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 中信出版社

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永年 著
图书标签:
  • 未来趋势
  • 全球化
  • 地缘政治
  • 科技变革
  • 经济发展
  • 风险分析
  • 机遇探索
  • 中国发展
  • 战略规划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729
商品编码:18795419108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中国正将目光聚焦在未来三十年。如何突破新旧利益的博弈格局,在全球挑战中寻找新的机遇?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照现实国情。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深度解析新时代下的决策之路,在不确定世界中寻找确定。

序 为什么世界期待中国2017? / V
第1章 中国经济的出路
新常态下如何发掘改革动力? / 3
中国的新经济政策 / 15
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和互联网化 / 22
第2章 改革的新挑战和应对
如何拯救中国的城市化 / 37
房地产与中国社会命运 / 44
稳定的中产阶层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 / 51
中间层和中国的政策执行困境 / 56
经济的发展不能让老百姓有焦虑感 / 62
方法论的贫困及其结果 / 68
第3 章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 / 81
如何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 / 88
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 / 94
供给侧改革地的中央政策环境 / 99
如何去制度杠杆 / 105
经济转型及其风险 / 111
第4 章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 / 119
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定位、新调整 / 125
中国必须避免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冷战 / 132
对话文明与文明对话 / 138
中国应向世界传达怎样的信号? / 144
第5 章 中美关系影响世界格局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153
中美两种世界秩序观及其冲突 / 161
如何应对美国的“国际秩序”定义权? / 167 
中美外交哲学竞争与亚洲国际关系 / 174 
中国必须警惕和美国的经济战 / 181 
美国亚洲政策的未来 / 188 
特朗普与美国的“联俄制中” / 194 
第6 章 中国与世界
西方之后,中国如何引导全球化 / 203 
“一带一路”与经济和安全的“再平衡” / 209 
逆全球化和国际安全 / 216 
地缘政治新格局和中国的战略选择 / 222 
特朗普时代的国际关系 / 228 
英国脱欧和区域主义的未来 / 235 
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会减少国家间的冲突吗? / 241 
为什么全球发生首脑危机? / 245 
第7 章 中国的机会
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的制度安排 / 253 
检视中国的制度进步 / 258 
中国“特区”应该肩负起的新使命 / 264 
中国的法治前景 / 270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中国模式(修订版)》《未来三十年》《不确定的未来》《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保卫社会》《通往大国之路》《改革及其敌人》等。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的制度安排
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产物。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既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阶层分化,而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都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模式,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不同的制度安排。西方发展出了外部多元主义,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内部多元主义,两者都具有开放性特征,但具体内涵差异很大。
外部多元主义遇到现实困境
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外部多元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是多党制及其相关选举制度。在多党制体系下,政党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政党的外部开放性。如果政党的目标是掌握政权,那么,它就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同一政党之内的政治力量意见不合,往往导致政党分裂,出现新的政党。在选举时,人们可以在不同政党之间进行选择。这个过程给政党带来动力和压力,迫使其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包容不同利益。
在外部多元主义中,政治认同极为重要,它是不同政党获得政治支持的重要工具。不难发现,西方社会的政党往往建立在阶层、阶级、区域、民族、宗教和种族之上,各政党都声称能够代表这些社会群体的利益。但事实上,民众的政治参与仅限于选举,即投票这一时刻;投票之后,政治便是“专业政治家”的事了,和老百姓没什么关联。这也是西方代议制的本意。
今天,外部多元主义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民主已经演变成互相否决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发展迅速,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为西方民主提供了达成政治共识的重要基础,无论哪一个政党都要顾及中产阶级的利益。一旦中产阶级因受挤压而变小,政治僵局就不可避免,政党之间互相否决,出现谁也干不了事的局面。其次,外部多元主义越来越成为西方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建立在民族、宗教、种族、阶级等基础之上的多党政治,不仅没有促进这些群体之间的整合,反而造成它们之间的巨大冲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再者,外部多元主义使得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种力量之间失衡。一个社会的良好运作要求这三种力量处于均衡状态。西方民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经济全球化使得政府丧失部分经济主权,资本处于高度流动状态,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无法对资本构成有效制约。
内部多元主义具有独特文化基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同时逐渐发展出内部多元主义的制度安排。内部多元主义主要表现为三个相关的政治过程,即开放、竞争和参与。开放是竞争和参与的前提。在政治领域,开放指的是政治过程的开放,即政治过程向不同社会群体开放,向不同社会经济利益开放。在这个前提下,开放引发出另外两个过程,竞争和参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是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等方面人才之间的竞争。这里的竞争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单纯选举,而是选拔基础之上的选举。参与是社会不同群体参与政治的过程,既可以是对人才选拔或选举的参与,也可以是对政策制定与落实的参与。
内部多元主义的政治安排既反映出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也呈现出这一体制的文化特征。“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西方,帝国解体之后便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分分合合,但“分”不是终极目标,“分”的目标仍然是“合”。“大一统”并不是说利益的一元化,相反,“大一统”通过内部多元而得以持续发展。如果实行外部多元主义,这个“大一统”就难以为继。从这个视角看,需要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做出一种文化解释,而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政党理解为西方专注于选举的政党。中国的政党和西方政党所包含和传达的文化含义有很大不同。
中国近代政党概念来自西方。但到了中国,这个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并没有多党政治的传统,多党竞争缺乏足够的文化土壤。20世纪初期,中国尝试过西方的多党制,但很快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军阀或党派之争,但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当社会文化不能接受多党制的情况下,这一制度必然失败。历史证明,中国的政党很难变成西方式政党。中国政治历来有统一的权威,现在这种统一的权威就是政党。现代政党这种组织形式带来开放的政治过程。
中国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政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内部多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中国政党制度不仅与苏联、东欧国家区别开来,也与西方的多党制区别开来,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政治模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向各个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开放政治过程,形成了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可以从上述开放、竞争和参与三个过程来分析这一制度安排。
