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
定价:48.00元
作者:许锦文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1
ISBN:9787506032773
字数:350000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0364592
编辑*
是怎样一个谜一样的女人让国际*章子怡放下身价,甘心出演只有六场戏的配角?2008年度*值得期待的大片《梅兰芳》即将上映,陈凯歌导演,黎明饰演梅兰芳,章子怪倾情演绎梅氏夫人孟小冬。
这个女人是很坚韧的,她对爱情的态度是非常伟大的。
我觉得我不是在演人物,我觉得我找到了她的个性,她的灵魂,她的血脉。
我从没有演过一个人物,她会有如此灿烂的笑容,我从来没有为一个人物笑过那么多。
——章子怡(摘子怡《凤凰时尚》)
内容提要
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六日)生于上海,名若兰,字令辉,乳名小冬,后艺名即用小冬。梨园世家。
五岁随父孟鸿群练功,习唱老生唱段。九岁写给姨夫仇月祥为徒,并首次登台演出。之后几年演出于无锡、上海、南洋、汉口、天津等地,崭露头角。十八岁首演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三庆园,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一炮而红,名震京城;同年与梅兰芳合演堂会戏《四郎探母》、生旦对儿戏《游龙戏凤》,台上阴阳颠倒,引起轰动。二十岁与梅兰芳结为伉俪,洞房设在东四九条冯耿光公馆里,金屋藏娇,婚后脱离舞台。二十一岁天津沙大风撰文捧孟为“冬皇”。二十三岁时梅兰芳祧母逝世,小冬拟以儿媳身份戴孝,受阻,与梅失和。二十四岁正式与梅分手。三十岁在金兰姐妹、杜月笙的第四房小妾姚玉兰的撮合下,委身于杜。三十一岁正式拜余叔山石为师,并喜得琴师王瑞芝辅佐。之后五年直至余师逝世,小冬立雪余门,共学会《洪羊洞》、《搜孤救孤》等近三十出余派戏,其中约十二出戏*为拿手,余师生前给小冬打分为:唱工得七分,做工五分,念白只得三分,但这是余门弟子中获得*高的得分。四十岁参加杜寿赈灾义演,连演两场《搜孤救孤》,盛况空前,演毕即宣布告别菊坛。四十三岁在香港与杜月笙补行婚礼,正式成为杜的第五房小妾,次年杜月笙病逝,分得遗产二万美元。之后定居香港,其间周恩来总理曾托人盛邀小冬回大陆观光,未果。六十岁迁居台北,在家静养。一九七七年病逝,享年七十虚岁。
目录
一、冬皇出世
二、梨园世家
三、童年时代
四、拜师学艺
五、初登氍毹
六、无锡挑帘
七、梅开二度
八、三莅无锡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台
十一、汉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献艺泉城
十四、北闯津门
十五、名震京城一、冬皇出世
二、梨园世家
三、童年时代
四、拜师学艺
五、初登氍毹
六、无锡挑帘
七、梅开二度
八、三莅无锡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台
十一、汉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献艺泉城
十四、北闯津门
十五、名震京城
十六、定居北京
十七、不速之客
十八、梅孟对戏
十九、梅孟结合
二十、金屋深藏
二十一、命案始末
二十二、梅孟仳离
二十三、大亨斡旋
二十四、皈依佛门
二十五、紧要启事
二十六、重返舞台
二十七、三美剪彩
二十八、立雪余门
二十九、姐妹伴学
三十、继续深造
三十一、师徒永诀
一二十二、杜寿义演
三十三、广陵绝唱
三十四、[冬皇]由来
三十五、随杜迁港
三十六、补行婚礼
三十七、在港授徒
三十八、孟小冬与张大干
三十九、总理重托
四十、十年台北
四十一、冬皇仙逝
附录一冬皇遗音
附录二师承与弟子
附录三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
孟小冬年表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媒体*
暂无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女性人物充满好奇,她们在那个时代的局限与变革中,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孟小冬,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许锦文先生的《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光从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这位传奇女性的强烈探究欲。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赋予“真实”这个概念的。在无数的传说与改编中,孟小冬的形象早已被一层层光环所包裹,而我想看到的是,在她作为“冬皇”的光鲜背后,是什么样的情感支撑着她?是怎样的经历让她在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时,依然选择坚持?“美丽”二字,我知晓她的绝代风华,但更想知道,这种美丽是否也伴随着她的某些脆弱?而“哀愁”,更像是她人生底色的一部分,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她内心的波澜,她对情感的渴求与失落,以及她在这个复杂世界中,如何寻得内心的平静。我想,一本深入人心的传记,不应该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应该是在细微之处,捕捉人物的情绪变化,解读她每一次的眼神、每一次的沉默。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孟小冬这个人,感受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挣扎、选择与成长,以及她身上那种独特而令人动容的美丽与哀愁。
评分读到《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上海滩的繁华景象,以及那个在舞台上风华绝代、在生活中却有着诸多传奇故事的女子。虽然尚未阅读,但“真实”二字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许多名人的传记,往往在传奇的光环下,遮蔽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孟小冬,作为一代名伶,她的艺术造诣毋庸置疑,但她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与杜月笙的关系,更是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好奇,许锦文先生是如何在“美丽”与“哀愁”之间,勾勒出孟小冬这位女性的立体画像的。是详细考证了她早年如何拜师学艺,崭露头角,成为京剧界独一无二的“冬皇”?还是深入挖掘了她中年之后,离开舞台,与杜月笙共同生活的点滴岁月,以及她如何在那段时期,经历着什么样的心境转变?我想,真正的“真实”,往往蕴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里,藏在她每一次的选择背后,藏在她眼神里不经意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中。“哀愁”二字,更像是为她的人生定下基调,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是美丽背后无法回避的无奈。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开历史的迷雾,让我看到一个更鲜活、更有人情味的孟小冬,感受她生命中的光彩与无奈,也从她的故事中,体味人生的无常与坚韧。
