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 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升级版教程书籍

包邮 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 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升级版教程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lan cooper(艾伦·库伯) 等 著,倪卫国,刘松涛,薛菲,杭敏 译
图书标签:
  • 交互设计
  • 用户体验
  • 可用性
  • 人机交互
  • 设计方法
  • 设计原则
  • About Face
  • 信息架构
  • 用户研究
  • 界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6133
商品编码:178755647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的升级版,此次升级把全书的结构重组优化,更加精练和易用;更新了一些适合当下时代的术语和实 例,文字全部重新编译,更加清晰易读;增加了更多目标导向设计过程的细节,更新了现行实践,重点增加了移动和触屏平台交互设计,其实本书多数内容适用于多种平台。本书结构清晰、深入浅出,是一本难得的大师经典之作。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数字产品和系统的交互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项目经理、 可用性工程师等,以及目前正在学习交互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等。
目录
   第1部分 目标导向设计

第1章 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 2
产品行为恶劣的后果 3
数字产品粗鲁无礼 3
数字产品要求人们像计算机
一样思考 4
数字产品马虎大意 4
数字产品要求人来干重活 4
为何数字产品表现如此糟糕 5
重点错置 5
无视产品的真实用户 7
利益冲突 7
设计流程缺失 7
规划并设计产品行为 8
识别用户目标 9
目标vs 任务和活动 12
设计要满足情境中的目标 13
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 14
实现模型 14
用户心理模型 14
力求完美:呈现模型 15
目标导向设计概论 18
消除隔阂 18
设计过程概述 20
产品成功的关键是目标,
不是特性 24
第2章 了解问题所在:设计研究 26
设计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6
定性研究的价值 27
定量研究的利弊 28
目标导向设计研究 30
启动会 31
文献综述 31
产品/原型和竞争者审核 31
利益相关者访谈 32
主题专家访谈 33
客户访谈 34
用户访谈 35
用户观察 35访谈并观察用户 36
情境调查 36
改进情境调查 37
为人种学访谈做准备 37
进行人种学访谈 40
其他类型的定性研究 46
焦点小组 46
可用性测试 46
卡片分类 47
任务分析 47
用户研究是设计的重要环节 48
第3章 为用户建模:人物模型
和目标 49
为何要建模 49
人物模型的力量 50
人物模型作为设计工具的优势 51
人物模型有助于避免各种设计
陷阱 52
人物模型有效的原因 53
人物模型以研究为基础 54
人物模型代表特定产品的用
户类型 54
人物模型拓展了用户行为的
范围 55
人物模型有动机 56
人物模型可以代表用户之外
的相关人士 56
人物模型是比其他用户模型
更合适的设计工具 56
理解目标 59
目标驱动使用模式 59
目标必须来自定性数据 59
用户目标和认知处理 59
用户目标的三种类型 61
用户目标是用户的动机 64
非用户目标 64
成功的产品首先要满足用户
目标 65
构造人物模型 66
第1步:根据角色对访谈对象
分组 67
第2步:找出行为变量 67
第3步: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
量对应起来 68
第4步: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 69
第5步:综合各种特征,阐明
目标 69
第6步:检查完整性和冗余 70
第7步:指定人物模型类型 71
第8步:进一步描述特性和
行为 73
实践中的人物模型 75
关于人物模型的误解 75
人物模型的量化 77
机构的“人物模型” 78
资源有限时使用临时人物模型 79
其他设计模型 79
工作流程模型 80
人工制品模型 80
物理模型 80
第4章 设立愿景:场景和设计需求 82
缩短研究与设计之间的差距 82
场景:以叙述为设计工具 83
场景对比使用案例、用户故事 84
基于场景的设计 85
基于人物模型的场景 86
三类场景 86
设计需求:交互的“什么”问题 87设计需求不是特性 87
设计需求不是规格说明 88
设计需求是战略性的 88
设计需求来源广泛 89
需求定义过程 89
步骤1:创建问题和愿景陈述 90
步骤2:探索或头脑风暴 90
步骤3:确定人物模型期望 91
步骤4:构造情境场景 92
步骤5:确定设计需求 94
第5章 设计产品:框架和提炼 97
创建设计框架 97
定义产品交互框架 98
定义视觉设计框架 107
定义工业设计框架 110
定义服务设计框架 111
细化外形和行为 112
验证与测试设计 114
测试“什么” 115
何时测试:*终性评价和形成
性评价 115
进行形成性可用性测试 116
设计者参与可用性研究 117
第6章 创造型团队合作 118
小而专注的团队 119
共同思考 做得更好 119
创造者和综合者 120
与思想伙伴的起始合作 123
核心团队规模适度 124
跨设计领域工作 125
交互设计 125
视觉界面设计 125
平面设计 126
视觉信息设计 126
工业设计 127
扩展团队 127
责任和 128
同敏捷开发人员协作 129
创建创造性的文化 132
确定设计师的技术水平 133
协作是关键 133
第2部分 设计行为和形式

第7章 良好产品行为的基础 136
设计原则 136
合乎伦理的交互设计 137
目标明确的交互设计 139
实用的交互设计 139
优雅的交互设计 140
交互设计原则 141
作用于不同层面设计细节的
原则 141
行为与界面层面的设计原则
使工作负荷降至141
交互设计模式 142
建筑模式和交互设计 142
记录和使用交互设计模式 143
交互设计模式的类型 143
交互设计模式示例 144
第8章 数字产品的礼仪 146
设计体贴的软件 147
体贴的产品关心用户喜好 148体贴的软件是恭顺的 148
体贴的软件是乐于助人的 149
体贴的软件具有常识 149
体贴的软件有判断力 150