更为突出的开放。如果不开放,一种政治制度就必然表现为排他性和封闭性,而缺少包容性。这种开放性,在西方是通过外部多元主义即多党政治实现的,每一个社会群体都试图找到能够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在中国,是依靠内部多元主义实现的。执政党通过开放机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以经济领域为例,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也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种内部多元主义的有效性并不比其他制度低,而且因其在一个体系内协调利益、实现利益,可以避免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更为有效的竞争。竞争是解决政治精英选拔、继承和更替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西方民主的本质是通过定期选举解决政治精英的选拔和变更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则在内部形成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体领导制度,使得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策动员能力,能够实现政策的及时变化。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反对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对党,而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策变化变得非常困难。如果说西方民主更多地表现为政权轮替,中国民主则更多地表现为政策轮替。
更为广泛的参与。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通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实现政治参与,一方面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另一方面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基层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对基层进行治理。应当指出的是,不能把中国的民主仅仅理解为选举,它是包括有利于上述开放、竞争和参与的各种制度建设,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
聚焦全球化新篇章:后疫情时代的经济重塑与技术驱动的未来 《全球浪潮:重构中的世界经济与技术前沿》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全球性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与正在形成的全新趋势。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回顾录,而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对当前复杂局势的深度解读与战略预判。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旧的增长模式正在瓦解,新的驱动力正在汇聚。理解这些力量的交织,是把握未来数十年发展方向的关键。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再布线”——供应链的韧性与区域化的挑战 自冷战结束以来,以效率和成本为核心驱动的全球化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本书详尽考察了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气候变化对传统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我们不再仅仅追求“最低成本”,而是将“安全”与“韧性”提升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1. 供应链的本地化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本部分探讨了企业如何从“即时生产”(Just-in-Time)转向“以防万一”(Just-in-Case)的库存策略。重点分析了关键原材料、半导体、医疗物资等战略性物资的生产回流或转移至政治上更可靠的盟友国家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北美、欧盟以及东南亚特定经济体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这种“再布线”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远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成本结构调整。 2. 贸易壁垒的隐性加剧: 传统的关税战已经演变为技术标准、数据流动和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合规要求构成的非关税壁垒。本书详细梳理了各国在数字主权、数据本地化和绿色贸易规则上的立场,分析了这些壁垒如何切割全球市场,催生“双轨制”技术生态的可能性。理解这些隐形规则,对于跨国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3. 人口结构变迁与劳动力市场的重塑: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这直接影响了全球劳动力的供需平衡与技能结构。我们对比了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填补劳动力短缺方面的进展,以及移民政策在缓解结构性失业中的作用,描绘了一幅劳动力参与率和技能需求都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未来图景。 第二部分:技术奇点的临近——颠覆性创新与产业变革 当前的技术进步速度已超越了许多传统产业的适应能力。《全球浪潮》将焦点对准了正在引发结构性变革的三大核心技术集群:人工智能(AI)、合成生物学(SynBio)与下一代能源技术。 1. AI的通用化与价值捕获: 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对知识工作、创意产业和软件开发流程的颠覆性影响。本书不仅关注算法的突破,更侧重于探讨“AI赋能”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和生产力提升。我们考察了“数据飞轮”效应如何固化头部科技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及监管框架(如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如何试图平衡创新与风险。 2. 物质世界的数字化:合成生物学与新材料革命: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生物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从通过微生物生产燃料、药物到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活体材料”,合成生物学正在模糊生物学与工程学的边界。我们探讨了这项技术在农业(精准育种)、医疗(个性化药物)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前景,并评估了其在伦理和生物安全方面的监管挑战。 3. 能源转型的博弈与技术路线选择: 气候变化已成为经济决策的刚性约束。本书没有简单地重复脱碳的口号,而是聚焦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对比了绿色氢能、先进核能(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与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分析了各国在能源安全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之间的权衡艺术。特别关注了关键矿物(如锂、钴、镍)的供应安全,这已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焦点。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的“非常态”——通胀、债务与财政纪律的回归 在经历了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全球经济正步入一个高通胀、高利率和高债务的新常态。本书致力于解释这一转变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非仅仅归咎于短期冲击。 1. 结构性通胀的根源: 我们认为,当前的通胀压力是全球化红利消退、能源转型成本增加以及劳动力市场紧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引入了“瓶颈经济学”的概念,分析了在特定关键环节(如芯片制造、港口吞吐能力)的瓶颈如何放大所有经济活动的成本。 2. 政府债务的不可持续性: 疫情期间激增的公共和私人债务水平,在利率回升的环境下,使得债务可持续性成为核心风险。本书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探讨了财政整顿的路径选择——是选择提高税收,还是削减开支,抑或是依赖未来的技术增长来稀释债务负担。 3. 资本市场的重估: 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回归,资本对风险资产的偏好正在发生变化。本书详细分析了高增长、低利润的“梦想型”企业估值逻辑如何瓦解,以及市场如何重新定价那些拥有强大现金流和核心竞争力的实体。投资者需要适应的,是一个更强调“今日盈利”而非“未来潜力”的投资环境。 结语:适应性领导力的兴起 《全球浪潮》总结认为,未来数年的核心挑战不在于预测哪个技术会赢,或哪个国家会主导,而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快速适应、灵活响应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成功的领导者将是那些能够平衡效率与安全、短期业绩与长期战略投入、技术进步与社会包容性的“适应性领导者”。这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和战略投资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以理解我们正穿越的复杂海域,并定位下一个十年的制高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我,因为它切中了当下的时代脉搏。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很多东西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塑,都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担忧。所以,这本书名里的“新变局”,恰恰说出了我的心声,我非常渴望了解,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到且深刻的见解。比如,它是否会探讨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将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地位?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又会给科技合作与创新带来哪些新的挑战?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风险”和“机遇”的分析,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权衡利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作为一名关注社会发展的普通读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并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为家人,甚至是为社会的发展,找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方向。

