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影响评价

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影响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福江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风暴潮
  • 海洋灾害
  • 沿海地区
  • 气候变化
  • 风险评估
  • 灾害影响
  • 海洋环境
  • 防灾减灾
  • 海岸带
  • 气象海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1704
商品编码:1003167715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于福江 等 著 著作 定  价:98 出 版 社:中国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24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2791704  概述
1.1 风暴潮灾害概况
1.2 风暴潮灾害评价目的和意义
1.3 风暴潮灾害评价指标体系
1.3.1 风暴增水等级
1.3.2 超警戒风暴潮等级
1.3.3 风暴潮灾害损失等级
1.3.4 风暴潮灾度等级
第二章 风暴潮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2.1 风暴潮灾害月际分布特征
2.1.1 风暴增水月际分布特征
2.1.2 超警戒风暴潮月际分布特征
2.1.3 风暴潮灾度月际分布特征
2.1.4 风暴潮灾害损失月际分布特征
2.2 风暴潮灾害年代际分布特征
2.2.1 风暴增水年代际分布特征
2.2.2 超警戒风暴潮年代际分布特征
2.2.3 风暴潮灾度年际分布特征
2.2.4 风暴潮灾害损失年代际分布特征
第三章 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影响评价》是国家海洋局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子任务“风暴潮灾害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部分成果,在我国沿海典型潮位站风暴潮及风暴潮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风暴潮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评价了风暴潮及风暴潮灾害对我国沿海的影响。
本书可为从事风险管理、防灾减灾、海洋等领域的公务人员、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从事风暴潮研究的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图书简介: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管理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王力、李明]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动态演变。全书聚焦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以及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可持续管理策略。它不仅是一部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述,更是一部结合前沿观测技术与区域案例分析的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资源管理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框架,理解海洋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并指导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海洋开发与保护实践。 --- 第一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基础与结构解析 (约 400 字)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系统梳理了海洋生物群落的构建原则和能量流动路径。 第一章:海洋环境基础与生物地理分布: 详细阐述了影响海洋生命分布的物理、化学和地质因素(如温度梯度、盐度、光照渗透深度、洋流系统)。重点分析了全球海洋生态区划的划分依据,及其如何决定了不同海域生物群落的独特性和物种组成。 第二章:初级生产力与食物网结构: 深入剖析了浮游植物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核心地位,探讨了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因子(如营养盐限制、光照)。随后,通过食物网模型(如基于能量流或基于关系的食物网),分析了不同营养级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营养级联效应以及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中的作用。 第三章:关键栖息地生态学: 专门章节聚焦于具有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态价值的特殊栖息地,包括热带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深海热液喷口。对这些生境的结构特征、物种适应性及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独特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 --- 第二部分:驱动现代海洋变化的压力源分析 (约 450 字) 本部分着重于识别和量化当代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人为和自然压力源,并评估这些压力源如何协同作用,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状态。 第四章:气候变化的多重效应: 详细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的物理和化学影响,包括海温上升、海平面变化、海洋酸化($ ext{pH}$值下降)和溶解氧减少(脱氧现象)。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变化对钙化生物(如贝类、珊瑚)和变温生物的生理代谢影响。 第五章:过度捕捞与渔业资源衰退: 探讨了现代渔业技术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内容涵盖捕捞努力量的评估方法、种群过度开发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对目标物种、兼捕物种和底层生境(如海底拖网)的连锁影响。强调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的必要性。 第六章:污染物输入与生态毒理学: 关注点在于陆源污染物(营养盐过量、有机污染物、微塑料)向海洋的迁移和归宿。分析了富营养化导致的有害藻华(HABs)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以及新兴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残留)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效应。 ---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可持续管理实践 (约 400 字) 本部分转向应用层面,介绍了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存的管理工具和政策框架。 第七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 阐述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供给、碳汇调节、海岸防护、文化价值)的分类框架(基于 $ ext{MA}$ 框架)。重点介绍了经济学工具(如支付意愿法、替代成本法)在量化这些无形服务价值中的应用,为资源分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章:监测、预警与环境质量基线建立: 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水下机器人(AUV)和环境 $ ext{DNA}$($ ext{eDNA}$)等先进技术,进行长期、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强调建立区域性的环境质量基线(Reference Conditions)对于评估人类干预效果的重要性。 