描述,那种冲击力是单纯看文字无法体会的。如果你想跳出教科书那种平铺直叙的框架,想要理解艺术是如何折射社会剧变的,这套书绝对是硬核玩家的首选,它要求你带着思考去阅读,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不得不提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专业著作——《长安:帝都的制度与空间叙事》。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到令人敬佩,它不是简单地复述《长安志》里的记载,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考古勘探数据和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模型,来重建唐代都城的运作逻辑。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坊市制度”的瓦解过程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朱雀大街两旁的店铺是如何从制度约束中挣脱出来的,这个过程体现了制度与民间活力之间的永恒张力。阅读时,我经常会拿出地图册来对照,想象着每日清晨的鼓声中,市民是如何在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下生活的。这本书的图表制作非常精良,那些剖面图和功能分区图,清晰地揭示了权力中心是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体现其神圣性和权威性的。对于历史地理或城市研究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十年来对都城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宽。

评分

这本《气候变化下的全球农业经济模型前沿探讨》是我最近工作之余最“烧脑”的读物了。这本书完全是基于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气候情景预测(RCP路径)来构建的,里面的数学推导和参数设定非常复杂,很多章节都需要我停下来,对照着我自己的研究背景去理解其逻辑链条。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温度升高对某些主粮产量的影响,更深入探讨了跨国贸易协定、供应链韧性以及新兴的垂直农业技术在应对不确定性冲击中的边际效益。我特别欣赏它对“气候移民与劳动力转移”这一社会经济后果的量化分析,那些表格和图示,用最冷峻的数字揭示了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地区性贫困加剧风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抽象的气候科学数据,转化成了可被政策制定者理解的经济博弈语言,是那种真正面向未来挑战的、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学术专著,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完全吸收。

评分

我最近在翻阅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先锋文学的文集,名叫《断裂的声音: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欧洲实验文学》。这本书选录的作品风格极其迥异,从卡夫卡式的荒诞逻辑,到乔伊斯的意识流呓语,再到未来主义对机械的狂热崇拜,简直像一个文学的“万花筒”。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没有试图去“统一”这些声音,而是将它们并置展示,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巨大历史断裂时的精神分裂和探索欲。尤其是关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巴黎的交锋那几章,写得极其生动,充满了那个圈子特有的那种既精英又叛逆的“小圈子”气息。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必须暂时抛弃对“情节完整性”的追求,转而沉浸在语言的质地和潜意识的流动之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可读性”的边界,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作者在结构上进行的精妙破坏。

评分

这本精装版的《宋词鉴赏辞典》简直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不仅涵盖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名作,更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被低估的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潜力股。装帧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淡淡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非常适合在深夜里,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读。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每首词后面的注释和赏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深入地剖析了词人的心境和时代背景,让人读完后对那段历史和那位词人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特别是对苏轼和李清照那些意境深远的篇章的解读,简直是妙笔生花,让我这个原本觉得有些晦涩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磅礴气象或缠绵悱恻之美。那种文字的张力,被这本书的评注者挖掘得淋漓尽致,比我以前在网上搜索零散资料要系统和深入得多。说实话,光是对比一下不同版本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阐释,就能看出这本辞典的用心良苦。它不只是工具书,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