评分

看到《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这本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我一直关注着世界的变化,特别是科技、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演进,总觉得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这本书名中的“新变局”三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我对当下时代最直观的感受——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过去的经验和规律似乎不再完全适用。而“风险与机遇”更是点出了问题的两面性,这让我充满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时代的线索。 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科技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尤其看重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提供全新视角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预测,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当前复杂局面的成因,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比如,技术革命的浪潮是如何重塑产业结构的?全球化进程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又将走向何方?民粹主义的兴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经济动因?这些都是我脑海中萦绕的问题。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迷雾,更清晰地认识这个正在加速变化的时代,从而做出更明智的个人和职业规划。

评分

《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关注着全球大势的变化,总觉得近几年尤其明显,很多过去熟悉的秩序和模式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确定但又充满活力的“新变局”。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科技进步的速度、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些“新变局”的本质。它是否会深入探讨诸如数字经济的未来走向、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气候变化等议题对未来三十年的影响?同时,“风险与机遇”这个词组也正是我最为关注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和规避潜在的风险,又应该如何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瞭望者,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帮助我在未来的三十年里,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我一看到《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的书名,就觉得它像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一份“未来指南”。我总感觉,过去三十年我们经历的很多发展模式,可能在未来三十年不再适用,时代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用“新变局”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对这种宏观的趋势性判断非常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轨迹。 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变局”的具体内容?比如,是否会深入剖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比如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传统强国的战略调整,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模式?我更期待书中关于“风险与机遇”的论述,希望能看到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识别出那些隐藏在变化背后的潜在威胁,同时也能发现那些能够带来发展的宝贵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度解读,让我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简直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宝藏”。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几十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各种颠覆性的技术层出不穷,国际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传统的一些认知似乎已经跟不上趟了。所以,当我看到“新变局”这几个字的时候,就感觉这本书触及到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我期待它能深入分析这些“变局”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背后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的罗列。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解析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等,这些领域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会结构带来哪些颠覆性的改变?同时,书中提到的“风险与机遇”也让我充满探究的欲望。在这样的变局中,有哪些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潜在危机,而又有哪些是我们能够抓住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逻辑的清晰论述,甚至是能够为我指明方向的思考框架,让我在面对未来时,能够少一份迷茫,多一份从容和自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