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老大难的婚姻,伴随着一个离奇的相亲故事 ,“难”字竟一点点被化解,*后喜结连理。对于这 段相亲经历,我不知道该用“缘”字来解释,或是由 偶然性因素促成。用“缘”字来解释,属于东方文明 ,就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用偶然性作注脚,它归 属西方文化范畴,就是碰巧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不 过,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这朱某的婚姻难题,因为男 方勇敢招亲,女方主动相亲,*后结成一对幸福夫妻 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河南省商丘市焦作矿务局,有个矿工朱某,憨厚 、勤劳、诚实;早先是农民,家境贫困,后来加入矿 工队伍,每月收入80元,在20世纪80年代,属于中上 工资水平,但家境仍不富裕;且个人并不出挑。这就 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找对象难!不过,“男大当婚 ”是一般人都有的基本要求。到了27岁那年,不仅他 急,朋友和组织上也为他着急。他的同事兼朋友王好 义,看到死挨下去不是办法,就鼓励朱某打开思路, 去登征婚启事。这个主意矿上也支持,说是要开什么 证明之类,矿上立马照办。
朱某起初有顾虑,用他的话来说:“俺这样的人 ,能有女人看上吗?”但是,要解决终身大事,在没 有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试一试也无不可。为此,在 王好义的多次劝说后,他终于打消了顾虑,拣了张自 己满意的照片,准备了15元广告费,并在矿工会的帮 助下,以朴素的语言,草拟了一则要求不高的征婚启 事,盖上了公章,寄往北京的《中国妇女》杂志社。
广告用语如下: 朱某,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高小文化 ,无疾病,身高1.64米,父母已故,兄弟4人,有房8 间,月收入80元,有哪位丧夫之妇,或娘家需劳动力 的,俺愿到她家去落户。通信地址:河南省焦作市冯 营矿北宿舍1号楼002室。
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报章杂志登征婚启事是 件新鲜事。不过,杂志社很支持一个基层煤矿工人的 要求,很快将启事刊登出来。
与此同时,一个在东北幼儿园工作的上海小姑娘 李林(化名),由于家里逼婚,出走在外,偶然在杂 志上看到这则启事,感到很新鲜,便想探个究竟。再 一想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漂泊,何不去看一看。就这 样,小姑娘根据启事的线索,踏上了去河南相亲的路 。
但她到了开封后,却有些迟疑起来:我一个大姑 娘,主动上门去相亲,这合适吗,会不会被人讪笑? 但转而一想,既然来了,总得有个结果才好。她打听 到矿上离开封市区不远,且所住旅馆有人去矿上,就 写了封短信,内容是:“我叫李林,为应征而来,已 经来到开封,希望来见一见。”以下是发信地及房间 号码。
话分两头。在朱某这方,接到短信后,真是太高 兴了。他在矿上和朋友们的支持下,将李林接到矿上 。见面后*是喜出望外,一则,对方是个教师,比工 人文化程度高;二则对方年轻且皮肤白皙,在农村***找不到这样的美人儿。但是,他也因以上两条,担 心女方看不上自己而扭头走人。
事情确如所料。当李林看到的朱某根本没有照片 上年轻英俊后,就想打退堂鼓。可李林也有温和、柔 情的一面,想想自己千里迢迢来相亲,这样一见面就 走,好吗?加上矿上和朱某的真诚挽留——说是“谈 得成谈不成都不碍事”,“谈不成也会将她送回开封 ”。就这样,李林作出暂留几天的决定。
事情就在这几天中出现转机。经过几天的相处, 李林发觉这朱某虽然看相老一些,但他的诚恳、热心 、人缘、勤劳等方面很是突出,比她想象的要好,足 可以抵消他在相貌方面的欠缺;还有他的收入大致是 自己的一倍。人品、经济等条件,竟然让李林慢慢处 出了感情,再后来谈上了朋友,*后结成了婚姻! P3-5
徐清祥编著的这本《中国式相亲》主要介绍了当 今社会广受关注的相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相亲 的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相亲与恋爱的关系,相亲的内 容、形式、礼仪以及相亲与婚姻以及优生等多个方面 介绍了相亲。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关相亲的实用手册 ,将相亲过程前前后后的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 介绍,也是相亲文化的通俗教科书。
徐清祥,字汉章,号东园居士。杭州人。吴越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吴越史地兼及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迄2014年止,已出版专著:《吴越古村落》、《杭州往事》、《民间绍兴》、《西湖酒缘暨杭州酒经》、《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游》、《中国武林之谜》、《杭州秀西湖》、《近代象棋国手名局》、《苏东坡雅事》、《婚姻进行曲》、《人间牛马狗》等。
为《中国式相亲》序
**章 相亲与婚姻发展概述
**节 婚姻老大难,相亲就不难
第二节 媒,古代相亲的代名词
第三节 近现代相亲和婚姻轶闻
第四节 当代相亲会热
第二章 相亲与恋爱
**节 从相亲导入恋爱
第二节 在交往中促成相亲
第三节 被动相亲和被蒙蔽相亲
第四节 相亲不成情谊在
第三章 相亲的内容
**节 相人品**
第二节 相才貌第二
第三节 相家境第三
第四节 相家族史第四
第四章 相亲进行式
**节 本人相亲
第二节 家长或亲友代相亲
第三节 陪同相亲的宜与忌
第四节 天外飞来说相亲
第五章 相亲的礼仪
**节 见面、称呼及举止
第二节 相亲注意衣着
第三节 礼物、礼金的送及迎
第六章 相亲所要达到的目标
**节 **印象与一见钟情
第二节 相亲时您想过共患难吗?
