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
定价:36.00元
作者:刘枫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2050602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书作为《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古建筑卷》丛书中的一本,谈的是传统建筑门窗。门户乃进出之道,窗牖是聪明之所,作者是把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传统文化之堂奥的一个发掘与发现工作来做的,充满好奇更充满激赏和尊崇,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古建筑的灵魂;门窗虽属“小木作”,但却有非同小可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体现。 如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座座古建筑灰飞烟灭,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以及千百年风雨雕刻留下的岁月幽思和先人的印记一并化为乌有,后代将如何看待这样的劫难。 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美,追寻它承载的文化精神,梳理中华文明的一条血脉,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良知,来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而又珍稀的传统文化。
目录
前言
壹 渊源深远——门窗的源流
节 发古幽思——门窗与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岑寂悠远——门窗的源头
第三节 日臻至善——发展与流变
贰 天工巧夺——门窗的基本构造
节 精美绝伦——隔扇
第二节 各具风神——门窗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匠心独运——制作与安装
叁 广大精微——门窗的实体形态
节 吐纳流转——门的实体形态
第二节 窥望聪明——窗的实体形态
肆 精深广博——门窗的文化形态
节 绚烂深宏——门的文化形态
第二节 借景寄意——窗的文化形态
第三节 别有意蕴——门的陈设
伍 驱邪纳福——门窗装饰的吉祥符号系统
节 千年牵念——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寓意常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分类
第三节 沧海拾贝——吉祥图案举要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简直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宝藏!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充满好奇的人,而门窗作为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家庭生活和建筑艺术的载体,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这本书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切入,将“门当户对”这个概念与建筑的门窗联系起来,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讲解非常生动,他不仅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门窗样式,还深入剖析了这些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门”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门上的各种装饰,如门钉、门环、门钹等,它们都各有讲究,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品位。而“窗”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美的花窗、漏窗,不仅起到了采光通风的作用,更是将自然景致、吉祥图案巧妙地融入其中,成为了建筑的灵魂。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亲眼目睹这些精美的门窗。它让我深刻理解了“门当户对”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潜规则,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统一、内外兼修的美学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打破了我以往对建筑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类书籍会枯燥乏味,但《门当户对》却以一种非常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作者从“门当户对”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概念入手,将门窗这一建筑元素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巧妙地联系起来。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门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深入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门窗的物质性之外,更感受到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门”的介绍,那些门钉、门环、门神,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承载着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窗”的部分,则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光影、对自然的巧妙运用,那些玲珑剔透的花窗,仿佛是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从宏观的宫殿庙宇入手,而是聚焦于中国建筑中最具“人气”的组成部分——门和窗。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而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建筑的宏伟壮丽才是其价值所在,但《门当户对》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门窗,才是真正连接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键节点。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不同阶层、不同用途的建筑,其门窗形制、材质、装饰上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材料上的区别,更是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生活方式的直观反映。比如,那些等级森严的官邸,门上的铜钉数量、门楼的形制,都彰显着主人的地位;而百姓的民居,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与自然的融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窗”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域的窗户样式,从北方的斜棂窗到南方的漏窗,再到江南园林中玲珑剔透的花窗,每一种都饱含着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人文情怀。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如此丰富多彩,充满地域特色。它让我认识到,“门当户对”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潜规则,更是中国建筑追求的内在和谐与外在统一的美学原则。
评分当我翻开《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这本书时,我被它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标题深深吸引。中国传统建筑一直是我的研究领域,但我从未如此深入地关注过门窗这一细节。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门窗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对这一“被忽视”的建筑元素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门窗样式,从皇家宫殿的庄重威严,到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再到北方民居的粗犷质朴,每一种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门”的“等级”意义的探讨,那些门钉的数量、门框的宽度、甚至门前石狮子的摆放,都与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息息相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关于“窗”的部分,则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光影、对自然的巧妙运用,那些精雕细琢的花窗,不仅具有观赏性,更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这本书的插图精美,文字流畅,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建筑之中,感受着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本《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细节之处,但往往苦于找不到深入浅出的资料。《门当户对》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将那些看似冰冷的建筑构件,比如门和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原以为门窗只是简单的遮蔽物,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们承载了太多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从等级制度的体现,到风水观念的融入,再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风格的演变,每一个细节都讲得绘声绘色。书中的插图和照片更是点睛之笔,许多是平时难以得见的珍贵资料,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庭院,亲手触摸那些历经沧桑的木雕和石刻。特别是关于门簪、门钹、门神以及窗棂的雕饰,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匠心独运和审美情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花窗”的部分,那一个个精美的图案,不仅起到了采光通风的作用,更是将自然景物、吉祥寓意巧妙地融入其中,成为了建筑的灵魂。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话,他耐心地向我这个门外汉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让我对“门当户对”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婚姻的代名词,更是中国建筑中等级、身份、审美、风俗等方方面面相互匹配、和谐统一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古代建筑的“等级”和“规制”非常感兴趣,而门窗恰恰是这些规制的直观体现。作者在书中以“门当户对”为线索,将门窗的形制、材质、装饰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礼仪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让我对“门”和“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门只是进出的通道,但书中让我了解到,一扇门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象征着家庭的脸面、主人的地位,甚至能反映出家族的兴衰。而窗户,则不仅仅是采光通风的孔洞,更是连接室内外空间的媒介,是居住者审美的体现,是情感的寄托。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门窗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北方的厚重古朴到南方的灵动精致,每一种都充满着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这本书的插图精美,解析到位,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庭院之中,亲身感受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评分《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关注点都集中在整体的布局和宏伟的体量上。这本书的作者却另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建筑中最具“故事性”的元素——门窗。作者以“门当户对”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观念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多样性、功能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门窗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的丰富多彩和地域特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窗”的设计和解读,那些精美的花窗、漏窗,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古人与自然对话、寄托情思的载体。这本书的插图精美,文字流畅,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感受着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韵味。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门当户对”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潜规则,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统一、内外兼修的美学理念。
评分不得不说,《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细节都充满了好奇,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资料。《门当户对》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我原以为门窗只是简单的建筑构件,但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它们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想。作者从“门当户对”这一概念出发,探讨了门窗在中国建筑中的等级制度、礼仪规制、以及与居住者的身份、地位、甚至是性格的“匹配”关系。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门窗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门窗样式的多样性和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窗”的部分,那些千变万化的花窗、漏窗,不仅是简单的采光通风工具,更是承载着吉祥寓意、象征自然之美的艺术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并非只有宏伟的体量,更在于那些精巧的细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读完《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条理清晰,同时又充满人情味,让我这个对建筑略知一二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门窗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产生的细微变化。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建筑情有独钟,书中关于这一时期的门窗分析,让我大呼过瘾。那些雕刻精美的门扇,寓意吉祥的窗棂,以及不同寻常的门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形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比如,关于“门神”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古人对辟邪纳福的美好愿望,以及门作为家庭与外界分隔的重要象征。同时,书中还提到了门窗在风水学上的作用,这让我对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更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百科全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建筑细节,并从中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门当户对:中国建筑 门窗》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以为,中国的建筑之美体现在宏伟的宫殿、精美的园林,但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于建筑中最平凡却也最不可或缺的部分——门窗。作者巧妙地将“门当户对”这一概念引入,从社会学、文化学、以及美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门窗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让我看到了门窗的等级差异,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社会信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窗”的部分,那些千姿百态的花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它让我明白,中国建筑的美,是一种含蓄而内敛的美,是一种注重细节和意境的美。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讲解生动,让我爱不释手,仿佛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在畅谈古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