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
原价:49.00元
作者:郑巨欣,陆越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7135876
字数:400000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一把梳子,一个女人,一段岁月,一种思念……
内容提要
我时常认为梳子是有生命的,有它自己的四季轮回。以木梳为例,最初的取材成模宣告了木梳的诞生,成型髹饰印刻着木梳的童年,而伴随着我们的使用,木梳开始书写它成年的时候。然而,就如同世间成物的生老病死,新旧更换。最后,木梳也会随着时间的磨损进入的它的垂暮之年,对于时光流水,悄然逝去的事象,人与梳又有何异?
目录
前言
崇灵插梳
玉饰梳背
梳联东西
唐宋梳风
樱国的梳
梳在欧美
梳海撷珍
画中梳篦
梳字词汇
梳料材质
梳制匠作
梳之型纹
梳之礼观
梳子禁忌
梳疗方枝
梳篦方技
梳篦传说
常州梳谣
梳云掠月
附录 中国古代梳篦相关资料
后记
作者介绍
郑巨欣,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文学学士、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东华大学纺织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导。主要学术兴趣点: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
文摘
序言
读完《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而梳篦,就是我在这场旅行中最忠实的向导。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梳篦这一看似普通的器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它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梳篦在古代女性生活中的描绘所打动。梳篦不仅仅是她们梳理发髻的工具,更是她们情感的寄托,是她们内心世界的延伸。那些精美的梳篦,承载着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对未来的期盼。作者在叙述时,旁征博引,将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梳篦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描写,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进程的深刻体悟。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最平凡的物件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评分终于读完了《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一直以为梳篦只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物件,甚至在现代社会,它更多地沦为了一种复古的摆设,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严谨和诗意的笔触,将梳篦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器物,编织进了一部宏大的文明史诗之中。从远古时期人们用兽骨、木片简单处理毛发的需求,到春秋战国时期精巧铜梳的出现,再到汉唐盛世将梳篦与仪礼、审美、甚至政治权力紧密相连,作者层层剥茧,将梳篦的发展轨迹描绘得生动而详实。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梳篦材质、工艺、纹饰的细致考究,那些关于象牙、玳瑁、沉香木的描述,那些关于雕刻、镶嵌、彩绘的技法,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了工匠们如何在方寸之间挥洒智慧与汗水。书中对于梳篦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使用差异,以及它在女性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那些关于古代仕女用梳篦梳理云鬓、点缀珠翠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也让我对“发髻”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头发的造型,而是一种身份、一种情感、一种文化的象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把梳子,它更是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关于审美观念的变迁,关于技术发展的轨迹,关于那些隐藏在寻常物件背后,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默默地审视自己手中那把平凡的塑料梳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原来,我们与历史的联系,可以如此触手可及,又如此深远。
评分《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时间”的隐喻,或者说,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一件最细微的事物中,窥见整个时代的脉络。我原本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阅,想着不过是讲讲古代梳子罢了,结果却被深深吸引,一头扎进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充满智慧与匠心的世界。书里对于梳篦作为一种“梳理”行为的哲学思考,让我受益匪浅。梳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整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一种对秩序的追求,一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从原始部落的简陋工具,到宫廷御用的金银梳,再到民间百姓的木梳竹梳,这条线索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程度,也折射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书中那些关于梳篦在丧葬习俗中的应用,以及它在祭祀活动中的象征意义,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件器物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它不再仅仅是美化的工具,而是连接生者与逝者,连接凡人与神灵的桥梁。作者在论述时,旁征博引,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艺术作品中的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梳篦发展史。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梳篦风格的描述,如唐代雍容华贵的金银梳,宋代素雅精致的木梳,明清时期繁复华美的骨雕梳,都让我对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每一个章节都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情凝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不在于宏大的事件,而在于那些渗透在日常点滴之中的细节,而梳篦,便是其中最动人的注脚。
评分毫无疑问,《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对“历史”的理解进行了升华。我从未想过,一把小小的梳篦,竟然能够承载如此厚重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的千年变迁。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梳篦的宏大发展图景。从史前时代的简单工具,到历朝历代的精美工艺,再到现代社会的文化象征,梳篦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社会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梳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应用所吸引。例如,梳篦在古代女性的梳妆打扮中,不仅是美容美发的工具,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女性审美的体现。而梳篦在祭祀、婚丧等仪式中的作用,则展现了它在精神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梳篦的材质、工艺、纹饰,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元素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象牙的珍贵,玳瑁的华美,骨雕的精巧,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那些渗透在生活点滴之中的细节,而梳篦,便是其中最动人的细节。
评分《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存在着太多的盲点,而那些被忽略的“小物件”,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故事。作者以梳篦为切入点,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梳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解读。在古代,一把精美的梳篦,不仅仅是用来梳头,更是身份、地位、品味甚至政治态度的象征。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官宦使用特定材质和工艺的梳篦,以及一些文人雅士以梳篦为题创作诗词歌赋的故事,都让我看到了梳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作者在论述时,旁征博引,将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体系。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梳篦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梳篦的“人性化”解读,他不仅仅关注器物的物质属性,更关注使用器物的人,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欲望,他们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用梳篦来梳理自己的头发,梳理自己的生活,梳理自己的内心。