体贴的软件预见需求 150
体贴的软件是尽责的 150
体贴的软件不会因为自己的
问题增加你的负担 151
体贴的软件会及时通知 151
体贴的软件是敏锐的 151
体贴的软件是自信的 152
体贴的软件不问过多问题 152
体贴的软件即使失败也不失
风度 153
体贴的软件知道什么时候调
整规则 154
体贴的软件承担责任 155
体贴的软件能够帮助你避免
犯低级错误 155
设计聪明的产品 156
利用计算机的空闲周期 156
聪明的软件有记忆 157
聪明的产品能够预测需求 158
聪明的产品能够记住细节 159
让聪明的产品发挥聪明 161
设计社交软件 163
社交软件要知道社交规范和
市场规范的区别 163
社交软件帮助用户展现  
的一面 164
允许简单协作 164
知进退 165
助于增长网络健康 165
社交产品尊重社交圈的复杂性 165
社交产品尊重其他用户的隐私 166
社交软件要恰当处理反社交
行为 167
第9章 平台和姿态 168
产品平台 168
产品姿态 169
设计桌面软件 170
独占姿态 170
暂时姿态 174
后台姿态 177
网络姿态 179
信息网站姿态 179
事务性网站姿态 180
网站应用姿态 182
移动设备的姿态 184
智能手机和手持设备姿态 184
平板电脑姿态 186
其他平台的姿态 188
信息亭姿态 189
远距离界面姿态 189
汽车界面姿态 190
智能家电姿态 191
为应用程序提供好的姿态 192
第10章 为中级用户优化设计 193
的中级用户 194
扭转界面 195
付出与回报要相称 196
渐进式展开 197
组织界面的扭转 197
为三层用户设计 198
新手想要什么 198
专家想要什么 200
的中级用户需要什么 200第11章 编配与流 202
流与透明 202
编配 203
和谐交互 203
遵循用户的心理模型 204
少就是多 204
让用户指示而不是讨论 206
提供选择,而不是提出问题 207
让必要工具近在咫尺 207
提供无模态反馈 208
设计要以防万一,但预料到
可能性 209
上下文信息 209
反映对象和应用程序的状态 210
避免不必要的报告 211
避免空白状态 212
区别命令和设置 213
隐藏弹射座椅的操控杆 214
为响应而优化,但容许延迟 215
动作、时间与过渡 216
毫不费力的理想 218
第12章 减少工作 消除负担 219
目标导向的任务对比练习任务 220
练习的类型 220
导航练习 220
拟物化练习 225
模态练习 226
样式练习 228
练习取决于情景 229
消灭练习 230
减少需要去的位置 230
提供导航标志 231
提供概览 232
恰当地把控件映射到功能上 234
避免层级关系 236
不要复制机械时代的模型 237
常见的附加工作陷阱 239
第13章 隐喻、习惯用法及能供性 240
界面范式 241
实现中心 241
隐喻界面 242
习惯用法界面 247
创建习惯用法 249
手动能供性 250
手动能供性的语义学 252
实现能动性的期望 252
直接操控与顺从 253
直接操控的使用 253
直接操控并不总是合适 256
顺从与提示 257
逃脱隐喻的掌控 259
第14章 重新思考数据输入、存储
与检索 260
重新思考数据输入 261
数据完整与数据免疫 261
处理丢失数据 262
数据输入和规避机制 263
审核与编辑 264
重新思考数据存储 266
数据存储的问题 266
用统一文件模型修复数据存储 270
是时候要改变了 275
重新考虑数据检索 276
存储 vs. 检索 277
物理世界的存储和检索 277
数字世界的检索 278
关系数据库 vs. 数字汤 282受限的自然语言输出 284
第15章 防止错误 通知决策 286
运用富视觉非模态反馈 286
富视觉非模态反馈 287
听觉反馈 289
撤销、恢复和可逆的历史操作 291
撤销应当遵循心理模型 291
共同的撤销类型 293
撤销的其他类型 297
撤销可撤销的 301
假设:对比和预览 301
第16章 为不同的需求而设计 303
易学性和帮助 303
命令模态 303
有效功能工作集 307
上下文帮助和辅助界面 308
传统的在线帮助 314
可定制性 316
个性化 316
配置 317
特质模态行为 318
本地化和全球化 319
无障碍性 319
无障碍的目标 320
无障碍人物模型 320
无障碍指导方针 320
第17章 整合视觉设计 324
视觉艺术与视觉设计 324
视觉界面设计元素 325
情景,情景,情景 325
形状 325
大小 326
颜色 326
方向 327
纹理 327
位置 328
文字与版面 328
信息层级 329
动作以及随时间的变化 329
视觉界面设计原则 329
传达风格/传播品牌 330
带领用户厘清视觉层级 330
在组织的每一层提供视觉结
构和流 332
在特定屏幕上告诉用户能做
什么 335
响应命令 337
把注意力吸引到重要事件上 338
*小化视觉工作量 339
保持简单 339
视觉信息设计的原则 341
加强视觉对比 342
显示因果关系 342
显示多个变量 342
在一个界面中整合文本、图形
及数据 343
确保内容的质量、相关性和完
整性 343
在相邻空间上显示事物,而不
是按时间堆积 344
可量化的数据就要量化 344
一致性和标准化 344
界面标准化的益处 344
界面标准化的风险 345
标准、指南和经验法则 345
什么时候打破规则 345
应用程序之间的一致性和标准 346
设计语言 347第3部分 交互细节

第18章 为桌面应用而设计 350
剖析桌面应用 351
主窗口和辅窗口 351
主窗口的结构 352
桌面系统中的窗口 353
层叠窗口 354
平铺窗口 354
虚拟的桌面空间 355
全屏应用 355
多窗格应用 356
窗口状态 357
窗口和文档:MDI和SDI 357
窗口的运用 358
菜单 362
把菜单作为教学工具 363
禁用的菜单项 364
复选标记菜单项 364
菜单上的图标 365
快捷键 365
助记符 367
级联菜单vs. 单层分组 367
工具栏、工具板、侧栏 368
工具栏和菜单 369
工具栏vs. 非模态对话框 369
工具栏图标 370
工具提示 371
禁用工具栏控件 372
工具栏的进化 372
可移动工具栏 373
可定制工具栏 374
情境(弹出)工具栏 375
ribbon控件 375
工具板 375
侧栏、任务窗格、抽屉 376
点操作、选择、直接操作 378
鼠标的人体工学 379
鼠标按键和控制 381
触控板、轨迹球、手势传感器 386
光标 386
选择 387
插入和替换 392
拖放 393
控件操作 402
2D对象操作 405
3D对象操作 409
第19章 为移动设备和其他设备
而设计 414
剖析移动应用 415
移动设备的外形大小 416
手持设备上的应用 416
平板上的应用 419
小平板上的应用 423
关于移动导航、内容、控制的习惯
用法 424
浏览控件 424
导航和工具栏 434
抽屉 440
轻拍显示及其他直接操控 445
搜索、排序、筛选 447
欢迎和帮助界面 452
多点触摸手势 453
轻拍选择、激活、或开关 453轻拍保持 453
拖滚 454
拖移 454
拖动控制 454
