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继承与叛逆:现代*为何出现于西方
原价:67.00元
作者:陈方正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10-1
ISBN:9787108037398
字数:
页码:全2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22735995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本书从感受西方*的冲击和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论述了西方*的起源、发展与蜕变,分析了其与传统、哲学、宗教、时代背景的关系。书中还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发展的分野,总结了现代*出现于西方的基本原因。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运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方法,使全书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
目录
余英时序
自序
前言
导论
一、本书缘起
一、中国*落后原因的讨论
三、李约瑟及其思想体系
四、李约瑟的影响与批判
五、本书基本观念
六、整体构思与主要结论
一、远古文明轮廓
一、埃及数学手卷
三、陶泥板上的数学
四、巴比伦代数学
五、代数型几何学余英时序
自序
前言
导论
一、本书缘起
一、中国*落后原因的讨论
三、李约瑟及其思想体系
四、李约瑟的影响与批判
五、本书基本观念
六、整体构思与主要结论*章 远古*传统
一、远古文明轮廓
一、埃及数学手卷
三、陶泥板上的数学
四、巴比伦代数学
五、代数型几何学
六、希腊文明的渊源第二章 自然哲学传统
一、爱琴海的世界
一、自然哲学概观
三、米利都学派
四、爱奥尼亚哲人
五、从大希腊到雅典
六、自然哲学的成熟第三章 永生与宇宙奥秘的追求
一、笼罩*诞生的迷雾
一、毕达哥拉斯其人
三、从奥林匹克诸神到奥菲士
四、毕氏教派的组织与信仰
五、宇宙奥秘的探索
六、教派理念与*传统的建立
附录:费罗莱斯的音乐理论第四章 西方**场革命
一、毕氏教派的传承
一、柏拉图的思想历程
三、从教派到柏拉图学园
四、新普罗米修斯革命
五、远古与希腊天文学
六、以数学建构宇宙模型
七、学园传统的延续第五章 希腊*的巅峰
第六章 罗马时代的*与教派
第七章 古代宇宙观的完成
第八章 伊斯兰世界的新*
第九章 欧洲文化复兴
第十章 中古*:实验精神与动力学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酝酿与突破
第十二章 混沌中出现的*革命
总结
地图
图版
作者介绍
陈方正(1939~),生于重庆,*学者。创办并主持《二十一世纪》杂志,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在自由与平等之外》等。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具有画面感的案例来支撑其宏大的论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思想转变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心态比作地壳变动,那种缓慢却不可逆的巨大推力,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变革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看到了不同文化元素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相互作用、渗透与排斥的动态过程。这种“上帝视角”下的梳理,有效地避免了将任何单一因素(无论是技术还是哲学)视为现代性唯一原动力的倾向。相反,它呈现的是一个多线索交织的网络,各个节点之间的拉扯和平衡构成了现代性的复杂面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原本抽象的“现代性出现”这一议题,拉回到了具体的、充满人性和偶然性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辨的深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不断地回到核心问题,但每一次回归都带着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和更细致的辨析。一开始,你会感觉信息量有些庞杂,各种历史人物、哲学流派和经济事件像潮水一样涌来,但坚持读下去后,会发现作者早已在幕后铺设了清晰的逻辑主线。特别是在处理“文化接受与本土化”这一部分时,作者的分析展现出极高的敏感度。他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模式视为一个模板,而是深入探讨了移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和“重构”,这些变异恰恰是理解特定地域现代性特征的关键。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论述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一列预设的、无可逃避的公式。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差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同质化的“现代”。
评分这本书的探讨视角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陷入传统历史叙事中对“西方”这个标签的过度神化或简单批判,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在现代性涌现过程中,那些潜藏在社会结构、思想脉络中的张力与断裂。作者似乎在非常耐心地解剖一个复杂的肌体,从启蒙的精神遗产到工业革命的物质冲击,再到民族国家建构的意识形态陷阱,每一个层面都力图展示其内在的矛盾性。读下来,我强烈感觉到一种对线性进步史观的挑战。那种认为现代性是西方自然而然、单向度演化的观点,在这里被拆解成了无数相互掣肘的事件和观念的碰撞。尤其是在论述理性主义如何既是现代化的驱动力,又最终催生出异化和规训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犀利和深刻。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的根基,思考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价值,其形成过程究竟是多么充满偶然与斗争。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解读,更像是一场对现代性本质的哲学拷问。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其对“何为西方”这一概念的审慎态度。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剖析,让“西方”这个标签本身变得暧昧起来,充满了内在的分裂。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这本书力量的来源。它避免了那种将西方视为一个封闭、铁板一块的整体的危险倾向。相反,它展示了现代性内部的“他者性”——即现代性在构建自身身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排斥和定义着“非我”。这种自我审视和批判性的距离感,使得作者的论述显得格外成熟和克制。很多时候,它与其说是在解释“为何出现”,不如说是在追问“如何出现”,其中的“如何”包含了无数次的选择、妥协与放弃。这种对过程的着迷,而非对结果的断言,是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学术风范。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非常考究,有一种老派的、沉稳的学术风范,但又不失思想的锐利。它在阐释复杂的社会学或哲学概念时,常常会使用一些略显古奥但极其精准的词汇,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理解其语境。然而,一旦跨过初期的阅读门槛,那种被精确的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洞见便会接踵而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总结章节时那种近乎宿命论的喟叹,仿佛历史的洪流在面前展开,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必然与偶然交织的轨迹。这种深沉的反思,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成为一种引人深思的精神体验。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消化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咀嚼和消化的思想干粮,每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体悟,特别是对那些关于“现代性代价”的讨论,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久久不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