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成吉思汗与今日之形成 传记 书籍 |
| 作者: | [美]杰克·威泽弗德 |
| 定价: | 59.8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22912210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成吉思汗与今日之形成》一书从边境、政治、科技、战争、商业、服饰、艺术、文学、语言、音乐等方面展现了成吉思汗和他所创立的帝国对当今的影响。 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扫平了东亚,征服了伊斯兰的许多国家,摧毁了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 他建立的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到印度,从越南到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蒙古帝国打破了此疆彼界的阻隔,重新勾画了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成吉思汗与今日之形成》所呈现的成吉思汗形象并不像从前西方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冷酷嗜的暴君。事实上,他是一个高瞻远瞩、富于创新的。他将法律的力量置于自身权力之上、鼓励宗教自由、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并开通自由贸易。他所创建的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商业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 历史以游牧人与农夫之间的残酷战争为开端,以蒙古人融合各种文化为结局。《成吉思汗与今日之形成》核心观点认为,正是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的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的技术、贸易和思想,由此揭开了现代的大幕。 |
| 目录 | |
致中国读者/10 代序:另一种视角的蒙古史/16 导言:消逝的征服者/32 原争雄:1162—1206 1 一块凝血/62 2 三河传说/100 3 群汗逐鹿/132 第二部分 蒙古人的征战:1211—1261 4 唾弃黄金可汗/164 5 算端与可汗的较量/198 6 发现欧洲、征服欧洲/230 7 权力场上的皇后们/268 第三部分 的觉醒:1262—1962 8 忽必烈汗和新蒙古帝国/312 9 他们的“金光”/342 10 帝国的影子/370 结束语:不朽的成吉思汗精神/400 再版译后记/410 参考文献/413 |
| 编辑 | |
☆ 秩序因他而改变,人类的观因他而升华。? ☆ 以人类学的眼光和说故事的独特方式重新诠释蒙元时代? ☆《纽约时报》畅销书 ?连续13年稳居亚洲历史人物传记之冠 ? ? 《成吉思汗与今日之形成》是蒙元史专家杰克?威泽弗德历经18年打磨的力作,从视野和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种不同于纯粹历史学者或一般传记作家笔下的成吉思汗形象和蒙元帝国时代。 瑞典人多桑的《蒙古史》、英国人霍渥斯的五卷本《蒙古人史》、法国人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是许多人了解蒙古史的案头书。本书与多桑、格鲁塞等人的著述不同,作者从自己特定的专业视角对蒙元帝国兴亡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带有人类学性质的阐释。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吃透史料,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而进行的广泛的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俄罗斯、中国、中亚以及马六甲、波斯湾等国家和地区。是为写作本书,作者用了18年时间游历蒙古,并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科学而大胆的还原。例如,在阔亦田击败“古儿汗”札木合纠结的十一部联盟后,成吉思汗的军队却在追击溃部的战斗过程中被打散,他颈脉受创,流血不止,昏迷了半夜才醒过来。这时他觉得全身血已流尽,口里干渴难耐。于是陪在其身旁的勇士者勒蔑赤身裸体去到敌营为成吉思汗寻找蒙古人爱喝的马奶子。这样的历史记载对于一般人甚至很多历史学者而言仅仅是“故事”而不会刨根问底,但是杰克?威泽弗德认为,者勒蔑之所以赤身裸体闯入泰亦赤兀惕人的军营,是因为“对蒙古人而言,当众赤身裸体是失身份的,但要是有一位泰亦赤兀惕人看到有人夜间裸体穿越营地,他们或许会以为是自己人起床解手。出于礼貌,担心羞辱到自己的勇士,他们或许会把脸转过去。”像这样还原历史细节的论述书中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些细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你的想象,仿佛与成吉思汗一起经历他非凡的人生,也让我们能更加贴近历史。 在这本的经典中,作者尤其要揭示这样一个问题,即蒙古人对欧亚旧大陆的征服,给紧接着就跨入近现代门槛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1219年花拉子模帝国的算端,害了成吉思汗派去商议贸易协议的特使,以此为导火索,蒙古人开始了征服之旅。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征服了欧亚旧大陆,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队,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1242年至1293年,蒙古的扩张达到极限,帝国的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建立了“日出至没,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帝国。 成吉思汗对的征服是的,但同时征服也是一种促进转化的力量。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国打破了此疆彼界的阻隔,重新勾画了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位富于创新的,也是*个在自己征服过的许多国家里将法律的力量置于自身权力之上、鼓励宗教自由、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废除酷刑以及开通自由贸易的统治者。他所创建的贸易路线不仅是促进商业发展的通道,而且也促进了思想、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并由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吉思汗和他建立的帝国将历已经存在的东西方之间直接或间接、断续的联系,变成了持续不断的直接交往。这样东西畅通无阻的时代,蒙元帝国 |
| 媒体评论 | |