第三节 为对方相亲行吗?
第四节 别态婚姻的相亲
第七章 相亲形式的创新
**节 驴友形式
第二节 从后台到前台的电视相亲
第三节 舞会形式
第四节 形态各异的蒙面相亲
第八章 相亲与风物
**节 恋爱角话题的通信
第二节 月老祠文化
第三节 情人节和相亲
第四节 相亲服务机构
第九章 相亲不忘优生
**节 了解一点优生信息
第二节 相亲不忘优生访谈录
第三节 优生的思路
第四节 优生的选项
第十章 相亲与理智型婚姻
**节 为相亲和婚姻调适习性
第二节 念好婚姻这本经
第三节 奔三女子别愁嫁
跋
这部作品的文笔老辣得让人心惊,它用一种近乎戏谑的笔调,解构了“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在现代语境下的变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时而像个街头巷尾的八卦爱好者,用极其口语化的方式揭示那些相亲局背后的潜规则;时而又陡然切换到一种哲学思辨的深度,探讨个体自由意志如何在集体期待面前土崩瓦解。其中关于“学历通胀”那一部分,我简直拍案叫绝。现在硕士博士遍地走,但相亲市场上似乎只有“清北复交”才配得上“一线城市稳定工作”,其他学历的年轻人,即便能力出众,也像被贴上了“潜力股”的标签,需要更漫长的证明周期。作者将这种“标签化生存”的困境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被社会预设价值体系反复审判的疲惫感,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它没有给出什么万能药方,只是把那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熔炉展示给你看,让你清楚地知道,要跳进去,你得把自己打磨成什么形状。这本书更像是给你提供了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让你去剖析那些你以为习以为常的相亲现象。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度在于它超越了“相亲”本身,触及了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后遗留的结构性问题。它没有简单地指责父母是“棒打鸳鸯”的旧势力,而是把他们塑造成了在时代洪流中,试图用已知的方法来保护下一代不被淘汰的“幸存者”。这使得批判变得复杂且富有层次感。我深切地感受到,相亲角里的那张张名片,其实就是一张张社会地位的“身份证明”。作者在探讨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花了大量笔墨去分析“精神层次”的匹配度,比如对艺术品位、阅读习惯甚至幽默感的评判标准,是如何成为新的隐形门槛。这说明,即便物质相对均衡了,新的精神壁垒依然会迅速建立起来。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你必须不断地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去辨认那些自己也曾不自觉使用的标准和偏见。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别人的尴尬,而是我们自己对“成功人生”的集体焦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当代婚恋图鉴,看得我如坐针毡又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对于当前社会上那种“非成功人士不娶/不嫁”的隐形标准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房、车、户口”这些硬性指标如何在相亲角被量化和排序的细致描写。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记录下父母辈的焦虑如何通过餐桌上的只言片语,构建起一套严苛的择偶筛选系统。特别是有一段描述,年轻人在相亲过程中,如何被迫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精神追求压缩成几个能在三分钟内被“审核官”快速接收的标签,那种无奈和压抑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这让我深刻反思,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婚姻的幸福,还是完成家族交给的“任务”。它撕开了温情脉脉的家庭表象,露出了赤裸裸的社会阶层流动焦虑。读完后,我出门看人都带着一层审视的目光,不是说我变得势利了,而是我开始理解身边那些“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背后的复杂成因。它对人性的洞察力,远超一般的情感鸡汤,更像是一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报告,只是主角换成了每一个焦急等待下一场相亲的普通人。
评分读完后我感觉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这本书与其说是讲相亲,不如说是对当代城市中青年精神状态的一次残酷扫描。它细腻地捕捉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巨大信息差焦虑。比如,父母辈掌握的那些关于“谁家亲戚的儿子在哪家大厂工作”的资源信息,与年轻人沉浸在自我构建的数字世界里,对真实社会网络认知的错位,是造成冲突的根源。作者通过几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这种信息断层如何导致误判和错失良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成本”这个隐形压力的刻画。对于女性而言,似乎过了三十岁,她们的“价值保质期”就开始倒计时,这种来自生理时钟和社会钟表的双重夹击,让她们在相亲桌上表现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急切和功利。这种对女性境遇的深刻同理心,使得全书的批判不显得尖酸刻薄,而是充满了悲悯。它迫使我思考,我们是否因为太追求“效率”和“最优解”,反而失去了发现“可能的美好”的余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幅由无数碎片信息拼接而成的马赛克画卷。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不同的维度,从地域差异到职业歧视,从“二代”的隐形优越感到底层奋斗者的自我麻醉。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中产阶层保卫战”的描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相亲不再是为了寻找一个同盟者,而是为了巩固现有的生活水平,甚至是一种向下流动的预防机制。作者对那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矛盾心态把握得极准,比如一个明明家境中等,却坚持要找“体制内稳定工作”的相亲对象,背后其实是对自身资产缩水的极度恐慌。这种恐慌,让原本应该充满浪漫和期待的结合过程,变成了一场冷酷的资产评估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克制,没有太多的情绪宣泄,反而用一种近乎科学的冷静来陈述事实,这种疏离感反而增强了其震撼力,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悲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