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读完了 | ||
| 定价 | 75.00 |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5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32163113 | |
| 重量 | 662 | |
有这样一个老头 黄德海 001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013
谈读书和“格式塔” 021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027
“古文新选”随想 038
世纪末读《书》 041
上古御前会议 052
谈《西伯戡黎》 055
兵马俑作战 058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 062
《春秋》符号 067
重读“崤之战” 076
古书试新读 079
《论语》“子曰”析 084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095
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 115
——读《史记·货殖列传》
“道、理”·《列子》 131
《四书》显“ 晦 ” 139
读《大学》 159
读徐译《五十奥义书》 173
《心经》现代一解 180
再阅《楞伽》 194
孤独的磨镜片人 204
福尔摩斯·读书得间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217
读书得间 231
九方皋读书 233
读书法 235
古今对话:读书 238
与书对话:《礼记》 242
读古诗 246
与诗对话:《咏怀》 249
与文对话:《送董邵南序》 253
谈《千字文》 257
秋菊·戴震 261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267
怎样读汉译佛典 277
——略介鸠摩罗什兼谈文体
甘地论 289
谈外语课本 320
奥卡姆剃刀 328
约伯与浮士德 334
读书·读人·读物
读书·读人·读物 339
读书——读语言世界 345
闲话天文 349
虚字·抽象画·六法 352
文体四边形 360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369
显文化·隐文化 379
“治”序·“乱”序 393
从孔夫子到孔乙己 407
台词·潜台词 420
古“读书无用论” 429
一梦三千年:周公 436
荒诞颜回传 441
试说武则天 445
九方子(又名《古今对话录》) 450
三访九方子 465
孔乙己外传 469
占卜术 478
后记 金木婴 481
增订本后记 黄德海 483
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化评述,不应该只是对文化现象的简单罗列,更应该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甚至是对自身进行审视。《包邮 书读完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书中的“文化随笔”部分,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审视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些现象,比如大众娱乐的泛滥、传统价值观的流失,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感。但他的笔触并非是悲观的抱怨,而是充满了建设性的反思。他会从“文献寻根”的角度,去追溯这些文化现象的根源,比如将当下流行的一些文化符号与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典故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这种“寻根”的过程,让我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断裂,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尤其是对“兵马俑作战”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从中提炼出一种“人与制度”、“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并将其延展到对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的启示。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让我对“中国文学读物”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那些看似散漫的随笔,实则串联起了古今,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引人深思的文化画卷。
评分这本《包邮 书读完了》简直像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书中关于“兵马俑作战”的部分,让我对古代军事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兵马俑数量和规模的惊叹,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术思想、兵种配置,甚至是士兵的心理素质。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沉默的陶俑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过来,列队、冲锋、陷阵,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智慧。这种将历史遗迹与军事理论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借此引申出“传统思想”的根源,探讨了为何在那个时代能够形成如此高效且富有远见的军事体系。书中对“文献寻根”的阐述也十分到位,作者仿佛一位细致的侦探,通过对史料的反复比对和考证,抽丝剥茧,还原了许多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读到“古文新”的部分,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死守着古籍的字句,而是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去发掘其中的现代意义,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文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是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中国文学读物”,应该是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古今的桥梁。《包邮 书读完了》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对“兵马俑作战”的精彩论述,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兵马俑物质形态的描写,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军事策略、战术思想,甚至是对古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辉煌,也引发了我对“传统思想”的进一步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文献寻根”的方式,带领读者去追溯这些思想的源头,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历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寻根”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当他开始讲述“古文新”时,我更是眼前一亮。他用一种非常现代、灵活的方式,去解读那些古老而富有智慧的文字,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化评述”,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随笔”,它让我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无边界”和“深挖掘”。读《包邮 书读完了》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宝藏馆里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现什么惊喜。我尤其喜欢它对“兵马俑作战”的独特解读。很多关于兵马俑的叙述,往往止步于其规模和工艺,但作者却从中挖掘出了极为深刻的军事智慧和战略思想。他不仅仅是描述兵马俑的阵列,更是分析了兵马俑所代表的军队组织、战术布局,甚至是对敌我双方心理状态的考量。这种解读,让我不再仅仅是将兵马俑视为一个历史遗迹,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生动载体。而这种对“兵马俑作战”的深入剖析,又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对“传统思想”的探讨。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文献寻根”的梳理,展示了这些传统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传承,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挑战。这种“寻根”的过程,如同解谜一般,充满了智趣。而当他开始触及“古文新”时,我更是眼前一亮。他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古文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语境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对“中国文学读物”的创新性解读,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活力和韧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学读物”不应该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应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包邮 书读完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兵马俑作战”的叙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描述这场“作战”的场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战略思想、战术部署,甚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感到好奇,更是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而对“传统思想”的阐释,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寻根”的细致梳理,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寻根”的过程,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探寻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尤其是当他开始探讨“古文新”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他并非是枯燥地解释古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古文的精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我感受到了古文的魅力和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评述”和“文化随笔”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引发思考,带领读者去感受和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