威泽弗德是一位天才演说家……他从自己领悟的深度,成功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威泽弗德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观点。 ???????????????????????????????????????????????????????????????????????????——《出版家周刊》 ? 我为作者写这本书所付出的异常努力所感动,惊叹一位人类学者居然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复原出已经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 ——学者 葛剑雄 ? 威泽弗德的《成吉思汗与现代之形成》是我的*爱。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刻画了成吉思汗。 ——印 曼莫汉?辛格 ? 欧洲人称其为“之鞭”……其实他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秩序因他而变。人类的观因他而升华。 ——《华盛顿邮报》 ?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 接触。……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法国东方史学家 格鲁塞 ? 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吧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 距离开始缩短了。 ——元史专家 韩儒林 ? 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次拥有了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出了伟 大的成吉思汗……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打通了各国的联系,建立了关系新秩序。 ——韩国前总统 金大中 |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推进方式,而是像一部精美的挂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面场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似乎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无论是对特定战役的地理环境描写,还是对当时社会阶层间微妙互动的心思捕捉,都显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比如,关于某一特定民族习俗的描绘,并非干巴巴的知识灌输,而是融入了人物的切身感受和环境的氛围渲染中,让人仿佛真的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和马匹的气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重量。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流水账式传记,更像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会”而非仅仅“阅读”的艺术品,每一章节的转折都带着一种精心设计的韵味,让人在合上书页后,脑海中依然会反复回放那些震撼的场景和人物的面孔。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部分,是其最引人入胜的亮点之一。它超越了单纯的“发生了什么”的层面,转而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作者似乎总能在叙事的紧张时刻,适时地切入一段深刻的反思,这些反思并非是作者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对前文详尽史实分析基础上的必然升华。特别是关于“帝国秩序的构建与瓦解”这一主题的探讨,充满了对权力继承、意识形态巩固乃至最终衰亡的深刻见解。这种由事到理的推演过程,极具启发性,它促使读者不仅关注于历史事件本身,更去思考那些驱动历史的底层力量——例如集体认同的形成与涣散,或是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历史观被拓宽了,对理解当前世界的复杂格局也增添了一层更具穿透力的框架。
评分从整体布局来看,本书的史料驾驭能力令人叹服。它似乎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但作者的剪裁和取舍却非常到位,没有让信息过载稀释了核心论点的力量。在处理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章节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视角。他没有采取单一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是努力去理解不同文明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的反应机制和内在逻辑。无论是对游牧文化与定居文明的碰撞的探讨,还是对不同宗教信仰在权力结构中扮演角色的分析,都做到了相对的公允和深入的探究。这种全景式的视野,使得我们得以跳脱出狭隘的地域限制,去审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和周期性现象。这种广阔的格局,让人在阅读完一个具体事件后,能自然而然地思考其在更宏大历史坐标中的意义。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复杂性上所展现出的洞察力。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往往会陷入“英雄化”或“妖魔化”的二元对立,但这本书却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多面且充满矛盾的个体形象。书中对决策过程的剖析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天才的灵光乍现或是纯粹的运气使然,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运作背后的利益权衡、个人情感的挣扎以及环境施加的巨大压力。读到某个关键的战略抉择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我进入当时决策者的思维迷宫,理解了在信息匮乏、风险巨大的环境下,做出那种选择的必然性与代价。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会犯错、会挣扎、最终做出影响深远决定的个体。这种深刻的剖析,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代人处境的镜子,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极具感染力,它有一种宏大叙事下保持的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历史学家所要求的严谨和批判精神。句子结构多变,时而磅礴大气,如同一支交响乐的高潮部分,描绘战争的恢弘与变革的迅猛;时而又变得内敛而精准,如同外科手术刀般剖析政治斗争中的微妙平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入历史资料时所采用的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引用,而是巧妙地将一手材料的片段融入到叙述的河流之中,让史料仿佛是从故事的肌理中自然生长出来,而非生硬地插入。这种行文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它既满足了对深度知识的渴求,又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实属难得。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学术探究与大众可接受的精彩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