第九章:面向韧性的空间管理工具: 深入探讨了海洋空间规划(MSP)和海洋保护区(MPA)网络的设计原则。分析了如何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分区和有效监管,来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和适应环境扰动的能力,并确保保护措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 第四部分:跨学科整合与未来展望 (约 250 字) 本部分总结了当前海洋科学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跨学科研究和政策整合的未来方向。 第十章:模型耦合与预测能力提升: 讨论了如何将生物学模型、物理海洋学模型与社会经济模型进行有效耦合,以提高对未来海洋变化情景的预测精度。强调了数据共享和开放科学在推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 审视了国际海洋法框架(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深海采矿监管框架)对区域海洋管理的影响。强调了建立跨国界的海洋保护和资源共享机制,以应对公海和跨界资源管理挑战的紧迫性。 结语: 总结了实现“健康海洋、繁荣人类社会”目标的路径,呼吁科研界、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以预防性原则指导未来的海洋开发与保护工作。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是从事海洋资源勘探、渔业管理、海岸带规划、环境保护和海洋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它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上面隐约可见波涛汹涌的海浪,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一直对海洋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看过一些关于台风登陆造成巨大破坏的新闻之后,就更加关注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介绍风暴潮的成因,比如它和普通潮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是由哪些气象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强风、低气压等等。我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图表和模型,来解释风暴潮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追溯一下历史上几次著名的风暴潮事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当时的破坏程度。这本书如果能把我对风暴潮的模糊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让我明白这种自然现象的科学原理,那它的价值就非凡了。毕竟,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里翻看到这本书的。我对“沿海影响评价”这个词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海滨城市,这些年来,也亲身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台风,虽然没有直接受到风暴潮的严重影响,但看着海岸线上被摧毁的防波堤和倒塌的房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地区具体影响的分析,比如它会威胁到哪些沿海城市,对当地的经济,特别是渔业、旅游业、港口运输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另外,我还希望它能探讨一下,我国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比如海堤、预警系统等等,在应对风暴潮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以及未来可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我们的抵御能力。这本书如果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我们生活环境潜在风险的认知,并让我对未来的安全发展有更深的思考,我会觉得非常值得。

评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其中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让我对风暴潮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探讨风暴潮与气候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例如,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风暴潮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是否会加剧风暴潮的破坏力。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科学数据和分析来支持这些观点,甚至可以预测在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将面临的风暴潮风险如何演变。此外,我也对这本书是否会提及一些适应性措施感兴趣,比如如何调整城市规划,保护沿海湿地,或者发展更具弹性的基础设施来应对日益增长的风暴潮威胁。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未来的海滨生活环境有更清晰的认知,并激发我思考如何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风暴潮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对我国漫长的海岸线来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威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我国在应对风暴潮方面所做的努力,比如在海堤建设、防灾减灾规划、以及应急响应机制等方面有哪些成就。我也想了解,在国际上,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风暴潮的,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我国沿海地区如何成功地抵御了几次重大的风暴潮袭击,或者从一些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那将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国家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平时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很感兴趣,尤其是与海洋相关的灾害。风暴潮在我国沿海地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海洋动力学和气象学过程,而且对沿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学术探讨,比如对不同区域海岸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如何影响风暴潮的增幅和传播,以及不同类型风暴潮(例如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的差异性。我也希望书中能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包括一些数值模拟的结果,来预测未来风暴潮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探讨气候变化对这些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让我对风暴潮的研究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那我一定会非常欣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