向上/下滑动 454
向左滑动 454
向右滑动 455
双指张合 455
旋转 455
跨应用集成 456
其他设备 458
一般性设计原则 458
专用手持设备的设计 462
信息台的设计 463
为十英尺界面设计 465
为汽车界面设计 467
为语音界面设计 468
第20章 网页的设计 469
基于页面的交互 471
导航和寻路 471
滚动 479
移动网页 483
未来 485
第21章 设计细节:控件和对话框 486
控件 486
命令控件 487
选择控件 490
列表控件 496
输入控件 504
验证输入控件 510
显示控件 513
对话框 517
正确运用对话框 517
对话框的基本交互 518
模态和非模态对话框 519
对话框的五个目的 522
管理属性对话框和功能对话框 527
消除错误、警告、和确认 531
错误对话框 531
警告和确认 537
魔鬼在细节里 541
附录A DESIGN PRINCIPLES 543
附录B BIBLIOGRAPHY 549

《设计思维的罗盘:从概念到用户体验的实战指南》 在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在于其能否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并以直观、高效、令人愉悦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设计软件操作的“如何做”的手册,也不是一本罗列设计原则的理论集。相反,它是一场关于“为何如此设计”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设计思维”的全面解析,一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落地实践的流程指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设计驱动的世界。从你每天早晨唤醒你的智能手机,到你使用的社交媒体应用,再到你乘坐的交通工具,无一不承载着设计师的思考和决策。这些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甚至我们的情感体验。因此,理解并掌握设计的方法论,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技能,而是每一位渴望创造有价值、有影响力事物的人士都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本书的诞生,源于我们对当前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的反思。许多设计者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模仿成功的案例,却在面对复杂的用户场景时感到迷茫,在创新性设计上遇到瓶颈。他们渴望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能够帮助他们拨开迷雾,直抵问题的本质,从而设计出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引领行业潮流的产品。 《设计思维的罗盘》旨在成为你通往卓越设计之路上的那位智慧向导。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问,如何观察,如何分析,以及如何验证。我们将带领你踏上一段由“发现问题”到“定义问题”,再到“构思解决方案”,直至“原型验证”的完整设计旅程。 第一部分:根基:理解设计的底层逻辑 在深入具体的设计技巧之前,我们必须先夯实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将为你揭示设计的本质,以及构成优秀设计的关键要素。 设计的“为什么”:超越形式的本质。 我们将探讨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美观,更在于其功能性、可用性、用户体验的全面考量。理解设计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创造效率,提升生活品质,以及引发情感共鸣。我们将审视设计在商业成功、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用户为中心:设计的永恒主题。 用户是设计的终极评判者。本章将深入剖析“以用户为中心”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设计全流程的指导原则。我们将学习如何真正理解用户,洞察他们的需求、动机、行为习惯和痛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观察。 同理心的力量:连接用户与设计。 同理心是设计的基石。我们学习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如用户访谈、情境观察、用户画像构建等,来“穿上用户的鞋子”,从他们的视角去感受、去理解,从而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需求。 迭代的艺术:拥抱变化与改进。 设计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创作。我们将深入探讨迭代设计的重要性,理解为何原型、测试、反馈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快速迭代来规避风险,提升设计质量。 第二部分:导航:发现与定义问题的艺术 在开始“做什么”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以及“为什么解决”。这一部分将专注于如何有效地发现和定义问题。 洞察的种子:从市场到用户。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洞察?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市场研究、竞品分析,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真实的用户身上挖掘出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痛点。 需求挖掘的利器:方法与技巧。 本章将系统介绍多种需求挖掘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用户访谈: 如何设计有效的访谈问题,如何引导访谈,如何从受访者的只言片语中提炼关键信息。 焦点小组: 掌握小组讨论的技巧,如何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如何从群体互动中发现共识与差异。 问卷调查: 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如何分析数据,如何避免偏差。 