评分我对孟小冬的兴趣,更多源于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怀旧情愫。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总有一些鲜活的生命,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散发出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孟小冬无疑就是其中一颗。许锦文先生的书名——《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让我好奇的是,“真实”二字的分量。在无数的演绎和传闻中,究竟有多少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又有多少是后人的添枝加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贴近真相的视角,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孟小冬,而非被神化或妖魔化的符号。想象一下,在那繁华却也充满陷阱的上海滩,一位年轻的旦角演员,是如何凭借自身的天赋与努力,一步步攀上艺术的巅峰?她所面临的,除了技艺上的挑战,必然还有来自社会、家庭乃至情感的种种压力。而“哀愁”二字,更是触动人心。她的生命中,一定有过爱恋,有过失去,有过选择,也一定有无奈与遗憾。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她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同行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与那位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杜月笙,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羁绊?那些发生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命运,总是能引发人们最深切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一个女性的坚韧与柔情,以及她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尊严。
评分当“孟小冬”这个名字与“真实”、“美丽”、“哀愁”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时,我立刻被吸引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孟小冬可能更多是作为传奇女性,被历史或文学作品所塑造,而“真实”这个词,恰恰勾起了我对更深层次探究的渴望。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舞台上那个精致完美的旦角形象,而是隐藏在华美戏服之下,那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普通人。我很好奇,作者许锦文先生将如何处理她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与梅兰芳的恩怨,与杜月笙的黄昏之恋。是试图去还原事情的真相,还是更侧重于挖掘这些事件对孟小冬本人内心世界造成的影响?“美丽”自然不用说,孟小冬的美貌与才情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但“哀愁”二字,则让人联想到她人生中可能经历的种种不如意、失落与孤独。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件,而是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理解她的情感世界,去解读她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动机与考量。我想,一本好的传记,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去与主人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我期待,《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一位女性的坚韧与脆弱,她的辉煌与落寞,以及她在人生旅途中,所面对的那些无可避免的“哀愁”。
评分一直以来,京剧名伶孟小冬身上都笼罩着一层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总让人忍不住去探究她的过往。许锦文先生的这部作品,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一窥究竟,但光从书名《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史实分量。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如何抽丝剥茧,将那个舞台上光彩照人、生活里饱经风霜的孟小冬呈现出来。历史上,关于她的传说太多,真真假假,虚实交织,总让人难以辨别。我很好奇,许锦文先生是侧重于描绘她如何凭借惊人才华在男性主导的京剧界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冬皇”的?还是着力于展现她与杜月笙之间那段备受争议却又充满深情的感情纠葛?亦或是,她在那颠沛流离的年代,如何坚守艺术,又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平静?“美丽与哀愁”这两个词的组合,恰恰点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她既有令人倾倒的绝代风华,又难免经历命运的捉弄与人生的坎坷。我设想,书中定然不会仅仅是传记的流水账,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结合作者的独到见解,去解读孟小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去体味她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无奈与坚持。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往往比单纯的事实陈述更能打动人心。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更立体、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轨迹,感受她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美丽与哀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