评分说实话,《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门,而梳篦,就是那扇门上的精美门环。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将梳篦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梳篦材质和工艺的详细介绍。从原始社会的兽骨、木制梳,到春秋战国的青铜梳,再到汉唐的象牙、玉石梳,以及明清的金银、骨雕梳,作者如数家珍,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关于梳篦纹饰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龙凤呈祥、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的图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梳篦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它既是梳理仪容的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情感交流的载体。例如,书中关于梳篦在后宫争宠、士大夫阶层的雅玩、以及民间婚俗中的应用,都描绘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也可以承载着如此丰富而厚重的历史信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作者以梳篦这一器物为载体,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都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描绘。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梳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所扮演角色的细致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梳理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审美的体现,一种文化价值的载体。书中关于梳篦的材质、工艺、纹饰的描写,都充满了匠心和智慧。例如,象牙梳的温润质感,玳瑁梳的天然纹理,骨雕梳的精湛技艺,都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技艺和创造力赞叹不已。作者在论述时,旁征博引,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艺术作品中的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梳篦发展史。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关于梳篦的传说和故事所深深吸引,它们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对这件器物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进程的深刻体悟。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最平凡的物件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彻底刷新了我对“历史”二字的理解。我曾经认为,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就是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历史也可以是关于一把梳子,关于一次梳理,关于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作者在书中对“梳理”这一行为的哲学解读,让我印象深刻。梳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整理,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涤荡,是一种对过往的回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当人们在梳理头发时,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绪,梳理自己的情感,梳理自己的人生。书中关于梳篦作为一种“仪式”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梳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婴儿的第一次梳头,到女子的成人礼,再到婚嫁的梳妆,以及晚年的梳发,梳篦始终伴随着人生的重要节点,承载着祝福、期盼和纪念。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艺术作品,这些都为他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也让这本书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我并不觉得它枯燥,反而觉得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智慧的闪光,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进程的深刻体悟。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把梳子,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
评分我必须说,《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它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件,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邃的意义。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仅是在描述梳篦本身,更是在描绘使用梳篦的人,描绘他们所处的时代,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读到书中关于梳篦作为一种嫁妆的描述时,我尤其感动。想想看,在古代,一个女子出嫁,她的梳篦往往是极其珍贵的陪嫁品,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也寄托着对新生活的憧憬。那些刻有吉祥图案、寓意美好的梳篦,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了梳篦的制作工艺,从选材、雕刻、打磨到最后的润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书中关于古代梳篦的“闰”之说,将梳篦与“闰月”这一中国传统历法的概念联系起来,赋予了梳篦一种超脱凡俗的哲学意味,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深邃。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不是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也丢失了一些传统的美德和工匠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梳篦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情感、关于技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身边的生活,也让我对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小物件”充满了敬意。
评分《梳理的文明:闰于梳篦的历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漫步一条历史的长河,而梳篦,就是河中那一颗颗闪耀的珍珠,被作者精心串联,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梳篦的发展脉络之中。当我读到书中描述汉代王侯贵族使用镶嵌宝石的象牙梳,以及唐代宫廷女子用金丝缠绕的玳瑁梳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衣香鬓影的宫廷画面,感受到那个时代奢华而又精致的审美。而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民间百姓使用简朴的木梳竹梳,但同样注重实用和美观时,我又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却有着共通之处。作者对于梳篦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梳篦作为一种贸易商品,是如何流传到海外,又如何被异域文化所吸收和改造的,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梳篦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让冰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梳篦这件器物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最平凡的物件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