可用性测试(前期): 在设计早期,如何通过观察用户与现有产品或概念的互动,发现潜在问题。 数据分析: 如何利用已有的用户行为数据、反馈数据等,来反哺需求的发掘。 问题的重塑:定义清晰的目标。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清晰地定义为一个可以着手解决的设计目标。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用户故事”、“痛点陈述”、“挑战陈述”等工具,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明确的设计任务。 场景的构建:让问题可视化。 通过构建真实的用户场景,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需求。本章将介绍如何绘制用户旅程图、情境图等,帮助团队成员共同理解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第三部分:引擎:生成与评估解决方案 在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后,我们将进入创造性的阶段——构思并评估可能的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的艺术:发散思维的力量。 我们将学习如何组织和参与有效的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团队成员进行开放式的想法碰撞,不设限制,追求数量,为后续的筛选和优化奠定基础。 点石成金:从想法到概念。 如何将零散的想法转化为有潜力的设计概念?本章将介绍各种概念生成的方法,例如: 类比思维: 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 组合与变形: 将现有元素进行重组和创新。 极端场景设计: 考虑最理想和最糟糕的情况,从而找到突破口。 故事板与草图:让想法跃然纸上。 在概念发展的早期,可视化至关重要。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故事板和草图,快速地描绘出设计的流程和交互逻辑,便于团队内部沟通和早期反馈。 决策的智慧:评估与选择。 面对众多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选择?本章将介绍各种评估方法,例如: 专家评审: 邀请设计专家进行评估。 概念测试: 将不同的概念呈现给用户,收集他们的偏好和反馈。 可行性分析: 考虑技术、成本、时间等因素。 矩阵式评估: 对比不同方案在关键指标上的表现。 第四部分:加速器:原型与验证的实践 设计不是纸上谈兵,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产品。本部分将聚焦于原型制作和用户验证,确保设计能够真正落地并满足用户需求。 原型的分层:从低保真到高保真。 我们将理解不同保真度的原型在设计流程中的作用,从纸质原型、线框图到交互式原型,如何根据设计阶段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原型工具和方法。 交互设计的语言:原型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本章将简要介绍各类原型设计工具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将设计想法转化为可点击、可交互的原型,以便于用户测试。 测试的艺术:发现问题,而非证明正确。 用户测试是设计验证的关键环节。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科学的用户测试方案,如何招募合适的测试用户,如何进行有效的测试观察和记录,以及如何从测试结果中发现设计缺陷。 反馈的转化:持续优化设计的闭环。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分析用户测试反馈,识别出核心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优化方案,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 从原型到产品:设计的落地与延展。 本部分也将触及如何将验证过的设计原型,有效地传递给开发团队,并与开发过程中的协作技巧,确保设计的最终实现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设计初衷。 第五部分:升华:设计思维的融会贯通 在掌握了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之后,我们还需要将设计思维内化,使其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思维在团队中的协作。 设计并非孤军奋战。本章将探讨如何在跨职能团队中有效地进行设计协作,如何建立共识,如何克服沟通障碍,以及如何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设计的伦理与责任。 随着设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关注设计的伦理和社会责任。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设计的双重性,以及如何设计出对用户和社会负责任的产品。 持续学习与成长。 设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本章将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新的设计趋势、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 《设计思维的罗盘》适合谁? 产品经理: 希望提升产品规划、用户洞察和需求定义能力。 UX/UI设计师: 寻求系统性的设计方法论,突破创新瓶颈。 创业者: 渴望将创意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市场营销人员: 希望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任何对创造有价值、有影响力事物充满热情的人士。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套将设计思维融入日常工作的“心法”。它将帮助你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终让你能够设计出真正打动人心、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和服务。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充满挑战与乐趣的设计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交互设计这个领域,我一直认为它是个复杂且需要高度专业性的学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设计,如何“理解”用户的指南。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让我深思。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从用户需求分析,到信息架构设计,再到界面交互细节的处理,无不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设计原则”的阐述,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被具体地、细致地融入到每一个设计决策的解释中。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进行对话,从中汲取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对交互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交互设计的新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我入门的书籍。在众多选择中,这本书以其“精髓”的定位吸引了我。打开书本,我立刻被其清晰的结构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打动。作者从最基础的用户研究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认知心理学”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用户为何会做出某种反应,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详尽,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让我对“好”的交互设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并不枯燥。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交互设计之路,让我不再感到迷茫。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好好学习一下交互设计,所以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收到书的时候,真的非常惊喜!包装很严实,书的质量也很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作者的讲解非常系统且条理清晰,从最基础的交互设计原则讲起,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更复杂的概念和技巧。我尤其喜欢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实际工作,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的。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用户研究方法、原型设计技巧等等,这些都对我的日常工作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学习交互设计的道路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启发。我还会反复阅读这本书,并尝试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自己的项目中,相信我的交互设计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

我对交互设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它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精髓”二字,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能够提炼出核心价值的书籍。拿到书后,我被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所震撼。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交互设计的核心原则和理念,还深入探讨了用户体验的各个方面,包括用户心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等。书中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持,让人信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部交互设计的百科全书,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交互设计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我本身并不是专业出身,但工作内容却需要和产品经理、UI/UX设计师打交道,所以一直想对交互设计有个更直观的认识。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这本书。拿到手后,感觉非常有分量,翻开来看,发现内容真的非常扎实。作者的语言风格很平实,但讲解的内容却相当有深度,一点点地把我这个门外汉给“拉”进来了。书里面的一些理论,比如“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我之前可能零散地听过,但这本书把它们梳理得非常清楚,让我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以及具体怎么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经历了一遍设计过程,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思路都有了新的启发。虽然有些地方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读下去,一定能对交互设计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对我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